莫晓宇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成功之作
——阎步克的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上)》课件赏析
莫晓宇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著名历史学家严步克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国古代史(上)》有严谨的结构,有丰富、素雅、精美的页面,提供了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成功经验。
阎步克;多媒体课件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的“中国古代史(上)”多媒体课件,结构严谨,制作精美,提供了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成功经验。
严先生所开六门课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其中三门课的课件已经上网,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具有特殊风格、多重链接和层状结构的课件体。
第一个结构层次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多媒体课件”,二是《中国古代史(上)》课件,三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史”(与叶伟老师合开)课件,四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与邓南老师合开)课件。
第二个结构层次是《中国古代史(上)》课件结构。此结构表明,《中国古代史(上)》课件由教师寄语,多媒体教案,课程录像片断,教材和参考书,通知和公告,讨论区等六个部分构成。
第三个结构层次是《中国古代史(上)》多媒体教案结构。此结构的多媒体教案包括先秦部分、秦汉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专题部分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讲具体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特点突出:
1.课件结构完整而严密。严先生在课件的开头针对学生中关于历史科学的普遍性误解,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教师寄语”,用以说明学习历史科学的意义以及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历史科学。 “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古今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像这样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语言,其实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史学专家自身的深切体验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它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沉思考。
2.把课程表、考试、作业和讨论等教学环节的具体做法和具体要求作为课件的一个重要部分,事先告知学生。其中关于三次讨论的安排,规定得十分详尽、具体和明确,不仅有讨论题,而且有具体要求,还为学生参与讨论提供了参考书目。这是经过充分考虑的精心安排。它说明了对讨论此一教学环节的重视。而事先告知意在期望教师的重视变成学生的重视,并使学生能够提前做好参加讨论的准备。
3.用 Dreamweaver;photoshop;PowerPoint和 Flash等软件制作的课件的结构,不仅使读者得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课件的整体框架,而且可以通过点击课件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得以实现教案大纲和教案内容的直接链接,教案结构视图和教案页面视图的直接链接,各讲参考资料目录视图与参考资料内容页面视图的直接链接。
点击《中国古代史(上)》的“多媒体教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课件视图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若干讲,总共有25讲。每一讲的名称构成本讲的标题项,标题项之下便是本讲的参考资料项。每一讲的标题项和参考资料项都设置了超级链接。右侧则是由一张一张幻灯片构成的页面视图。点击标题项,右侧即呈现相应的课件页面视图。点击参考资料项,则进入本讲的参考资料目录。再点击各项目录,即呈现相应的参考资料页面视图。大纲视图和页面视图各有滚动条,均可随意上下滚动。这样的设计十分方便于人们对教案内容的选择和阅读。
教案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此外尚有色彩、线条、图片、相片、统计图、解说图、示意图、地图等表达内容的辅助因素。从第一讲的第一张幻灯片到最后一讲的最后一张幻灯片,其文字及所有的辅助性因素均经过精心选择、绘制和排板,使之从局部到整体呈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素雅之美。
本课件所有的文字都非常简练。以标题为例,整个课件,从先秦部分到专题部分,不论是一级标题,还是二级或三级标题,最长的也不超过15个汉字。也就是说,所有标题的文字都只占一行。没有占两行的标题。这便得页面有许多“留白”空间,文字也就变得更为醒目。这样的标题设计既彰显了文字内容的核心地位,又赋予读者以轻松、舒适的阅读感。
