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

2011-08-15 00:55:57胡海金李乃金王海萍
地方治理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村官考核农村

胡海金,李乃金,王海萍

(1.南昌大学期刊社,江西南昌330047;2.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论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

胡海金1,李乃金2,王海萍2

(1.南昌大学期刊社,江西南昌330047;2.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为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匮乏问题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以“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支农政策。针对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激励方式、考核机制以及服务农村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所存在的误区,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培养培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可实现国家、高校、地方政府三方合力,为实现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提供理论和实践上可供借鉴的依据。

激励机制;培养培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村官

一、引言

中国的改革肇始于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有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然而农村人才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匮乏问题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以“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支农政策。从1995年起,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走过了十多年历程。根据大学生村官规模、社会关注程度及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和试行,大学生村官政策可归纳为萌发阶段(1995~2001年)、成长阶段(2002~2005年)和推广普及(2006年至今)三个递进阶段[1]。2008年,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正在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共计有57876名大学生村官,并且按照各地政府的推广计划预计到2010年底将突破20多万人[2]。“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伴随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农村的快速普及,如何保证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效性、持续性,将是一个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误区

(一)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引进,但缺乏人才有效的使用、培养机制。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2005年6月,政府发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年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中央组织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可见,“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被放在了战略的高度[3]。许多地方政府虽已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发展急需的“第一资源”,不惜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大学生村官优厚的待遇,但因不了解从大学生到一个合格的村官的成长规律,忽视了对大学生村官这个特殊群体的培养和开发,缺乏留住人才的体制和环境。有的地方政府重视大学生村官引进、轻使用,没有把大学生村官放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给予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有的重使用、轻开发,忽视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使大学生村官长期得不到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高。由于缺乏才华发挥的舞台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大下降,积极性丧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二)激励手段单一、片面,缺乏多种激励措施的综合运用。

激励机制是促使村官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现有的村官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起到激励村官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处于“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盼头”这种尴尬角色。从经济收入角度来讲,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水平偏低。工资待遇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就全国范围来看,仅有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待遇留人”成为一纸空谈。不仅如此,村中事务繁杂,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复杂繁琐,推动艰难。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村民观念相对落后,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对农村各项政策的理解支持也就千差万别。大学生村官反映最大的问题是很好的项目和想法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而无法付诸实践。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严重受挫,事业留人、项目留人难以实现。从职位晋升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就取消了将村官提升为公务员的政策,因此,这方面的激励几乎为零。从社会评价上来说,一方面村官不属于公务员,又要履行一定的行政职能,其非“官”非“农”的身份显得十分尴尬。在“无利、无名”这种弱激励体制下,村官常表现出“推”、“拖”、“敷衍”、“无计划和无目的性”的工作态度,且心态不稳,流失严重。这必将导致新农村建设基层“主导”力量的缺失和低效工作[4]。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短期行为突出,没有形成服务扎根农村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相对新生事物,不同社会群体对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愿回流农村,将村官理解为“边缘化”、“发配”、“上山下乡”。由于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同面向,它是两类角色群体“大学生”、“村官”的重叠和交融,矛盾、冲突产生在所难免,协调和化解必须在一定时空中进行。虽然政策引导、制度建设、社会熏染,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接纳,仍处于培育阶段,大学生村官“干不长,留不住”现状将随社会认同进程的延续逐渐缓解;但不能否认部分大学生把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入党、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的一个跳板,并没有长期服务扎根于农村意识。同时,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任务繁重琐碎,很多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相当一部分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村官”这一职业难以对口,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很难打开工作局面。这不仅浪费人才资源,还会挫伤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给农民、农村带来多少益处,反而会造成农民对此项政策的怀疑和不信任,使得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种资源浪费。

(四)缺乏有效考核机制,大学生村官难有成就感。

由于“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模糊性,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等一直难以明确界定。因此,这一群体的考核工作也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展。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方法主要是以乡镇组织实施、组织人事部门审核认定的年度考核。现行的考核过程中有几个明显不足:一是平时考核较为薄弱,过程管理不够强化,过分重视对政绩的结论性评价,忽视日常工作过程的监督;二是年度考核认定的优秀等次比例太低,激励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村里在考核中重视村级“两委”干部意见,忽视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参与力度,难以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农村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使大学生村官难有成就感,削弱了大学生村官专心投入村工作和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形成人才使用的长效机制。

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是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选派“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的关键一环。要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加强群众的监督,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形式,重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规划。

管理行为学的期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目标的追求,行为的激发力决定于目标价值的高低和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大学生村官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就欲更强,一旦确定了奋斗目标,就寄希望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激发力量越大;反之,激发力量越小。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转变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完善制度,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人尽其才;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为不同种类的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落实到实处,真正为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农村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

(三)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培训机制,形成个人、学校、政府三方合力。

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要求,针对有志于服务于农村的大学生群体,高校要进行有关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如加强学习农村政策、农村实用技术、法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内容,还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有重点地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同时,组织“村官班”的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活动,丰富基层工作阅历,获取农村工作技能,为尽快适应农村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要考虑到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需要一个过程。大多数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时都满怀信心、充满激情,希望在农村能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针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农村工作的具体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理想化等方面的不足,可以推行大学生村官工作导师制,聘请高校、县、乡、村相关人士,组建干群式、师徒式、朋辈式多维的“认师结对”体系,对大学生村官从思想上“引”、从经验上“传”、从方法上“教”、从工作上“帮”、从形象上“带”,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和指导[5]。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使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农村工作的特点,促使他们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农村工作实践迅速结合起来,进而成为合格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大学生村官正确的成就感。

由于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用现有现存的考评方式如定期考核、民意调查、公开述职、自评、民主测评、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整体的评判考评尺度较为模糊,绩效很难得以直观的反映。这会严重打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因此,应该根据农村工作特点,成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的机构,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和考核,协调大学生村官与其所在地的各级政府、村干部以及农民之间的关系,打造大学生村官与外界沟通的平台,在保障大学生村官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根据这种需要,可以为大学生村官制定“大学生村干部岗位说明书”,说明书针对村干部岗位特征进行具体描述和分类,并列出各项因素考评的办法和分值,针对说明书规定职责逐条测评。内容可以进行如下分类:带领村民致富、民事调解、公共关系、计划生育、卫生基建、公共财产管理、教育、医疗和社保、文化建设、村风村貌、个人形象等维度。明确权责,有效促进岗位对接和绩效评估。有了明确的考核目标,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就能有的放矢,树立正确的成就感,为进一步开展农村工作增强信心和勇气。

目前,针对大学生村官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合理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支援农业,成为用得上、留得住的大学生村官,使大量的人才流向农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不仅需要国家、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三方合力,还需要大学生村官坚定信念、勇于探索追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村官计划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实现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1]周成军.大学生村官的职能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9,(7):10-14.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3]刘芬.农村社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J].黑龙江史志,2009:93-94.

[4]李兰兰,任怀玉.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07,(6):17-19.

[5]查佐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制度建设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11):24-15.

责任编辑查昆岩

C933

]A

]1008-6463(2011)02-0027-03

2011-02-25

胡海金(1964-),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期刊社编辑,馆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编辑学;李乃金(1972-),男,山东临沂人,潍坊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村官考核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唱村官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12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我要当个好村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