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先
(长治医学院 图书馆,山西 长治 046011)
信息时代图书管理发展趋势
丁爱先
(长治医学院 图书馆,山西 长治 046011)
信息时代图书管理日趋网络化、高效化;数字虚拟图书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将占重要地位;传统信息资源的流通方式在网络化趋势下改变。在这样的趋势下需要图书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并建立人本思想。
图书管理;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与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知识信息成为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社会的信息环境也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化建设的加快、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趋势的到来,使传统的信息提供和获取方式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地理环境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存贮,再通过网络相互链接,人们借助网络环境获取所需信息,不再受时间和信息存放地点的限制。现代图书管理概念、管理方式、创新思维、人文关怀成为信息时代图书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读者对信息的要求明显表现出综合性、应用性、社会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以及消费基础上的知识经济,需要图书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集咨询信息、检索文献、提供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数字网络化建设将成为现代图书管理的方向,电子文献逐渐占领馆藏空间,馆藏资源成为高效运行的数据,建设一个开放型的、含有大量学科信息、时效性强、有着先进、强大、快捷的信息传递交流功能的信息数据库成为趋势;实现馆藏资源信息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成为必然;加强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和管理,实现结构网络化、信息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社会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也将成为图书管理发展的最佳选择。要适应信息经济的大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图书馆就需要在知识的生产和消费中发挥好中介作用,需要做好图书管理理论研究、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研究,尽快实现图书管理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庞大的资源空间,图书馆不仅要进行馆内文献管理工作,还将进行馆外网上信息管理工作;图书馆不单提供图书馆馆舍构成的服务空间,还将提供一个以Web服务器的建设、主页的建设、数字馆藏建设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提供远程服务为标志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将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多媒体信息,它以计算机可读写介质为载体,采用海量存储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和分布存贮,是大量有序的多媒体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统一的网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协议、高速度数字信息资源传输网络和若干单一的数字图书馆四者的有机结合。国际互联网的流行,使图书馆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文献资源,建立起开放的、互联的自动化系统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选择,空间虚拟化图书馆打破了一馆一舍的传统布局,将馆藏资源变成在空间高速运作的数据,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无处不在的虚拟图书馆,通过迅速获取外部信息,并向外界开放本地资源,以实现信息的非线性、动态传递。“虚拟文献资料库”的建成将形成以数字图书馆为主,文献资源合理配置的现代图书馆的新格局,这将更有利于信息的共享,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传统图书馆中服务方式多以图书期刊的参考借阅、新书通报等为主要形式,计算机仅作为辅助工具使用,而在网络化的图书馆中,其借阅则是由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完成,其自动化集成系统将文献的采访、编目、流通等连成一体,图书查询、图书借阅等均通过计算机完成,程序简便、快捷,且24小时开放,解决了借阅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问题,同时,网络化图书馆使信息知识载体多样化,更新速度加快,读者不仅可以查阅文字、数值、图形、图像等静态文档,还可以看到图像、听到声音,以及获取多媒体信息等动态文档。通过网络技术获得各种信息资源的同时,可随时跟踪信息技术的创新动向,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情况对信息载体的保存和配置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更新。新形势下,图书馆以其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和传播信息,建立起了放射型的、开放的服务系统,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传递等服务方面,更多地面向了网络环境,改变了资源的流通方式,更好地实现了自身的社会功能。
信息化时代,对创新图书管理工作,图书管理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管理者只有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意识、准确的判断力和快速的行为力,才能适应图书管理信息网络化的需要。
首先需要思维创新。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知识,是“联合昨天和明天世界差距的桥梁”,满足着社会各界对图书利用、信息索取等方面的需求,只有积极的创新和努力,才能使图书资源最优配置。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产品的生产和知识、信息的传递进入电子时代,图书管理人员需采取有效策略,发挥电子图书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优势,既要重视图书信息技术的管理,又要重视文献信息、资源信息的形成;在对知识库有序管理的基础上,把握各类信息资源中蕴含的知识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新的知识集合,实现知识创新。思维的创新是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取得图书馆最大的社会效益的前提。
其次是创新管理方式、经营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将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图书的保管、编目、检索,利用微机管理联网和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图书管理智能化,知识应用个性化,管理服务知识化。同时,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创新图书经营模式,由服务型管理向服务经营型管理转变。受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影响,在图书情报、知识信息产业化形式,有偿服务与以文养文的现实与趋势下,要求图书馆自身增强经营意识,强化经济效益观念,通过自身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在以“为读者服务”理念为前提条件下,广辟财源,增强经济实力。
再次,创新图书管理组织模式,创造性地营造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图书馆内组织学习和馆外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消除图书管理内部机构之间的硬性知识分配,补充、添加、输入外部知识血液,形成相互间思想沟通、知识交流、信息共享的浓厚氛围,衍生广泛学习知识、优化利用信息的思想风气,实现图书管理工作的顺利、科学、快速完成。
在美国的图书馆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图书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可见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的水准,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任重道远。通过建立一套能够持续性地激发管理人员创造力和工作热情的环境和机制,如引进竞争机制,改革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模式,鼓励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评议制度,在人才选择上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等,就能使图书馆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人本管理也体现在对读者的人性化服务上,应尊重并了解读者,针对不同读者提供不同要求的服务,同时图书馆应通过定期开设“如何利用图书馆”之类的专题讲座,向读者介绍图书分类,文献检索,目标体系,馆藏结构等知识,以方便读者自我查录。
为了培养并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快速获取、提供和传递使图书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成为必需。网络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客观上要求图书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一定的科研素质,快速准确搜集信息、分析、传递信息的能力,丰富的图书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现代通信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同时,图书管理人员也应努力创造条件,适时地选择灵活方式,如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网上授课,函授自学等方式,加强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与公共关系等非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广学博览,提升自我,以满足自身的职业需求。
其次,开展学科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图书馆作为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承担着信息研究,信息开发和信息共享的职能,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向导,才能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图书馆学是一门具有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综合特点的学科,相应地要求图书馆人员也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外语能力等,以便开展学科研究。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图书馆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在遵循图书馆管理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创新,唯有如此,图书馆事业才会随时代而更显其社会价值。
第三,要树立服务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融于职业道德之中,图书管理的职业道德具体包含思想政治水平,文献资源的爱护,文明热情与真诚服务的态度,爱岗敬业与团结协作的精神,钻研业务,掌握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图书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做一个信息丰富、技术全面、服务周到的高素质的人。服务提升价值,文化创造品位,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图书管理人员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自身价值,充分实现了图书馆的价值,也在信息化时代实现了人际和谐。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图书管理日趋网络化、高效化;数字虚拟图书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将占重要地位;传统信息资源的流通方式在网络化趋势下改变。在这样的趋势下需要图书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并建立人本思想。
[1]陈秀英.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J].情报探索,2007,(7):102-103.
[2]王雪丽.论学习型社会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8,24(11):45-46.
[3]梁志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31-32.
[4]邢卫.新形势下图书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6):89-90.
[5]郑金萍.高校图书馆创新探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9,26(3):82-83.
G250
A
1673-2014(2011)03-0120-03
2011—01—05
丁爱先(1967—),女,山西长治人,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管理。
(责任编辑 单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