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运用统筹的思想和方法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011-08-15 00:50中共大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善云
大连干部学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客体领导干部

中共大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宋善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推动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发展,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比例结构及其利益关系;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统筹兼顾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 "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要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统筹兼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而且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性方针.统筹兼顾的前提和基础是统筹,只有科学、全面地统筹,才有系统、高效的兼顾.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统筹意识,自觉运用统筹方法,全面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准确把握统筹的思想内涵和总体要求

(一)统筹的基本含义

对于统筹的基本含义,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1.从词义上理解,统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述为: "统一筹划"或 "通盘筹划".我认为, "统"就是"统揽、总揽",指对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系统的分析; "筹"就是"筹划、谋划",即根据分析结果,科学判断、制定决策.简而言之,统筹就是围绕理想目标,对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进行整体性筹划、安排及部署.

2.从理论上分析,统筹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即多维思维.即把事物看作一幅由错综复杂的多角关系构成的立体画面,既要充分考虑空间维度,又要充分考虑时间维度,并且始终将其纳入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网络之中.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打通思维通道,对影响事物发展的多种因素和相互关系,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进行思考,经过多维度的思考、分析和判断,从而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从实践上解读,统筹是在研究和解决各类问题时,反映在头脑中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哲理性的动态思维过程,是对社会实践各领域、各层面统一体生存和发展所做的统一筹划.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统筹.从小的方面讲,完成日常工作,运用统筹可以节省时间、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从大的方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四位一体"建设,我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 "五位一体"建设,还有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党中央出台的 "一揽子计划"、为调控房价国务院连续打出的 "组合拳",都是统筹的具体体现.因此,统筹的实践价值非常大.

(二)统筹的基本对象

统筹的对象,它不单纯是某一个具体事物,而是指与事物发展相关的所有要素和相互关系,也就是主体、客体和环境构成的统一体.

所谓统筹主体,就是谁来统筹,指社会实践中具有权力、能力和智力相统一的主导力量.它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客观环境,是对实践活动实施决策指挥、组织管理、督导控制的领导者、主事者、参与者和执行者所组成的群体.统筹主体可分为领导者、执行者和参与者,并且在不同的统筹活动中,这三者的角色有时还相互转换,在一个统筹活动中是领导者,在另一个统筹活动中可能就是执行者或参与者.

所谓统筹客体,就是统筹主体作用的对象,它可以是一项任务,也可以是一类问题,还可以是专业机构的业务建设,当然,也包括区域性建设,如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园区.这一切都是统筹主体要支配作用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一切工作任务、工作对象都是统筹的客体.

所谓统筹环境,就是除了主体、客体之外,与统筹任务有关的所有客观条件、客观因素和客观存在.统筹环境按照对主体、客体的影响程度,又分为相近环境、备用环境和一般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同,有些环境对领导决策或事物发展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市委作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从内部讲,我市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优秀的人才储备、天然的区位优势,还有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等配套条件;从外部讲,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有诸多优惠的扶持政策.这些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都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统筹环境.

准确把握统筹对象,特别是理顺好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关系,分清主体、客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科学统筹的基础和前提.

(三)统筹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无论是管理一个部门或单位,还是完成一项工作,都要对其工作对象,也就是统筹的客体,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认识.特别是对于多系统、多结构、多重关系的复杂问题,必须从总体上、系统上进行把握,切实搞清楚 "干什么".这是统筹的起点,也直接影响着统筹的最终结果.第二步,充分研究论证.在明确了目标任务,也就是统筹的客体之后,作为一名领导者,也就是统筹的主体,首先要充分研究论证统筹的环境因素,包括主观的与客观的、直接的与间接的、上级的与下级的、内部的与外部的、眼前的与长远的.这些因素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积极的因素要高度重视,对消极的因素也要充分关注,有时一个否定因素就能破坏整个计划.第三步,系统规划设计.这是统筹主体对统筹客体和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和对比分析、确定方法步骤和具体程序的过程.首先,要明确完成目标任务所需要的必备条件和充分条件,并围绕这些条件对相关因素和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分清哪些是隶属、配属关系,哪些是平行、并列关系,哪些是包涵、相容关系,哪些是制约、适应关系,哪些是互补、促进关系,然后,按照先后主次和轻重缓急进行合理摆布.其次,要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抓住影响和制约工作推进的关节点和着力点,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第三,根据分析结果,规划工作流程,设计方法步骤,形成具体方案.这个形成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优化整合的过程,有的是效益优先、有的是成本优先、还有的是时间优先,因此,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有时需要提出多个可行性方案.第四步,形成科学决策.就是对已经制定的可行性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优中选优.这个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非常简单,其实非常艰难,它不仅需要足够魄力,而且需要高超的智慧.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反馈、评估、调整和总结的过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提高,也是统筹的必要程序.

