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促进正向社会流动的策略研究

2011-08-15 00:48刘振宇查晓虎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流动群体教育

刘振宇,查晓虎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高等教育促进正向社会流动的策略研究

刘振宇,查晓虎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高等教育有利于促进正向社会流动,对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和变动起到重要和特殊的积极作用。通过对高等教育促进正向社会流动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更多社会中下阶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从而实现自身的正向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正向社会流动;高等教育

一、正向社会流动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社会流动是指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在各个阶级、阶层或团体之间与内部,个人社会地位与职业转换的情况[1]。正向社会流动指的是在社会流动中对社会或个人有积极影响的流动。正向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化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正向社会流动可以使得原本较固定、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趋于开放,从而减缓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其次,正向社会流动可以增进不同阶层之间的沟通,拓宽本阶层的视野,从而加强阶层之间对彼此的了解;再次,正向社会流动可以加大社会较高阶层的危机感并且激发社会低阶层的积极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高速发展。

目前中国社会资源分配差距正在逐渐扩大,社会分层结构特征趋于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而不是更为合理的中间阶层规模较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缓和中国社会分层不合理现状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高等教育帮助更多的社会中下阶层实现正向社会流动。关于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教育的技术——功能论观点认为:首先,在工业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对于工作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逐渐被淘汰,而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则越来越多;其次,高技术必然要求较高的教育为其服务;再次,由于高技术工作的要求,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也越来越长。[2]目前,中国的高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大都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完成的。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得到相应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是社会中下阶层实现自身正向社会流动的有效途径。

二、高等教育促进正向社会流动的策略与途径

(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强化社会中下阶层的社会阶层竞争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强化社会中下阶层的社会阶层竞争力的动力,更是强化正向社会流动的关键。其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机制;更离不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1.注重高素质的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立

建立高素质的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尤其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促进正向社会流动意义重大。第一,注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师德师风的建设。高校需要为教师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提供先进的教学科研硬件条件,做到师尽其才、百家争鸣;并且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要重视道德教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二,减少骨干教师的流动,要留得住教师。坚持事业留人,为教师搭建供个人发挥才干的空间和舞台;坚持机制留人,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尊重教师的知识、劳动和付出;感情留人,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增加教师的归属感。

2.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高等教育教学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人事体制流动化、管理制度灵活化、课程体系多样化,使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能够相互渗透,掌握更加多样化的理论知识;第二,教学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由服务型向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发展。创新教育的建立要求学校综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创新能力的平台,提供便利的硬件条件,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第三,改革教学实践体系。全面整合校内及校外教学实践平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第四,构建有效的高等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包括教学检查制度及教学质量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及听课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建立起严格的监管体系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和有效监管。

(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适应正向社会流动的就业需求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使得人们对于高校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产生了怀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需求,社会中下阶层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也难以获得适合的职业。对高校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有利于社会中下阶层群体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扩大其就业空间,得到与自己能力相一致的社会职业,从而实现自身的正向社会流动。第一,高校应根据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科学地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在这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并以此来决定其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规格;第二,提高办学层次,加大高校内部改革力度,扩宽学生的专业面,合理地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培养严格符合、适应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应当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突出当前急需专业。适应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新型专业必须作为重点加以突出,加快其发展;第四,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相关部门加强对受教育者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入校后能够参与再次的教育分流,是保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

(三)保障高等教育公平,有利于正向社会流动的可持续发展

1.改革高考制度

教育是人们获得文化资本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而文化资本可以实现向社会资本或是经济资本的转变。在中国想要获得丰富的文化资本,首先需要通过高考的方式进入大学,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是获得文化资本的门槛,是一种社会选择的手段,也是社会中下层群体获得正向社会流动的有效机制。现今绝大多数社会中下阶层群体,也只有通过高考才能实现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梦想。首先,公平的高考选拔制度至关重要。公平公正是高考制度的核心,也是高考的基本功能。无论是从制度设计、考试内容还是到阅卷、录取,都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对高考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的同时,更需使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控制高考中的舞弊和不公平的现象发生,从而更好的保护社会中下阶层的利益。其次,高考还更应该成为社会中下阶层群体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克服自身阶层劣势实现正向社会流动的有效工具。国家可以调整录取政策,积极差别对待,将原先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部分的转移至西部人口众多的高考大省,使得更广泛的社会中下阶层群体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实现正向社会流动。再次,改革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政策,扩大社会中下阶层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一,降低学生在参加自主招生的过程中的差旅费、报名费等一系列物质准备,以便更多社会中下阶层子女可以参加高等教育自主招生;第二,高校自主招生的内容适当减少“城市化”的标准倾向,使社会中下阶层群体可以与社会较高阶层群体在同一平台竞争;第三,高校自主招生应该尽可能的客观,减少监考人的主观倾向对考试的影响,保证其真正的公平、公正性。

2.缓解社会中下阶层群体的高等教育成本压力

为了接受高等教育,社会中下阶层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国家应建立并且完善“奖、贷、助、补、免”的助学体系以便帮助社会中下阶层群体解决高等教育的成本问题。第一,不断完善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增加国家设置的奖学金金额度,保证社会中下阶层学生的最低日常开销,并且扩大奖学金测评的指标范围,在贫困生资助体系内设置专门的助困奖学金;第二,完善和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延长还款期限,缓解学生的还款压力;与此同时,加大助学贷款的发放金额和发放范围,使更多社会中下阶层可以享受国家的助学贷款;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更多的社会中下阶层群体谋福利;第三,增加学校和社会企业共同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培训社会中下阶层困难学生,使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第四,实施贫困生学费减免制度,确保每一名困难学生都可以顺利上学。

(四)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扩大正向社会流动的规模

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中下阶层的比例高,其中的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正向社会流动的难度大。高等教育是社会阶层正向流动的主要动力之一,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并且较多的社会中下阶层仍然无法得到高等教育的洗礼,所以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3]

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对于更多社会中下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可以在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院校的多元化,实现各类各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同时,扩大办学机构的多元化,鼓励并在政策上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并且从形式上大力发展高等自考教育、电大、夜大、函大和成人高等教育,最大程度地使得更多的社会中下阶层群体能够通过各类、各级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接受到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从而确保社会低阶层的人们可以真正接受高等教育以实现正向社会流动。

[1] 许庆豫.卢乃桂.教育分流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1.

[2] 张人杰.外国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8.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解读[EB/OL].国家教育部网.

Study on Re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ositive Social M obility

Liu Zhenyu, Zha Xiaohu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hool,Wuhu 241000,China)

Higher education has positive points in p romoting positive socialmobility,and p lay impo rtant and specific changes in the active role in 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By researching positive social mo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can help lower income groups get higher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ir ow n positive social mobility,w hich has a positive poi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social stratification;positive socialmobility;higher education

G640

A

1673-1794(2011)01-0099-02

刘振宇(198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查晓虎(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研究。

2010-10-15

猜你喜欢
流动群体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流动的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