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

2011-08-15 00:48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国学精神政治

王 芸

(滁州学院办公室,安徽滁州 239012)

国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

王 芸

(滁州学院办公室,安徽滁州 239012)

国学是中华民族学术与文化的总和,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可资借鉴的教育方法。

国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学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重视并发挥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行为和品质已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一、国学的本质内涵

国学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创造出来的精神总体,它如同一根纽带,把中华民族各种文化形态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文化形式。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样,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

国学中所蕴含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想,对于构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忠、义、理、德、孝、让、自强、勤劳、俭朴等思想都容易激发起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感,特别是儒家所强调的一种“指向内心愉悦的道德修养,”[1]更容易为青年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国学还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对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态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国学之教育思想价值

1.高扬忠诚奉献,克己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精神,是传统文化向心力的必然体现,是民族自信心的最终凝聚,是民族自豪感的最终体现。爱国主义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的思想上。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当个体的利益与国家、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主动牺牲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和意志。其次,表现在奋发图强,救国兴邦责任感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国人应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愿意以国家富强、人民乐业为己任。如历史上宋朝的岳飞抗金,明朝的史可法抗倭,文天祥等都是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责任和义务。再次,表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美丽富饶的祖国以其特有风韵展示出中华大地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为完成这一使命,青年学生必须有所作为,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厚的爱国主义资源,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2.重视厚德载物,明德修身的德育教化作用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它以“明人伦”为内涵和目标,以“三纲五常”为标准,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推崇“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尚仁,崇义,重节,注重向内探索,注重道德完善。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崇尚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

近几年,国家大力宣扬“八荣八耻”精神,里面就提到崇尚高尚的道德,以具有高尚的品德为荣,在国家治理上重视法治,也不忽视德治。儒家的“敬德”精神,也被学校教育所重视,提出了“德育首位”的口号,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如果缺乏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就很容易被外界不良风气所侵蚀,终至沉沦,一事无成。

3.崇尚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作风

在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历来是国人的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这种务实的精神千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它在先秦儒家、墨家的思想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墨家做事更是讲求身体力行。此外,道家主张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析万物之理”,魏晋时期的玄学中的“清淡”思想,以及进入现代以后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思想,都从侧面体现了务实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

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这一时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他们认真努力地学习,希望自己能起到“救国救世”的伟大作用,但往往却容易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这种现象,对国家、社会、他人和其本人都是极其有害的。因此,针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思想,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来教育、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求真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4.追求孜孜以求,永不言败的奋发境界

《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司马迁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些话和事例都是先人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而且也应该是我们每个国人应有的精神品质。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历代无数仁人志士,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敢向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这种精神,鼓励青年学生珍惜时光,抓住机会,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本领,以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5.推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豁达精神

传统文化当中的宽容、豁达精神起源于“恕”,“在先秦儒学中,意思是‘推己及人’,跟‘仁’呼应。”[2]这时的“恕”可简单地理解为用平等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恕”逐渐变为“原谅”或“饶恕”的意思,范仲淹曾言,“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人之心恕人”,意思是用严格他人之心来检讨自己,用原谅自己的心态去宽恕别人,强调的就是用一颗宽厚仁慈之心严格律己。

现今的青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容易就形成“以己独尊”的思想性格。进入大学后,要与众多具有“个性”的独生子女在一起过集体生活,自己的独立空间变小,自然而然地与他人产生摩擦、对抗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一些心理脆弱的青年学生来说,当他慢慢地发现身边的人不再会以他为中心,没有人再会特别在意他的感受的时候,他就会对新的环境产生抵触、压抑的情绪。长此以往,如果这种阴暗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就会为校园事故埋下隐患。近些年来,校园内斗殴、自杀、自虐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学生还没有学会与人相处之道,还不懂得宽容的力量,好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学校的关注。

三、国学之教育方法价值

1.重视德育

在夏、殷、周时代,教育机构的名称虽不同,“但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伦’”。[3]儒家思想甚至将“德”的地位提高到本位的高度,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看成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德育至上的思想对于坚持道德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德为本”这一传统思想,努力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重视示范教育法

国学不仅教人应该做什么,还教人应该怎样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告诫人们要让他人信服,自己就必须先“正身”,以身作则,给他人做出榜样。

3.重视自我教育法

古代教育家认为,思想道德的形成,不仅要依靠道德教育,关键还要依靠受教育者本身的“内省”来达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一个人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有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与他人相比,还有什么缺点和不足。这种自我教育的境界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当青年学生在认可“教”,乐意“受”,并在“受”的过程中,自觉地吸收和运用教的内容,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达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重视实践教育法

“道德践履”是儒家历来所积极提倡的,尤其是当代“新儒家”的第一代代表梁漱溟、冯友兰等将孔子的儒学生命化,认为儒家的人生为“直觉人生”,理论特点之一就是重视践履,意即重视实践教育,在教育时注重用学来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才干,磨练意志,“不以事小而不为”。对青年学生而言,仅仅只是认识到应该怎样做人不行,还要把它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体现做人的原则。但现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有些青年学生在明“知”的情况下,却不去“行”,如助人为乐的精神,见义勇为的精神等,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5.重视社会、学校与家庭环境的共同教育作用

社会、学校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对教育客体的影响在很早的时候就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所认识并重视,孔子就曾提出,“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治理好了,“国”才能治理好。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注意到社会和学校大环境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影响,还应当重视家庭小环境对青年学生的的教育作用,要把二者充分地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共同作用,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国学中的许多思想,既适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法则,又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它教导人们要忠于自己的祖国,要富而思进、穷而奋发,要勤俭敬业、不骄不躁,这无疑对青年学生是有教育意义的。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过:“对于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国学教育将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在下一代的心里生根发芽。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4]

[1] 朱久兵,刘光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台声·新视角,2005(12):181.

[2] 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60.

[3] 宋惠昌.“国学热”中的沉思[J].前线,2006(3).

[4] 乔秀花.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6):126.

[5] 转引自:孟秀霞.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华网.(http://new s.xinhuanet.com/banyt/2006-09/25/content_5135224.htm),2006-9-30.

G641

A

1673-1794(2011)01-0007-02

王 芸(1974-),女,法学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滁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2008sk014B)

2010-05-15

猜你喜欢
国学精神政治
“垂”改成“掉”,好不好?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