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旭 霍昭妃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70)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生态危机的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已将生态保护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全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中国也不例外。党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至此,我们进入了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时期。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在自然界,空气、水、岩石、土壤与生物之间都有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但是人类社会却改变了这一规律,将自然生态纳入人类可以改造的范畴之中,也就形成了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是人在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人为地认识、利用、改造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和结果。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经历了生产力低下、被动地适应自然的原始文明与自觉、不自觉地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达到了将自己作为自然主人的工业文明。虽然工业在最近100年中的经济总量超过了全部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经济总量,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人类对自然破坏程度的总和。与其他文明相比,工业文明带来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自然灾害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文明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生态文明也就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与人关系的调整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克服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是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式。
为了调查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寻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辽宁省公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869份,占问卷总比重的93.45%。
在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上,95.50%的公民知道这一概念,其中熟悉含义和具体内容的公民占总人数的17.98%,知道含义和大概内容的占总人数的36.27%;但仍有4.49%的人没听说过这一概念。可以认为生态文明这一观念的宣传还是深入人心的。在问卷中,请大家用一种颜色来形容生态文明,89.25%的公民选择了绿色,可见大家都意识到生态文明是一种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
在获得生态文明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中,65.49%的公民选择了电视广播,这说明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越来越充分地发挥了社会教化和引导的作用。另外,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占总比重的17.66%,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报刊杂志、单位的普及教育和亲友同事分别占比重的10.59%、6.42%和3.05%,由此可见,大家在日常生活谈论的话题中,涉及到生态文明的相对较少。
此外,在请大家为公民和自己的环保意识打分这一问题上,大家能够客观地看待公民和自己的环保意识,这两项的分数均维持在中间值,但个人分数稍高于居民的分数。
经调查,公民大都能够正确看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45.91%的居民选择两者需要兼顾;15.89%的居民选择了视具体情况而定;16.69%的居民更看重环境的发展;仅有7.06%选择了经济更重要。可见在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时,大部分人能够辨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个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64.53%的人认为自己对环境的作用非常重要,环保应该从每个人做起;23.92%的人认为多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8.67%的人认为自己太渺小,对生态环境不构成任何影响;而仅有4.49%的人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
在大家了解生态文明之后,有58.11%的人表示会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响应生态的生活方式;29.70%的人表示自己会响应这种生活方式;但仍然有9.63%的人对此持冷漠态度;另外4.17%的人不希望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公民都听说过或者了解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其中,大众传媒对这一概念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大家在面对生态建设这样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应该是居民、企业、政府等共同的责任。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上,绝大多数公民都能在认知生态文明的内涵之后作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并愿意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生存与发展危机,实际上也是一场观念层面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就需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从而规范和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确立有效的政治法律思想。政治和法律思想只有得到公众内心的普遍服从,才能使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活动,使权力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否则,再好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2)提升全民的文化道德意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生态环境与其生态道德文化水准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面镜子。而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高低,则是生态环境优化或者恶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不论是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究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缺乏生态道德意识的文化纽带。要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环境恶化这一危险的趋势,就需要公众的生态道德文化产生巨大的改变。只有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与经济相关的环境问题,必须要用经济手段加以解决。
(1)运用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持久的动力,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绿色生产正是改善人与自然这一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它是一种能改善自然环境、适应市场规律、满足人类多样性需求的新型清洁生产方式。对生产过程,要求使用绿色原材料和绿色能源,研发使用绿色技术,实施绿色管理;对产品,要求实行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以使其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生产者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达到最优。
(2)选择健康的消费模式。社会消费和生产一样,都依赖于自然资源,并对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观。消费模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关键一步。因此,人类应当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1)加强地球的资源保护。工业文明的经济效益虽然有目共睹,但也使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必须改变这种高消耗的掠夺性的开发方式,合理利用、谨慎开发自然界的资源,避免其遭到破坏和干扰。相应地应大力开发风能、水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采,造福自己和子孙后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已经造成很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因此,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使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2)确保人类的环境安全。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应该重点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整治空气还大家以蓝天;整治污水使水资源得以保护;整治土壤和土地沙漠化以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整治噪声污染还人们以清净;整治垃圾使环境得以清洁。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规范,需要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性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1)健全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当其冲,需要政府承担生态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其次,要提高法律的监督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和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后,要加强各部门领域的协商合作,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2)发挥非政治组织的有效作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因此,发挥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不仅能将个人和群体的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在环境保护中实现“1+1>2”的组织功能;同时具有更有效的公众参与和教育能力,使公众在参与活动中提高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和了解,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07.
[2]姜春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3]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