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453)
铁人精神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塑造
朱吉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453)
由于当代价值观的多元并立,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取舍上出现了认识上的偏颇和实践上的偏差。铁人精神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成为促进整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大力弘扬铁人精神应成为帮助大学生塑造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铁人精神;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故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和时代更新的铁人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
铁人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铁人精神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经得起子孙后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1]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而铁人精神及其内涵则包含了“八荣八耻”中最核心的内容。如果说今天的中国人以“八荣八耻”为其价值取向标准的话,那么铁人精神则无疑涵盖了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部分。
在改革和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铁人精神成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已经被锤炼成一种文化品格,内化为新时期中国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工作作风等,让我们感到有一种归宿,有一个可靠的精神家园。铁人精神所蕴涵的诚实厚重的爱国主义情感,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等高尚的道德品格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引导着人们的人生追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趣。“把铁人精神主体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2],也是塑造其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力量。铁人精神不仅是创业精神和民族精神,而且更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虽然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但由于整个社会的浮躁不安,严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3]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特征与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相关,使得社会生活现象异彩纷呈,但也可能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多元取向,基本上可以概括出以下特征:
(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虽然大多数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能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60分万岁”;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二)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无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
(四)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做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一)让铁人精神走进课堂,成为常规化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铁人精神是一部极好的教材,具有强大的教育、启迪、感染和示范作用,通过一定方式让铁人精神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产生持续的影响,是一种较好的理念。
让铁人精神走进课堂,应注意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是把铁人精神编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大学生能够从书本中系统地了解铁人的事迹,铁人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学习和发扬铁人精神的现实意义,让铁人精神世代相传。[4]由于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要想使铁人精神单独成册,显然不太现实,即使在某一门课程中占有较大的篇幅,也有较大的困难。但作为地方高校,身处大庆,我们可以把铁人精神单列出来,作为一门课程供学生学习和使用;二是应该在学校的课程规划设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学时的设计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在学分上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只是把教材编订出来,让学生自己阅读,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结果完全可能沦为一种形式。
(二)宣传铁人精神,进行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应大力宣传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英模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王进喜同志虽然去世了,但新时期又涌现出无数王进喜式的铁人,我们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人物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我们还要注意发掘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学生之间交流非常多,而且他们更多地、更真实地了解某些同学的长处,通过组织一定的活动,如讲座、学生的互动等形式启发学生学习榜样,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榜样,让学生相互发现彼此的优点,共同学习,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同时,因教师和学生接触频繁,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故我们要注意发挥高校政工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要注重以大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的先进行为教育,带动广大青年学生。
(三)在大学校园营造学习铁人精神的良好氛围。人的思想倾向和所处的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应当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营造良好的环境,多管齐下,让铁人精神成为校园主流文化。比如,在学校图书馆购置反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其他英模事迹的图书,供学生学习阅读;举办铁人事迹图片展,供学生参观浏览;组织学生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历程,以铁人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英雄壮举;发挥校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举办主题征文、主题演讲等活动,学习宣传铁人事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1]马英林,赵英姿.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J].学术交流,2005(1).
[2]杨时英.让铁人精神走进课堂[J].黑龙江史志,2008(15).
[3]李红梅.铁人精神主体化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需要[J].大庆社会科学,2006(2).
[4]唐昆雄,孙树文.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责任编辑:李 霞〕
D64
A
1002-2341(2011)06-0038-03
2011-11-09
朱吉杰(1974-),男,山东成武人,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