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2011-08-15 00:50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良知公信力新闻媒体

陈 阳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社科联,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关于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陈 阳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社科联,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新闻公信力是新闻传播的生命,近年来一些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媒体的诚信度;强化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打造良好的传媒形象;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公信力;提升

大众传媒的引导舆论、服务大众、取信于民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有偿新闻、虚假报道、广告欺诈、低俗之风以及新闻从业人员道德水准滑坡等,导致一些媒体的新闻公信力急剧下降,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公信力是新闻传播的生命,没有公信力的媒体无法生存,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媒体的诚信度

对媒体来说,公信力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是以客观真实性为基础的,没有了客观真实性,新闻的生命之根也就失去了,新闻媒体对社会进步的正面推动力量也就失去了。日前,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自2010年11月起到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近年来,虚假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的公害,屡禁不止。《新闻记者》2011年第1期披露了2010年十大假新闻。这些假新闻对象广泛,涉及很多明星、政要、知名人士和社会敏感热点问题,扩散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经过互联网的添枝加叶、推波助澜,搞得沸沸扬扬,像瘟疫和谣言一样蛊惑、误导公众,致使媒体陷入尴尬境地。

“真实性,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陆定一说:“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是新闻工作者永不褪色的追求。今天,对于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来说,真实性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要真实可靠,确有其事;对这个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的描述和理解必须真实、实在,包括事情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言语和动作、原因和结果,都必须准确;引用的各种资料,如背景材料,引用的数字、史实、语录都必须确切无误;对事实的深度分析、背景解释、相关链接和评论等都是真实的。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指报道对象、新闻事实本身的准确性,还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采编人员一定要深入采访,心细如丝,打破沙锅问到底,把新闻事实凿实、弄准。坚决杜绝捕风捉影、添枝加叶、浮夸拔高、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子虚乌有等任意捏合新闻事实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打造良好的传媒形象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记者被誉为“社会的良知”、“环境的守望者”,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厚望。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到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无不体现了公众对记者的要求和渴望。然而,近年来,由于少数媒体和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直接导致新闻舆论的失语或者音量变弱,其公信力和信誉度在受众心目中大大折扣。有偿新闻在业内已成为一种潜规则,谁给钱,谁“赞助”,就给谁发文章,就给谁版面,就给谁唱赞歌,这样的新闻“不值钱”,更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和公正。更有甚者,所谓的“封口费”丑闻也时有发生。“封口费”事件突出反映了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观扭曲和职业道德沦丧,是新闻界的耻辱。它不仅是个别新闻工作者极不自尊、自毁人格的表现,也使新闻媒体砸了自己的牌子。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靠公正、客观、无偏见的报道赢得的。做记者的,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具有良知、坚信正义、守护公平的人。扬名海内外,后人以其名为新闻大奖命名的人范长江曾经说:“新闻记者第一原则,是要修养人格的。”在他看来,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最基本的人格力量,就是要时刻坚守职业道德、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胆有识有风骨。著名报人邵飘萍以身殉职的事迹,充分彰显了新闻工作者的高风亮节。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亦应有这种良知和无畏精神。2007年,中央电视台记者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顾威胁利诱,勇揭山西临汾特大矿难事件瞒报死亡人数的真相,用他们的刚直不阿捍卫了正义和良知。说真话,讲实情,铁肩担道义,秉公直笔写春秋,这样吃记者饭才有点味道,才能使群众信服。

三、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当下,新闻报道中越刮越烈的低俗之风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使其应有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公众对新闻界觉得失望。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为了赢得收视率、阅读率、点击率,招揽更多的广告,一些媒体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已成为虚假、低俗、无聊信息的载体。现在我们随便翻开一张报纸,收看一个电视台节目,点击一个网站,几乎都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有关明星的报道,裸体、出轨、性、同性恋等字眼司空见惯。一些记者特别是地方小报记者为了追求“卖点”,契合受众的追星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隐私、丑闻、绯闻、秘闻、诉讼和琐事上。他们不顾职业操守,采取非正常手段,动辄“爆料”,揭露明星的隐私,或进行性暗示,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这是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颠覆,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

公信力不仅强调媒介刊发新闻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在公民中应有的影响力。新闻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是你传播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他们对媒体有选择、鉴别和判断能力。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主义的信息载体和舆论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采编人员时刻不要忘记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要坚持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宗旨,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强大的媒体公信力。大众传媒不仅要传播资讯、传播文化,还要传播精神,新闻工作者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始终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导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责任编辑:李 霞〕

G206.3

A

1002-2341(2011)02-0124-02

2011-02-22

陈阳(198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主席,从事社会科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良知公信力新闻媒体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良知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