(四)统筹的基本规律

一是遵循组成效用规律.就是注重统筹客体结构成分的相容性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不同成分组成的物质,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有时,同一成分组成的物质,因为结构不同,其性质也截然不同.在统筹活动中把握组成效用规律,就是要把统筹客体的结构成分摆布好、运用好.凡对整体效用有切实价值的客体成分,不仅要用好而且要用足;凡对整体效用无价值的客体成分,都要尽可能排除;凡对整体效用构成威胁的客体成分,都要想方设法消除,努力使各种客体成分在整体价值取向中产生正向聚合作用.

二是遵循环境适应规律.主要是妥善处理统筹的主体、客体与环境间的适应关系.通常情况下,环境条件分为基本稳定和不断变化两种状态.对于基本稳定的部分,要加以维持和巩固,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拓展环境利用的覆盖面.对于不断变化的部分,要主动适应,最大限度挖掘积极作用,弱化消极作用,努力使各种环境因素为我所用.

三是遵循差异相容规律.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统筹对象的差异范围和相容程度,进行权衡定位,提高差异和相容共存的可用性.利用好差异,就可以把差异变成特色、变成优势.利用好相容,就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

四是遵循随机适度规律.就是指根据统筹主体的目标方向,通过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因势而变,适度转换统筹客体的结构关系,营造统筹客体的匹配环境,以达到统筹的最终目标.由于机会的周期不同、价值不同,所以利用机会取得的实际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每一个机会都要充分把握其利用的程度和限度.党中央提出 "抓住重要机遇期,加快发展",就是统筹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市委提出 "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建设目标,也是抓住了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宝贵机遇,从而不断提高我市的区域核心地位.

二、深刻认识统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对于统筹的意义,大家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它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思想基础,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基础,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对待统筹,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充分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到,统筹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

第一,统筹是唯物辩证法全面观点的应用.唯物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体现在统筹上,就是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和相关因素综合成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部,要实现主体、客体、环境相统一,人与时间、空间相统一,事物内部结构的相容性与整体价值的取向性相统一.也就是说要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既要重视点,又要顾及面;既要看到积极因素,又要看到消极因素.防止 "一叶障目".

第二,统筹是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应用.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强调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体现在统筹上,就是按照组成效用和差异相容的规律,妥善处理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关系,准确把握影响和制约事物发展的一切因素,扩大有利的,消除不利的,用好一般的.

第三,统筹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应用.唯物辩证法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能用凝固的视角看待形势、处理问题.体现在统筹上,就是按照环境适应和随机适度的规律,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

第四,统筹是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 "重点论"辩证统一观点的应用.唯物辩证法要求在认识和改造复杂事物时,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又要重视次要矛盾;在认识和处理同一矛盾时,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抓住矛盾的次要方面.强调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坚持 "两点论"与 "重点论"相统一.体现在统筹上,就是妥善处理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关系,合理摆布决定因素、影响因素和一般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二)要充分认识到,统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在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处处展现着统筹的思想和行为.在天文历法方面,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三统历》曾记载: "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周易》中 "天干"与 "地支"的有机搭配, "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说法,蕴含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是早期朴素的统筹思想.在中医学方面,《黄帝内经》中通篇强调 "阴阳互补";战国名医扁鹊提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是典型的统筹方法.在军事战略方面, "统筹"思想运用得也非常广泛,如 《孙子兵法》,从道、天、地、将、法等五个方面统筹分析战争全局; 《孙膑兵法》中的 "赛马法"、 "减灶法",还有汉代大将韩信的 "十面埋伏"、张良的"四面楚歌",都蕴含着深刻的统筹思想.毛主席闻名于世的 《论持久战》,把统筹的思想体现得非常充分.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 "大统筹"的思想之后,人们对统筹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现在统筹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工作落实等各个方面,其实践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三)要充分认识到,统筹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

回顾我党90年的成长历程和60多年的治国理政实践,不难看出,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统筹的思想和方法,并在积极地加以运用.

