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唐诗人之间的友谊及其文学史意义

2011-08-15 00:47韩丽丽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王昌龄友人王维

韩丽丽

(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论盛唐诗人之间的友谊及其文学史意义

韩丽丽

(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盛唐诗人之间具有深厚的友谊,主要体现在对友人落第的安慰、对友人遭贬的同情、友人之间的惜别之情甚至死别之情、对彼此人品和作品的赞赏等诸多方面。盛唐诗人之间这种深厚的友谊,对我们理解盛唐的时代精神、文人风貌乃至诗歌创作等,都有重要的启示。

盛唐诗人;友谊;盛唐诗歌

自古文人相轻,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事实,但这一现象在盛唐诗人之间表现并不明显。相反,盛唐诗人之间具有深厚的友谊,这对我们理解盛唐的时代精神、文人风貌乃至诗歌创作等,都有重要的启示。

1 盛唐诗人之间的友谊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的表现看出盛唐诗人之间具有深厚的友谊。

对友人落第的安慰。盛唐诗人很多属于社会中下层,对他们而言,一个重要的进身之道是参加科举考试。但科举本身的竞争很激烈,不少诗人铩羽而归,很多诗人对同道表示出深厚的同情,纷纷表达安慰与勉励。如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綦毋潜是王维好友,也是盛唐一位重要诗人。他作为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王维作为他的挚友,自然要尽力给予慰藉。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以“东山客”称呼对方,使对方虽然落第,也不失身份之尊;以“同心”和“知音”自称,使对方虽然境遇落魄,仍感到了友谊的存在。

对友人遭贬的同情。在唐代,考上进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考上进士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但考上进士并不意味着仕途的一帆风顺。相反,盛唐不少诗人宦海沉浮,屡不得志,甚至遭遇贬谪。在友人被贬远地的时候,不少诗人都表示出深厚的同情。如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到遥远的龙标作县尉,李白特地为他写了一首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特别擅长七绝,后世将其与李白并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而这又与他的性格不无关系,而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当李白听到友人被贬龙标的不幸消息时,便题诗遥寄给远方的友人,以抒发自己的无限愁情和同情。特别是结尾两句,在奇特的想象之中,创造出一种深情而又开阔的境界,想必王昌龄读到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李白的友谊,也能精神为之一振,从被贬的消极情绪中振作出来。无独有偶的是,王昌龄在贬地龙标也写过一首送别诗给朋友:“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从诗的内容来看,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开头二句一如李白的赠诗,写得比较伤感深情;结尾两句突然振起,转为旷达之词,也是对朋友的安慰之词,是用友情来克服空间阻隔给彼此带来的痛苦。

友人之间的惜别之情甚至死别之情。生活中的离别本来就是难免的,这一点即使在盛唐也是如此。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追求理想,盛唐诗人奔波各地,虽然彼此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但免不了依依惜别的场面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因此盛唐诗人写下了不少留别、赠别诗,表达友人之间的惜别情谊。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题目中涉及的“魏万”,自号王屋山人。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可见魏万虽然不是盛唐第一流的诗人,但他能与盛唐这些第一流诗人交往,说明他至少是一个合格的诗人,因而能获得其他诗人的友谊。李颀的赠诗开头二句,巧妙地把“昨夜微霜”与“今朝离歌”联系起来,在拟人化的景物描写中为全诗奠定了惜别的基调。三四两句在鸿雁、云山的景物描写中突出离愁,用了两个虚词来加重这种离愁:“不堪”与“况是”形成转折与递进的关系,离愁因此显得倍加深重。五六两句稍作宕开,转为对远行客作充满情意的推想:由眼前实景转为对旅途虚景的描写,同时又与开头两句对眼前景的描写相呼应,使得惜别之情进一步加深。因为魏万此行的目的地是京师,所以旅途景色的描写就突出关中一带的气氛(关城、御苑),同时由长安这一个目的地,自然引出最后两句对朋友的告戒。可能李颀年辈长于魏万,所以结尾两句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显得语重心长。但这种嘱咐是对前面惜别之情的自然发展,也符合一个长辈在送别晚辈时候的身份与口吻,因而显得非常感人。

盛唐还有些诗人把朋友之间这种惜别之情,发展为对友人之死的痛惜之情,将彼此的思念之情延伸到死后,写得哀惋深切。如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曾受到高适的很大帮助。高适是盛唐著名诗人,此前就有杜甫结下了真挚的友谊。而在杜甫流寓成都的时候,这种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高适正在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刺史任上,常资助杜甫。公元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给杜甫,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人日寄杜二拾遗》)可惜高适去世较早,杜甫有一次在检阅诗稿时无意中发现故人的这首诗,睹物伤情,悲从中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莫。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这首诗在追忆作者与故人之间深厚的友谊的同时,也对亡友不幸早逝、英才未能大展的深深惋惜之情,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高远的政治追求的基础上的。

