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丹
(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
浅谈相亲节目的舆论导向
闻 丹
(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
最近,电视相亲节目火爆荧屏,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作为公众平台的电视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应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应平衡好娱乐大众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亲节目;社会责任;舆论导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的普及,观看电视节目几乎成为了大众一项必不可少的日常娱乐项目。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娱乐节目蓬勃发展起来。电视娱乐性节目越来越多,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台本应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最近,以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上海东方卫视的《相约星期六》等为代表的婚恋交友类节目曾活跃在荧屏上。这个时期的相亲节目还比较“羞涩”,倾向于服务型,由于节目缺乏新意而逐渐淡出荧屏。
最近,电视相亲节目又掀开了新的一页。针对新时代的剩男剩女,这类节目一反过去的含蓄委婉,更加直白大胆,加上“闯关”、专家参与评价等环节设置,吸引了大量观众,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满足了人们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中追求刺激、寻找轻松乃至窥求欲望的心理需求,使电视相亲节目的收视率一路高歌。
2010年5月16日,《非诚勿扰》以4.23%的收视率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据统计,《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牢牢占据卫视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如此高的收视率带来的是高额的经济利益,在收视率和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各个电视台纷纷加入到“红娘”的行列中来。6月初,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缘来是你》之后,东方卫视也加入了相亲交友类节目的“混战”,开播《百里挑一》。其它电视台也不甘示弱,相继推出相亲节目,比如,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婚姻保卫战》,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湖北卫视的《相亲齐上阵》等等。一时间,电视上的红男绿女大谈拜金、享乐,随着节目的播放,一批“个性十足”的男女嘉宾迅速蹿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与传统相亲类节目的稳重、内敛风格相比,这一次的电视相亲节目大战出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
1.“一窝蜂”推出相亲节目。在这场混战中,节目内容、形式雷同,抄袭之风盛行,甚至一个电视台同时开播两档以上的相亲节目,称之为细分市场,这种细分同时也是一种内耗。
比如,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称心如意》是同一个制作班底,这两档节目的制片人刘蕾坦言:“电视节目的竞争非常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克隆’方和‘被克隆’方都很无奈。”实际上,不惜内耗,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与其收视率被别的电视台抢去,还不如自己内部多做点东西多给观众一点选择,从而再多争取几个点的收视率。加速成熟就是加速死亡,电视相亲节目也不例外。这种“一窝蜂”似的推出相亲节目无疑将加速它的“死亡”。我们的精神产品——电视节目如此大规模的“大跃进”、“一窝蜂”,让人非常担忧。
2.迷失导向性。在收视率的压力下,相亲节目产生了各种怪现象。有些所谓的电视相亲节目,在推出之初往往打着“为剩男剩女提供一个相亲机会”的旗号,但是,当观众打开电视机观看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所谓的嘉宾,居然多是一些刚刚20多岁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尚未毕业的学生,他们真的就是传说中的“剩男剩女”吗?甚至有些节目中的嘉宾不少是“托”,相亲变为“演戏”,在节目现场上演一场场好戏,“毒舌”飞舞、语言暴力充斥节目,嘉宾言语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赤裸裸地表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把庸俗当脱俗、让低级趣味成为流行,随意贬低“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突破社会道德底线。这些嘉宾和制作方为了收视率,为了“红”,不惜搏出位,刻意制造敏感话题,刺激观众的窥视欲。还有女嘉宾频出“丑闻”、“绯闻”,恶俗炒作吸引眼球。电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下一度迷失。
现在的相亲节目可以说已经脱离了单纯婚恋交友的服务性功能,变成了一个娱乐节目。作为公共资源的电视播放平台应该负有“把关人”的“把关”责任,即使是娱乐节目也应当恪守一定的底线。
如果有人在私下的场合里说一些偏激的言论,可能大家会一笑了之,这就是一个很荒唐的言论,或者是他自己的个人观点,对于身边的几个受众来说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这种言论出现在一个公共平台,特别是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节目里,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的电视台没有商业和公共性的明确区分,电视台都是“国有”,是政府的喉舌,在老百姓的观念里,电视台的言论具有权威性。嘉宾的偏激言论使得观众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混乱甚至是质疑。比如,想嫁个有钱人,这种观念作为一个个体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在一个公共媒体里进行广泛地传播,特别是这种传播又经过互联网的放大,放大以后再回到电视媒体里面,经过“二次传播”放大以后,这种观念就变成了社会上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某些相亲节目给大众传递了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婚姻的基础主要不是人品、人格,而是金钱,外在的、物质的东西成为第一位。那么它的危险性或者是冲击力就显现出来了,原来这种违背主流价值观的言论可能会在个别人的心中存在,但是不会堂而皇之地去宣传,当看到电视台也在播放这类言论时,受众便有可能完全认可这种偏颇的观念。
虽然相亲节目也传达了很多积极正面的观念,比如对父母的孝顺、对环保的支持等等,但正面的价值导向传达被大量负面信息覆盖。原因在于,很多相亲节目的定位往往是由那些“特立独行”的言论和现场演戏一般的情节情绪所左右的,这也是决定收视率的重要因素,戏剧化的场面、情节变成了这些节目的一种标志,一旦它变成了一种标志,这个节目的影响就会让社会、电视台和这些嘉宾本人都难以控制。
2010年6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不能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身份的嘉宾占据荧屏;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关、主持人关、话题关、内容关、审查关、播出关。
作为相亲类节目中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非诚勿扰》对节目进行了整改,女嘉宾进行大幅度调整,并在身份确认、讨论话题选择、录制过程审查等方面进行改革;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已经“被叫停”,确定不再播出。
打压相亲节目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希望媒体承担起应有社会责任,为观众提供健康的电视节目。相亲、婚恋是永恒的主流话题,电视相亲节目只要能够符合正确价值观,采取合适的节目形式就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电视相亲节目的出现到火爆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变大、工作紧张、缺少沟通时间、生活圈子缩小等等问题阻碍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因为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很多年轻人在选择婚恋对象时难觅志同道合之人,于是便造就了一批所谓的“剩男剩女”。对于强调自由个性的现代年轻人来说,电视征婚无疑是又一条结束单身的通道。电视相亲节目既能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也能娱乐大众,相亲节目本身并不是万恶之源,但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媒体工作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平衡好娱乐大众与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
不顾可看性,放弃收视率,在当下中国电视大环境下无异于自毁前程。怎样才能使电视媒体在守住道德底线、践行媒体责任、发挥积极舆论导向作用的同时,又不损害节目的娱乐性,应该是处于整改阶段的电视相亲节目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收视率和高品质并不完全矛盾。美国的探索频道、英国BBC的纪录片,都不乏收视率和品质双高的节目。电视娱乐并没有错,关键是要谨记媒体的社会责任,涤荡污染,保持荧屏新鲜、“绿色”,用刺激性、庸俗化的节目来挑逗观众,只能是一场危险的游戏。电视相亲节目真正、长远的生命力在于真诚对待观众,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和价值观,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社,2000.
[2]王德侃.消费主义语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的走势[J].传媒观察,2010,(7).
[3]吕绍刚.相亲节目,谁在玩“火”[N].人民日报,2010-06-04(12).
[4]尹晓宇.相亲节目低俗化,当止![N].人民日报,2010-06-22(8).
[5]时统宇.传媒学者揭秘电视相亲节目乱相[DB/OL].http://news.sohu.com/20100604/n272568715.shtml(人民网).2010-06-04.
[责任编辑:贺春健]
G222.3
B
1671-6531(2011)07-0057-02
闻丹,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为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