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军
(鸡西大学 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基于价值理论的供热企业成本问题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热力公司供热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热力公司供热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热力公司供热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鸡西大盛(供热)公司现有供热面积500多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总长度302公里,设146个热力换热站和3个中继泵站向市区输热,负责全市500多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热,年总产值2亿元。从该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来看,其成本控制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1、人员配备方面
鸡西大盛(供热)公司会计核算体系比较完善,人员配备也比较合理。目前,总公司设有财务经理、主管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材料会计、记账员、出纳员、保管员及相应的成本管理人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牵制和成本控制制度。
2、获得热源方面
鸡西大盛(供热)公司有两个热源,一个是来自大唐鸡西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热水,一个是来自北方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热水。热水由物价局统一定价,公司没有自主定价权,使该公司的成本控制受制于上游的热源企业。
3、生产销售方面
鸡西大盛(供热)公司生产的热水具有产出即售出的特点,通过热网管道供应,不能储存或积压,没有通常产品的中间运输物流环节,没有产品、产成品的区别。因此,其成本大部分发生在输配环节,成本控制压力大。
1、热价受政府定价制约,价格传导机制不完善
尽管鸡西大盛(供热)公司的生产用原料,如热水、电等实行市场价格,却不能按照正常的价格传导机制反映到热力企业销售的产品中去,而是实行政府统一规定的价格,导致该公司对原料及产品销售价格均不可控。
2、用热存在福利,没有建立起市场供求关系下的用热制度
鸡西用热福利方面,实行的是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福利用热制度,热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无形中加大了公司的成本。
3、公共服务垄断行业,成本控制的主观意识不强
由于该公司在当地属于垄断企业以及政府针对供热企业的补贴,使企业主观降低成本的意识和积极性不高,平时只是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及时、准确地对外报出各种财务报表,而对现代价值链理论、财务管理知识和成本控制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很少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公司成本控制的效果。
1、供热设计阶段成本分析
由于该公司建立的比较早,市区内的管网设计及供热管线的铺设已比较成型,一般情况下不能做大的改动,因此该公司在供热设计阶段发生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对现有供热管网进行改造而花费的成本。由于鸡西自建立供热公司以来就实行集中供热的方式进行供暖,管网建设已形成相当规模,遍布于市区的各个角落。因此,要想停止使用现有的管理而重新设计并建设新管网几乎不可能。但随着近几年供热制度改革的进行,热网改造逐步展开,该公司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包括对老化管网的更换、直接供热改间接供热和因实行分户供热、分户计量需要而进行的管网改造。
(2)新建供热管网而花费的成本。随着鸡西市区内平房的逐渐减少,市区内的供热面积逐年扩大,各单位及楼房住户已基本实现了集中供热。因此,集中供热区域开始有计划地向周围的外区、外县扩展,供热管网设计的成本随之产生。
2、热水生产阶段成本分析
热水生产阶段是鸡西大盛(供热)公司产品成本的主要产生阶段,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外购热源成本。鸡西大盛(供热)公司有两个热源,一个是来自大唐鸡西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热水,一个是来自北方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热水。热水由物价局统一定价(10元/吨),公司没有自主定价权。
(2)输配成本。鸡西城市集中供热输配成本费用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管网运行成本。在热能产品输配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网运行费,主要用于为保证管网的安全运行、正常供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部分费用的消耗量,主要取决于输热管道固定资产的价值。管道固定资产价值越大,运行费用也就越大;反之,则会减少。为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的经济效益,降低热能的输配费用、管网造价是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城市集中供热价值的形成是由热源、热网、热用户三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在选择供热介质的设计参数时必须对供热全系统形成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实际运行中达到设计参数的要求,这对降低管网运行费用、保证整个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换热站运行成本。换热站需消耗的劳动量,主要取决于换热站设置多少、大小,以及装置设备的情况。而换热站设置的数量、大小及装置配备情况与供热区域的地形、输热距离、供热参数、用户使用热负荷种类等方面有关。