1.标题的级数以及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和标题序号使用何种类型数字都是统一的:每一讲都设置三级标题;所有标题的字体均为宋体;第一级标题以“第几讲”为标题序号,第二级标题以中文数字“一,二,三……”为标题序号,第三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1,2,3,……”为标题序号;第一级标题的字号为32号,第二级标题28号,第三级标题的字号为24号。
2.若以每一讲为一个单元,则每单元的第一张幻灯片放置第一和第二级标题,第二张幻灯片放置第二级标题之第一项及其所属的第三级标题。从第三张幻灯片开始,依次放置讲解第二级标题第一项所属的第三级标题各项内容的文字、照片、图片、解说图、地图等内容。待第二级标题第一项所属的第三级各项内容全部介绍完毕之后,再继之以第二级标题第二项、第三项所属各项内容。
3.三级标题文字的颜色均为白色。
4.每一单元的第一、二两张幻灯片的底色相同,且此种底色奠定了本单元的基本色调。
5.若称放置一、二级标题的幻灯片为标题幻灯片,称放置三级标题各项内容的文字、照片、图片、解说图、地图等内容的幻灯片为解说幻灯片,那么,全部解说幻灯片均在页眉位置设置以该幻灯片所从属的第二级和第三级标题为内容的“页眉项”。
课件给人以单纯、简洁、清晰、明快、平和、连续、无限的美感。在追求统一之美的同时,又设计了适度的变化。
变化即差异。本课件页面元素的差异有多种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色彩的差异。如上所述,每一单元第一、二两张幻灯片的底色相同,但是,不同的单元,其第一、二两张幻灯片的底色又互有差别。同一张幻灯片其底色虽然相同,但是,一级标题所在部分和二级标题所在部分,其底色的色度又有轻重或浓淡的差异。此外,同一页面,背景色和前景色分别设置为不同的颜色。差异便形成对比。而本课件所有差异或对比都是适度的,就是说将差异或对比的设置限制在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协调和均衡,有利于实现整个页面视觉和谐的范围之内。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史(上)》课件在25讲里配置了 1千多张各种各样的图片、示意图、解说图、地图,平均每一讲配置40多张。然而,读者并不觉得它繁冗、夸张、花俏,而是认为这些图片配置得恰到好处,认为它内容丰富,形式精美,有力地表达和深化了本课件的内容。之所以有这样的视觉效果,除了因其行文用字非常简约、精练,图片的选择非常准确之外,还因为作者在制作课件时熟练地运用模板技术、文本框技术、图片和对象插入技术、色彩填充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对包括色彩、线条、图形和文字在内的所有页面元素进行精心排版布局,使之符合课件制作必须遵循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基本原则;符合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实现统一,以及和谐、对比、均衡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这两种符合,使得本课件不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上,都呈现出脱俗、沉稳,厚重、深刻和典雅的意蕴。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学生。严先生在自己的教案的首页里写了这样一段话:“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变迁线索和重大问题,以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必要历史知识;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学术动态;培养专业意识。由此,为进一步学习各个断代史和专门史课程,写作史学论文,打下基础。”这段话说明,阎先生认为本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型学生。
仔细考察可知,在对学生进行史学研究基本训练上,《中国古代史(上)》课件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
1.系统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变迁线索和重大问题,以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必要历史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从事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2.将介绍和解说大量史学论著和史学研究者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为课程重要内容。这一措施意味着,课件作者认为,历史学的教学,如果局限于教科书,是难以达到培养研究型学生的目标的。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文献论著才是历史专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加重学术史和文献史料的讲授份量。必须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有代表性的前沿史学论著和史学名家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作深入地介绍。粗略统计表明,整个课件介绍的史学专著在 120部以上,引用了130多位学者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