毛泽东同志是运用统筹思想的典范,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统筹及统筹兼顾进行过丰富而深刻的论述.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 "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方针;在1943年6月,提出的 "统筹全局"的思想;在筹备新中国成立过程中提出的 "四面八方"政策;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统筹兼顾"的概念等等.

邓小平同志对统筹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创造性运用.如他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两手抓"战略;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战略; "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等等.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我党统筹兼顾的思想.如他在1995年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讲话中,关于十二个重大关系的论述,集中体现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传承和升华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如他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针对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 "五个统筹"的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并在 "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强调要 "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而将 "五个统筹"发展为 "八个统筹",进一步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形成了关于统筹兼顾的完整内容体系.

(四)要充分认识到,统筹是一名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一个领导干部能不能得到下属人员的追随和信服,重要的是看他的领导水平.这个领导水平就是谋划工作、摆布工作、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是统筹的能力和素质.一名统筹能力强的领导干部,有时候不需要组织授权,也能在实践中发展成为领导核心.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的职级越高,对统筹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就领导干部的职责而言,也时时处处都需要统筹.领导干部的职责从总体上说就是管人和管事.管人,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潜能,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管事,就是抓好谋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制度建设与服务保障.这其中,利用好各种资源、协调好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都需要统筹.即不论是管人还是管事,都需要统筹.因此,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统筹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也是一种能力.

三、切实提高统筹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如何增强统筹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统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 "四个意识",自觉用统筹的理念引领工作

一要强化全局意识.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增强全局的意识,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从全局利益出发,自觉做到在大局下行动,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在统筹工作中,增强全局意识,就是注重把影响工作的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找准定位,扩大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积极创造既促进全局发展又有利于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环境.有时候,全局观念直接影响工作的前进方向和个人的发展前景.

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每一位领导干部,不管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担负着统筹的责任.尽管不同职级的干部,所统筹的力量、资源和范围各不相同,但是都要敬重岗位,要倍加珍惜组织给提供的机会,要真正用心来做事,对所负责的工作进行统筹.这既是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有效办法.因此,要想履好职、尽好责,切实把自己所管辖的人力、物力、财力用足用好,就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统筹的责任.

三要强化团结意识.统筹中的团结,就是坚持分工与协作的统一.不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部门,都有很多工作任务和工作力量,如果没有分工,那就责任不清、干劲不足;如果没有协作,那就不能形成合力.只有分工协作相统一,在思想上共鸣、在节奏上共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优势和集体力量.

四要强化效率意识.增强效率意识,就是要积极挖掘各种力量潜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让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强.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速度快,而且要重视质量好,在好中求快,在快中求好,这也是中央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每一项具体工作.

(二)处理好 "四个关系",自觉用统筹的思路摆布工作

一是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统筹学的角度讲,整体和局部同处在一个统一体之中,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局部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一切局部的工作都要围绕整体、服务整体.例如,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各相关部门就要围绕推进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构建整洁有序、高效安全的城市现代化管理格局,否则,提高全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就成了一句口号.另一方面,整体都是由局部组成的,整体也能够为局部的发展扩大空间、提供条件.例如,每一个地区的发展或者一个重大项目的建设,都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整体和局部是互利互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统筹工作时,要切实找准局部的定位,积极利用整体的空间优势,力求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统筹推进工作时,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统一.立足当前,就是要立足于本职岗位,立足于各自工作的客观实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认真解决好当前的问题;着眼长远,就是要进一步开阔视野,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对事业发展进行谋划.例如,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得很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城市都有一个长远规划,并且很多规划都具有法律效力,有的是30年、50年规划,有的甚至上百年.不管谁来建设这个城市,都要按照统一规划来进行,既使有小的调整,大的格局也不会改变,经过多年的积累,最后形成现在的景象.