一般来说,热输送距离较远、地形比较复杂的设站就要多一些;管网中水的额定温度超过用户装置允许的温度时,需用间接连接的方式,而当额定温度基本接近用户装置所允许的温度时,可采用直接连接方式,前者比后者造价要高,运行费用也高;用户采暖和生活热水兼有的热力站比单纯采暖的热力站造价要高,运行费用也高。因此,换热站的投资额及其运行费用主要取决于它的任务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热损失量。热损失量是指热能在输配过程中减少或损失的热量,在供热量相同的条件下,热损失量越小,实际送给用户的有效热量越大;售热量越大,供热面积越多,销售收入越高,单位成本越低,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赢利越高。集中供热在输配环节中的热损失量由管道散热损失量和失水热损失量两部分组成。其中,热损失量占总供热量的比率约在10%~12%以上,热损失的成本费用占输配费用的比率至少在13%以上,而其所占比率随同热价的上涨还会继续上升。因此,降低输配过程中的热损失量,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对节约能源也很重要。
第四,热介质的物送成本。此项费用的主要部分为用于水网系统驱动水泵的电费(包括网络中继泵站和换热站),其费用水平与管网输送距离、供热参数和换热站的连接方式等技术条件有关。目前鸡西热力供热公司的电费占输配费用的比率不是很大,在换热站成本费用中约占10%左右。
3、热水销售阶段成本分析
热水销售阶段的成本主要指热力交换站、庭院管线及楼内户线所需要的管理运行成本,主要包括运行所需的水、电、人工、设备折旧、维修等费用。
1、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将价值链分析理论引进公司,员工能通过实际工作认识到价值链分析的好处,认识到成本控制就在身边,认识到运用价值链分析可以更好地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热情。
2、筹措资金,完成热网改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热网从供热方式、供热质量等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急需对热网进行改造,以降低供热成本。针对这种情况,公司积极筹措资金,2008年开始供热改造,据测算,仅2008—2009年采暖季的供热运行成本较上年度就降低了32%。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范围地对室内采暖设施进行分户设计、安装改造,极大地提高了供热的质量和效果,群众满意率和室温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事故运行率为0,服务投诉率低于5%。
3、换热站应用监控系统,降低费用
公司的换热站一直采用人员值守的方式进行供热设备数据抄录和设备维护工作,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为此,公司为其所属的换热站安装了无线监控系统。当站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红外线探头将对现场进行视频抓拍并报警,通过远程抄表系统将热力表的压力、温度、湿度及运行状态等指标定时传送到监控平台,并根据温度变化,随时调节供热量。据测算,换热站以每站每人20元值班费计算,146个站每年节省值班费用65万余元。同时,对原有供热站人员进行工作转换,为各物业小区提供专项服务,促使供热费收缴率从原来的80%提高到95%,每年可减少损失60余万元。
4、改变供热方式,降低失水率
2008年起,公司对市区热网管道北线、东山线进行二次换热改造,改造后热源厂的高温水采用封闭式循环方式,不直接向热用户供热,而是由热力公司进行水—水换热后,再对用户供热,减少了供热水的流失,每天可节水4000余吨,失水率由原来的9%下降到2.5%以下,按每吨水1.3元计算,一天即可节约成本5200元。同时,也减少了掺水泵的运行,每天可节电15000千瓦时,节省电费7500元,有效降低了热网的运营成本。
5、实行计算机实时监控,降低热网管损失
通过计算机实时监控,值班人员可及时发现管网的跑冒滴漏,并可及时发现可能的私放热水行为,使现在的管损率大大降低。2007年没有上遥测系统以前,月管损达到30%左右,甚至更高,知道偷漏水问题严重,但又没有什么监测手段。投入计算机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后,能有效解决该问题。2008年上半年平均降低管损5%,其日供水量为2400吨左右,水费为1.3元/吨,这样每天就为公司多收回水费3000余元。
现阶段,在热力公司成本控制的实践中有些问题是运用价值链分析法仍然无法解决或无法完全解决的。
1、提高管理效率问题
热力公司在企业管理上一般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相对简单,公司的管理权限一般集中在公司总经理或高层管理人员手中。员工参与管理度不高,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考虑,应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这样,如何使价值链分析的方法与公司的管理实践相结合,通过价值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做好管理工作,实现制度管人管事,向管理要效益,这是一个摆在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2、降低人力成本问题
热力公司很多是老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的管理模式,加之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供热管网的不断铺设,企业员工越来越多,尤其是退休职工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再加上近几年职工工资的调整,使得公司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如何运用价值链分析控制公司的人力成本是摆在公司管理层面前的又一个严峻问题。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黑龙江省热力公司成本控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555099。)
[1]李婉莹: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成本控制探索[J].财会通讯,2009(2).
[2]刘艳桃: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