真理的获得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实现的。拘泥于一家之说,固执于某一已有的结论,很可能会离真理更远。所以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和教会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在严先生的课件中,这样的训练随处可见。例如:在先秦部分的第一讲中,讲到中国人的起源是“土生土长还是来自非洲”的问题时,课件介绍了斯宾塞·韦尔斯的《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介绍了陈竺等学者发表于2000年《中国科学》C集的关于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与中国人的起源及迁移的观点。还介绍了吴新智、刘武关于中国古人类的铲形门齿等体质特征及其与现代中国人、现代白人之比较研究的“不利于来自非洲说”观点;张振标、布彼得.布朗关于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之间在体质形态上存在着不连续的演化、山顶洞人到现代中国人之间存在着不连续演化的“有利于来自非洲”的观点。在讲到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时,介绍了顾颉刚、李学勤的观点,还列表比较了杨宽、傅斯年、徐旭生、蒙文通、林惠祥等学者的不同观点……。所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提供大量以史学论著为主的参考资料,提出严格的读书要求和考核办法。
参考资料的丰富、多样、系统和全面是《中国古代史(上)》课件的一个非常突出特点。阎先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我们一直重视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教材之外,推荐的阅读书目有:课前阅读书目38种,课堂补充推荐书目37种,共75种。”
点击《中国古代史(上)》课件的教材和参考书,看到其规定的教材和参考书的种类和数量是:教材 5部;通史参考书5部;阅读杂志6种;文献索引8种;参考书57种;工具书4种。
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精读、泛读或翻阅。但起码要精读 5种参考文献。建议学生参考以下方法撰写读书笔记:
(1)对所读的书的论点和特点加以概括或陈述。
(2)从学术价值上对所读之书进行评价。
(3)阅读某书所得到的启发和收获。
(4)由所读之书引发的思考和推想。
4.申明学术规范,介绍学术研究方法,组织论文写作和专题讨论。
进入《2010年中国古代史(上)》课件的通知和公告栏,人们看到,2010-2011年第1学期本课程有三次讨论安排,其中,第二次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和史实论著,自由发挥自己的一得之见”。第三次讨论则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作业(论文)来参加讨论。课件提醒学生,写作论文时,“选题以窄而深为好。由细微处入手,深入发掘,以小见大;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广泛和准确引证原始史料和现有研究成果;有一定个人见解,逻辑清晰,结构匀称,文从字顺。”此外,课件还特别申明,评价论文(作业)的标准是:读书多少和深入程度的综合评价。这些要求无疑是教师以自己长期做学问的亲身体会和成功经验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件对交作业的方式这一具体细节,做了颇有新意的规定,即要求学生在交打印的纸质作业给老师的同时,还须将作业的电子文本及时贴至北大历史系论坛上。而且规定,作业“须直接粘贴为文字,勿用附件方式。”这些具体、周密和严格的要求,看似琐碎,其实正是课件作者匠心独具地运用网络工具,将教师批改和评价学生论文这一传统的封闭性教学环节,变成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开放性训练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步骤。
点击北大史学论坛,进入课程讨论区,可以看到:
1.学生们在作业区里提交的期末论文的题目,如《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状况及原因分析》(作者学号:00321009)、《浮荡的社会,淫逸的世风——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关系》(作者学号:00321012),准确而有序,表明他们已经具有清醒而精明的选题意识。
2.学生论文无一例外地都按照一般学术论文的通例,在题目的下边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每一页正文的页末注明引文出处,文章末尾一一列出参考文献,所列的参考资料,一般都有20-30种,最多者达50余种。
3.学生们的相互评价涉及选题、材料、观点、结构、论证、语言等方面。许多评价文字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令人读来颇觉新鲜,受益匪浅。对此,严先生在网页里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看了大家的作业,我真开心!你们证明了自己是最优秀的学生。第一个学期,就进步明显,成果丰硕。我为你们而骄傲!”
[1] 北京大学精品课程网,http://www.jpk.pku.edu.cn/pkujpk/.
[2] 北京大学历史系网站,http://www.hist.pku.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98.
[3] “中国古代史(上)”课件网页, http://cm.hist.pku.edu.cn/tongshi/tongshippt.htm.
[4] 教育部公布 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http://www.edu.cn/20040210/3098676.shtml.
[5]“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件网页,http://cm.hist.pku.cn/Guanliao/03-guao.htm.
G436
A
1008-1151(2011)06-0141-02
2011-04-29
莫晓宇,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