三是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关注行政成本.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经济头脑,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追求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工作效能不仅是衡量每一个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根本尺度,而且是评定其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四是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所谓务虚,就是观察形势、探讨理论、谋划思路、把握全局、制定政策、规划未来,是把握和利用规律的一种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所谓务实,就是干实事,求实效,解决实际问题.务虚和务实就像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轮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果只务虚、不务实,那就会造成 "纸上谈兵",结果一事无成;如果只务实不务虚,就可能会找不准方向,导致盲目蛮干.因此,必须坚持虚实结合,既保证工作的方向性,又保证工作的实效性.

(三)坚持 "四个统一",自觉用统筹的方法推进工作

一要坚持权力与能力、智力相统一.权力,是指领导干部强制力和对下属支配力的总和,是外力.能力和智力,是指领导干部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是内力.权力、能力、智力都是支撑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基本条件.在统筹中,要注意保持权力和能力、智力的协调一致.一方面,要正确对待权力,保证能力和智力发挥积极作用.领导干部要具备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受人民的委托,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来行使权力,不管你手中的权力有多大,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能变成谋私利的工具.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能力和智力,有效行使权力.职位升迁、权力扩大,并不等于能力和智力的自然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到德才兼备;必须加强实践锻炼,积累经验,增长见识,不断增强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始终做到能力、智力与所担负的职责、所拥有的权力相匹配、相协调.

二要坚持管理与调理、治理相统一.管理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就每一项工作任务来说,从谋划到实施、从准备到验收,都要进行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一切工作行为,基本都是管理行为.调理和治理是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措施,是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阻力或障碍而采取的特殊解决办法.处理好管理与调理、治理的关系,是统筹推进工作的有效方法,也是领导艺术的具体体现,更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适时的调理和治理,确保管理效能的有效发挥,达到管理的最佳状态.

三要坚持亲知与深知、真知相统一.亲知是就行为方式来说的,深知、真知是就行为程度来说的,但都是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上的要求.亲知,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对统筹工作时需要的信息,亲自调查,直接掌控第一手材料,确保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深知和真知,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深入分析研究各类信息,包括上级精神和本级的、下级的、周边的相关情况,深入探索事物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因此,在统筹工作中,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亲知中求得深知和真知,真正做到不仅知道现象,而且认识本质,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四要坚持求新与求实、求是相统一.当今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代.我国的改革发展更是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这种大的宏观形势和历史背景,要求每一名领导干部在谋划工作、推进落实的过程中,都要既求新又求实、求是,坚持求新与求实、求是相统一.这是对工作思路的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要求,更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胆求新,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求实、求是,尊重事实,遵循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招、办实事,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四)抓住 "四个要点",自觉用统筹的策略提升工作

一要抓住重点.抓住重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但要善于抓住重点,而且要善于抓好重点,以点带面,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解决重点问题就是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确保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要破解难点.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它会制约或阻碍全面工作,有时难点和重点是重叠的,有时难点会发展成重点,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突破.实践中,面对难点问题,正确的态度是勇于面对,敢于创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特别是对一些棘手问题,不仅要有决心、有信心,而且要敢于出重拳、下猛药.检验一名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单纯看其对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还要看其处理复杂矛盾、破解难点问题的能力.

三要找准着力点.现实工作中,每个问题、每项任务都有不同的要点,有的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那就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功夫;有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那就要在建立制度、完善机制上做文章;还有的是资源力量问题,那就要在优化整合、协调摆布上找出路,等等.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第6期 《求是》杂志上发表一篇 《关键在于落实》的文章,他指出: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要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 '形象工程';要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而不是盲目攀比、竭泽而渔."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这三个点都是抓落实的要点和着力点,我们要认真地贯彻落实.

四要突出亮点.要创造亮点,把工作做强,打出品牌;要发挥亮点作用,形成带动效应.我们不仅要勇于创造亮点,而且要善于利用亮点,切实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亮点,从而带动和引导各项工作的共同进步.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切实把统筹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整个思维活动和实际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把大连建设成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国际城市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客体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2016重要领导变更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