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波
(1.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5;2.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西安 710072)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内涵和意义研究
侯波波1,2
(1.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5;2.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西安 710072)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9月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该理论强调增长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包容性增长理论是针对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发展的特征提出的,深入研究其概念、内涵和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包容性增长;概念;内涵;时代意义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一词源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让社会成员拥有更公平、均衡的发展机会。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指出,包容性增长概念是亚洲开发银行基于中国进入新世纪并加入WTO后,经济增长速度迅猛的同时出现了发展机会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公、发展成果受益少等问题而逐步探讨并完善的概念。
2005年由亚洲开发银行赞助支持,亚行经济研究局和其驻中国代表处联合开展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研究课题,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樊纲等一起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是包容性增长(也译为“共享式增长”)理论的初步探讨。随后几年关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研究开始深入,林毅夫、庄巨忠、汤敏、林暾等学者都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出版发表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在包容性增长的框架下诊断菲律宾经济增长》、《亚洲地区的贫困、贫富差距与包容性增长》等一系列著作和论文。特别是多位经济学家共同完成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一书,在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的特点时,研究了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带来的问题及挑战,并探讨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把共享式增长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
2010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开幕式上,正式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胡锦涛主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强调,包容性增长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包容性增长是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特征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回答关于“如何促进人的均等发展并共享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重要理论。综合分析,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从价值观层面看,包容性增长是以实现国富与民强协调发展为目标,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民生经济,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从实现内容上看,包容性增长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为基础,注重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更加注重发展改善住房、医疗等民生经济,注重提高劳动者特别是贫困人口、农村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从实现途径看,包容性增长是以构建公平、和谐发展体制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保障个人发展权和公平权的机制和体制,充分体现了崇尚创造、崇尚平等、崇尚和谐的社会原则,体现了对所有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的尊重。
胡锦涛主席指出的“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其重要意义在于表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统一,国家富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富裕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改善和全面发展是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竞争力、创新力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源泉。包容性增长包括的国富和民强两个重要方面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有利于实现发展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结果和过程的统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包容性增长提出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举世瞩目,30多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到2009年底,我国完成GDP总量接近34万亿人民币,折成美元约4万多亿,占世界GDP比重接近7%,在世界上排在第三位。许多学者将其称之为“中国奇迹”。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机会显现出明显的不平等性,特别是城乡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难以扭转,城镇中的弱势群体因疾病、失业等原因产生新的贫困问题有所增加。因此,如何科学把握经济增长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把保障和改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平等权、发展权作为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必须关注的问题。包容性增长就是以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为出发点,是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包容性增长的长效机制最重要的是从起点、过程到结果全过程构建公平、和谐的发展体制和氛围,这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本质即平等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和构建:一是从包容性增长的起点来看,要让所有社会成员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权,这是公民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前提;二是从包容性增长的过程来看,就是把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两个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三是从包容性增长的结果来看,国家通过税收、国民收入再分配等宏观制度再设计实现分配环节的总体公平,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基础上,调节高收入群体,大力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消除持久贫穷。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必然要求。
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深刻把握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而包容性增长就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矛盾凸显时期提出的重大观点和理论。它是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重要指导方针,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客观问题提出的重要理论。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科学发展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主题”,贯穿其中、统领全篇。科学发展本身就是人们在对客观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这些客观规律包括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以及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因此,自觉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兼顾,必然成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这就提出了进一步加深对新时期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任务,并把完善它看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相统一的重要成果。一方面,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前提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保持高速、有效和持续的增长,在促进社会发展领域,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与发展机会,并为改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落脚点和目标是消除各种各样的机会不平等,以增强增长的包容性为价值取向。因此,当前要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就要做好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努力完善在分配领域的制度设计和改革,通过一次分配和再分配,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其次,为了促进机会的平等,政府需要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确保对教育、卫生和基本社会服务的投资,建设有效的社保体系,并设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不均等差别;最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治理机制,加大反腐力度,创造公平竞争条件,消除社会不公,以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最终发展主题和最终发展目标。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基础体现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物史观。
包容性增长理论坚持了马克主义唯物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变革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发展,包括物质、精神各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新时期新阶段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发展目标的协调性,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努力实现三者共赢;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倡导共同富裕;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合理调控收入差距,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另一方面,包容性增长理论强调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发展的公平性。通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体制机制完善、增强发展的公平性,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确保广大人民获得改革发展成果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1]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2010.9.
[2]林毅夫、庄巨忠、汤敏等著.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D].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4.
[2]李培林.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验”[J].甘肃社会科学,2010,(4):1-4.
[3]刘伟.[J].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J].大连干部学刊.2010,(5):5-6.
[4]胡钧.[J].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J].前线.2008,(6):9-12.
The Research on the Concept,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Inclusive Growth
HOU Bo-bo1,2
(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mology,Beijing 100045;2.School of Humanities&Economiecs,Northweste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resident Hu Jintao formally proposed the concept of“inclusive growth”in the fifth meeting of APEC Minister on September 16 2010.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inclusive growth is to bring the benefit to people all of the world through ecomomic globalization and ecomomic development.In the new era of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China's development,it is important that,for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research on theory of inclusive growth inclould its concept,content and meaning.
inclusive growth;concept;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D616
A
1673-2014(2011)03-0005-04
2011—01—10
侯波波(1980—),男,山西晋城人,博士,主要从事科技政策与政治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卫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