对彼此人品和作品的赞赏。盛唐诗人之间尽管有很多抨击社会的诗歌,但诗人之间很少互相攻击嘲讽的作品;相反,更多地是对对方人品和作品(包括一些佳篇名句)的赞赏,显示出彼此的倾慕之情。如王维《别綦毋潜》就对綦毋潜的诗歌创作颇有好评:“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李白本来是一个很狂傲的诗人,但在盛唐老诗人孟浩然面前并未表现这种个性,相反是无限的欣赏,甚至带有某种崇拜的感觉,试读李白《赠孟浩然》即可感受到这一点:“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首诗中的孟浩然形象,未必就是生活中真实的孟夫子,但从这首诗的措辞和口吻来看,李白非常崇拜这位“风流天下闻”的老前辈的人品。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既自信地宣称自己的诗篇一如“小谢又清发”,也称赞了李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对对方的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对而言,杜甫的个性不及李白那么张扬,但从杜甫一再宣称“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之类的话头来看,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是很自负的。不过即便是自负的杜甫,对盛唐许多诗人的评价很高,且很准确,如谓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高适“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岑生(岑参)多新语”,而他评论李白的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等见解,可谓不刊之论。特别是他称赞晚辈诗人元结、孟云卿的作品,也是不吝赞词:评元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二诗:“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解闷》十二之五评孟云卿:“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杜甫和盛唐诗人一样,对他人的创作能保有公正的评价,这也符合他本人“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诗学主张。

2 盛唐诗人之间的友谊所蕴含的文学史意义

盛唐诗人之间这种深厚真挚的友谊,对我们理解盛唐的时代精神、文人风貌乃至诗歌创作等,都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它说明盛唐诗人的心胸是非常阔大的,情感是非常健康的,精神是积极进取的,也说明那个时代能激发出文人们的理想热情,也能为他们提供展开才华的舞台。试想,如果那个时代不能激发文人们走出家乡,走到外面广阔的天地之间,那么他们就收获不了这么多的友谊,盛唐诗坛也就很难为我们提供那么多深厚动人的送别诗篇。只要我们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们就能感受到盛唐送别诗的地理背景比以往宽阔多了,这固然说明盛唐作为一个大帝国所具有的广大疆域,也说明盛唐诗人生活面之广和心胸之开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杜之间的友谊及其相关诗歌创作。杜甫不仅在与李白相处的时候用诗记载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忘年交般的情谊,也用诗抒发了他们离别时的深切感情。难能可贵的是,杜甫此后一直保留着这份感情,在“世人皆欲杀”李白的情况下,他能写下这样的诗句:“吾意独怜才。”(《不见》)在李白身陷囹圄、江湖上纷纷传闻李白的死讯之际,杜甫日夜思念,甚至形诸于梦,写下了感人的《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可能生性洒脱些,并未留下更多的与杜甫交往、送别的诗篇,但只凭那两首寄赠杜甫的诗篇,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杜甫的友谊同样的深厚感人:“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这些感人诗篇的出现,岂只是为诗坛提供佳话而已,而是直接为我们奉献了不朽的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盛唐诗人之间这种深厚真挚的友谊直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发展和繁荣。表现之一是送别诗的大量出现和质量普遍的提高(这一点已有前文诸多例证,不再述及)。表现之二是使诗人之间的风格互相影响,从而使盛唐诗坛形成带有一定共性的时代风貌。如杜甫的诗歌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但这一主导风格不是他的全部风格,除了晚年有部分萧散自然的作品外,他早年也不乏浪漫之作,一如李白和盛唐其他诗人的作风,读读他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就可感受到这一点:“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与李白已经交往较深,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带有李白的某些浪漫作风,加之这首诗是“兼呈李白”的,这种浪漫作风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从盛唐诗人之间的交往及其对诗风的影响来看,盛唐诗歌普遍具有浪漫的气息,我们就觉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表现之三是诗人之间在良性的竞争之中彼此切磋诗艺,推动各自创作以及某些题材的创作水平的整体提高。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盛唐诗人几首登慈恩寺的同题材作品看出来。高适、岑参、薛据、杜甫同登长安慈恩寺,大约都有诗作,如今除了薛据的诗不存以外,其他三位诗人的作品都流传下来了(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但比较这三首作品,我们认为这三首诗在艺术上各有千秋,但总的来说杜甫的诗在境界上显得更高一些。这当然是因为杜甫的思想境界本来就比高、岑更高一层,但考虑到当时杜甫尚处于创作的早期,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尚未完全体现出来,因而这首诗之所以显得更高一筹,也不能排除诗人之间互相的竞争,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潜能,不仅使杜甫努力在艺术上避免与他人的作品相重复,也使杜甫将自己思想深处的某些感受得以在这种竞争中呈现出来。至于王维与储光羲、裴迪等人的交往与诗歌唱和,直接推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繁荣乃至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更是文学史上的常识,这同样说明了盛唐诗人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对于整个盛唐诗歌裨益良多。

[1]陈贻焮.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陈贻焮.孟浩然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涂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马茂元.唐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OETS DURING THE PROSPEROUS TIMES OF TANG DYNASTY

HAN Li-l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There are long and close friendshipsbetween the poetsduring the prosperous times of Tang dynasty,which embody comforting friends who failed to pass the exam,pity on friends who was banished by the government,praising friends for their personality and works.The long and close friendships have important meaning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 poets during the prosperous times of Tang dynasty;friendship;poetry duringthe prosperous time of Tang dynasty

I209

A

1672-2868(2011)04-0044-04

2011-04-23

韩丽丽(1981-),女,江苏涟水人。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王昌龄友人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致友人(组诗)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爱国情怀永流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