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的政治逻辑分析

2011-08-15 00:50胡洪彬
大连干部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政绩观包容性理念

胡洪彬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 浙江杭州 311231)

“包容性增长”的政治逻辑分析

胡洪彬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 浙江杭州 311231)

从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视野来看,“包容性增长”的提出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与权力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其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实现“包容性增长”面临着观念束缚、能力不足、制度缺位和职能滞后的政治障碍,当前要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完善相关体制,培育社会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包容性增长 政治价值 政治障碍 政治发展 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实现经济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受到了全球舆论的普遍关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实现了对以往单纯追求GDP数量增长模式的超越,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理念,其也实现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延续,为推进社会和谐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对“包容性增长”的政治发展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解读,以其更好地为各级政府机构的政策实践提供理论反思。

一、“包容性增长”的政治价值分析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倡导公正与平等,以此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根基。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和倡导不仅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推进我国政治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1.倡导“包容性增长”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保障。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包容性增长”提出为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资源。事实上,“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本身就是党在发展实践中所一直吁求的价值目标。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明确强调在国家建设要处理好沿海与内地等多重关系,做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1957年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1](P10)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力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认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必须坚持两手抓,以促使国民经济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此后,无论是江泽民同志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对外贸易等方面的阐述还是胡锦涛主席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解读,均传达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因此,“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的执政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其必将能为提升执政能力提供理论指引,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2.倡导“包容性增长”有利于各级政府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权力观,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绩观和权力观是政府官员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以及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力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其科学与否,在实践中是否体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直接构成了政府官员能否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前提。而转变政府职能,促其向公共服务型治理模式转变,则是当前各级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根基,这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并且前者构成后者的重要保障。当今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促使各级政府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对此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其有助于各级政府官员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从大局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注重重点,又不忘整体,重视社会公正,关心发展条件和成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以此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大小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其能促进各级政府做到自觉积极地转变职能,努力通过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为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3.倡导“包容性增长”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生活状况不断改善,我国社会发展总体态势不断趋于和谐化。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下,由于新旧体制之间的断裂与失衡,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集中凸现,民众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增多。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已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贫富悬殊之大显然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另据亚行2007年8月的研究报告,中国的贫富差距成为亚洲之冠,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比率达到11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格局已经对社会的稳定形成了巨大挑战。[2]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缩小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视为首要任务。“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其核心价值,政府必然要把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行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以此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因此,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可以说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包容性增长”的政治障碍分析

1.观念束缚。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对路,行动就会出现偏差,就会给“包容性增长”的落实带来难度。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党员干部的观念和作风建设,强调全党要积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长期以来,经过全党同志共同努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作风状况得到显著改进,但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受长期形成的一些片面思想观念的惯性影响,当前“包容性增长”的贯彻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难度。一方面,过度看重 GDP增量的观念没有得以根本改变。在片面政绩观的驱使下,一些地方官员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 GDP增长,对于民生的改善缺乏足够的动力,结果造成社会财富分配极端不均,为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产生埋下隐患。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力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因循守旧、脱离群众、好大喜功、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追名逐利、以权谋私等问题一定程度还存在着,结果既影响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对干群关系造成了极大损害,对社会民生的改进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心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2.能力不足。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着力破除其领导能力不足的障碍,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在社会转型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无论是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还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突出的领导能力和业务能力,以发挥其坚强的组织领导作用。新时期以来,经过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结构也不断走向优化,但当前也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不相适应的情况,如有的领导创新能力不足,工作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的缺乏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工作开展缺乏专业性;有的洞察和预见能力不强,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问题的根本,因而无法在发展中把握关键;此外还有的则不善于把工作经验和教训升华为理性认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少应对思路,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等,这些问题都导致其工作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使“包容性增长”的贯彻落实面临障碍。

3.体制缺位。制度是稳定、受重视的和反复的行为模式,“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P333)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所以出现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等与”包容性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体制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具体而言,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财产所有权制尚未最终确立,延缓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并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二是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健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此起彼伏,导致社会矛盾和纠纷等失范现象一定程度上出现增多趋势。三是改革在各领域、各层面进行的不平衡。由于缺乏体制保障,改革滞后于开放,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社会变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生态保护滞后于经济建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复杂性,导致社会发展走向协调化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包容性增长”的政治发展分析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积极价值,以及当前其面临的一系列障碍,当前各级政府必须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切实将“包容性增长”理念贯彻落实到真正的实践中。当前要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地方官民双方对“包容性增长”的认识水平。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提出虽已有一段时间,但真正为人们熟知还是近期的事情,因此,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及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强化相关研究,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积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其深入人心,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从而提高在各项工作中对其加以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方面,对于各级政府官员,要积极通过理论宣传,使其不断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发展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准确地把握广大群众的期待和要求,通过牢固树立起“包容性增长”的全新理念,实现自身对权力、政绩和价值的科学认识,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真正为群众的利益办好事、办实事。另一方面,在广阔的社会范围内,要积极借助各种有效途径加大对人民群众“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党和政府要格外注重各种大众传媒的便捷优势,积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教育。新闻舆论部门要把坚持“包容性增长”理念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形成有利的舆论导向,努力使教育融合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被市场主体、各生产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接受。

2.转变社会治理模式,为推进“包容性增长”提供根本保障。政府是社会发展的掌舵者,对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赋有重要责任。当前,地方政府要真正做到“包容性增长”,必须在社会治理模式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单一地强调管理不利于与民众友好接触,也极易引发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地方政府要切实贯彻“包容性增长”,就要主动放下身段,树立起为民服务的姿态。二是从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是导致地方政府脱离群众,走向合法性缺失的重要根源。提升地方政府维稳的实效性,迫切需要促其树立起责任理念,实现权力与责任的有效衔接,从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从暗箱型政府向阳光型政府转变。暗箱操作是导致地方官员权力腐败的重要根源。提升地方政府的社会根基,地方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

3.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体制机制。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东西,诚如亨廷顿所言:“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组织与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4](P12)地方政府要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努力推进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创新:一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既要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努力调动市场主体生产积极性。二是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要切实破除地方政府官员唯GDP是尊,“见物不见人”,决策不讲科学、民主的片面政绩观和权力观的顽症,必须建立起科学政绩考核制度,使其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三是完善民众利益表达机制。当前,地方政府要积极通过完善制度,构建民众利益表达的制度平台。如通过民主恳谈会、听证会及网络媒体等途径,切实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在实现社会利益协调和整合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李宝怀.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贫富差距[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96.

责任编辑:哈丽云/曹李海

F120.3

:A

:1003-4641(2011)02-0046-03

猜你喜欢
政绩观包容性理念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树立正确政绩观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