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

2011-08-15 00:53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村官制度农村

朱 娴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213064)

完善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

朱 娴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213064)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然而由于大学生“村官”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融入现状难,各种待遇差,角色不明确和管理不科学等问题。要在实践中探索成功经验,从精心组织、严格选拔、任职培训,就任后的管理和保障等方面,完善和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建立起长效的基层干部培养机制。

大学生“村官”;制度;健全

大学生“村官”制度实行以来,在全国掀起热潮。大学生村官们富有朝气和活力,适应能力强。他们作为新鲜的血液注入基层组织后,带来了活力、效率和创新。为了使大学生“村官”们扎根基层、勤奋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必需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这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对于推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破旧观念,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以及体现大学生自身价值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融入现状难

1.专业不符。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实际需要,从而对于农村工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整体思路,在实践中不易取得成效。

2.期望与现实存在巨大反差,工作易受局限。[1]农民盼望有技术、有专业,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村干部,而大学生任职初期不熟悉农村情况,不能很快打开工作局面,而组织村级体育文化活动,建立文艺组织、社会团体,开办夜校等工作,往往被认为不切实际,得不到支持。

3.缺少资金,工作难以推进。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普遍匮乏,当地村干部都普遍感到资金短缺、无钱干事,没有社会关系和资源的大学生到村任职后,更是面临着资金不足、活动难以开展等问题。

(二)各种待遇保障不到位

这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工作生活条件差。相对于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以及居住条件落后。二是经济待遇相对较低,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待遇更低。北京与江苏的稍微高一些,浙江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一般为大专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为每月1200元,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在社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河南、贵州等地的大学生“村官”待遇更低,多为几百元。三是身份待遇不确定。他们既不同于乡镇的联村干部,也不同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由于没有编制,自身地位很是尴尬。[2]四是大学生“村官”的婚恋也是一个隐性问题。大学生“村官”目前都处于适婚年龄,谈家乡的朋友隔得太远不实际,在当地谈,条件好可选择的不多,今后离开也是一个隐性的矛盾。五是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工作服务期满退出时的各项优惠待遇没有落实保障。

(三)角色不够明确

大学生“村官”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他们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充满朝气和活力,热切地想干一番事业。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村内只从事文书一类的工作,村里的大事管不着,小事管不了,琐事可管可不管。从职位上来看,一般担任村团支书、村主任助理、文书、出纳、妇女主任、治保主任等职,兼职的情况比较多,留任乡镇机关做事的比较多。他们现在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到底是一个“村官”,还是一个专职秘书。[3]

(四)管理不科学

一方面,省、市组织人事部门将选聘的大学生以行政指令下派到乡镇、村。招聘前,缺少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过程,导致用人单位积极性不高。人员下派后,被闲置和靠边安排,使大学生“村官”们产生了被遗忘的感觉。做事跟着跑,主动性不高,成为一个简单的尾随者。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和“无用感”。遇到机构精简或改编,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这些没有基础和人脉的大学生“村官”们。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重视,通过完善和健全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来解决。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向农村派遣大学生“村官”是个好政策,对国家、对基层、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本人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导致了许多问题产生。

1.选拔方面存在欠缺。一方面,选拔偏重于大学毕业生政治素质的考查,在选择适合农村工作的专业方面考虑得不够全面,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已成为妨碍大学生更好施展自身才能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没有考虑本土化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也是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多数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远离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工作,人地生疏,由于农村条件的制约,生活安排无法落实,整日为交通、吃饭、婚姻等生活问题而发愁,且村民在心理上总与这些“外籍”村干部有一定距离,使他们产生一种“被隔绝”的感觉。

2.政策制定不清晰。在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中,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定位不明确。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务员。因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模糊定位,就使他们陷入对自身角色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什么,应摆在什么位置上,这不利于他们在农村开展工作。同时,在这一政策中,仅仅规定了大学生的职务是助理职务,有些地区性的政策中把大学生“村官”定为主任或书记缺乏现行法规的支撑,并且对于具体工作职责也缺乏明晰的规定。

3.政策落实不明确。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待遇、出路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兑现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表现为:大学生“村官”收入待遇多为“补贴”性质,而且数量有限,与当前大学生收入期望值差距很大;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主要由地方财政支付,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坏、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待遇的高低。到地方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待遇会好一些,如地方经济欠佳,他们就很难呆下去。在当前严格控制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难以落实下来;一些地方承诺的报考公务员优先、可提拔乡镇副职等,在《公务员法》和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下很难兑现。

4.农村环境复杂。农村已经是个流动的社会,同样面向广阔的市场。田分了、人心也散了,农村公共空间的狭小和集体活动的贫乏,使得农村发展缺乏合力。贫穷落后村里培养出来的青年都愿意外出打工见世面而不愿意守在家。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子,缺乏创造力和强劳动力,和大学生“村官”沟通也是问题。农村情况十分复杂,每一个村镇的情况不一,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支配农村运转的根本性规则,关于城市化的政策,关于土地政策,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都有待大的调整,而这些变化不是由“村官”来决定的。[4]目前农村复杂的新情况,现任村组织在引导、培训、管理大学生“村官”等方面的工作还欠缺。

5.基层重视不够。部分乡镇在用人上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对大学生“村官”重视不够。没有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下达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需要一段时间的熟悉和锻炼,与工作多年的老村干部相比,无论是在环境适应还是工作经验上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基层以政绩论英雄,实用主义导致了个别地方大学生“村官”被闲置靠边,甚至存在被忽视、排挤的现象。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目前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从现实需求和实践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将是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选择。但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制度设计,各地的做法不一,缺少全面的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需要根据各地实施的成功模式经验,总结出有效的举措来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吸引大学生去农村施展才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成败的关键。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任制度

大学生“村官”的选任,最根本的就是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为人民选出真正优秀的大学生下基层服务,保证大学生参加选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中重要的是要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要加强群众、媒体的监督,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同时,选拔标准要合理化和科学化,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要在尊重大学生意愿、择优选拔的基础上,充分吸取河南省鹤壁的成功经验,在选拔时实行“四优先”原则:党员优先;有农村生活经历者优先;所学专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者优先;同等条件下,本村毕业大学生优先。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

大学生来到村里以后,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能较快进入角色,组织者必须重视并健全培训制度,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纳入地区干部培训工作总体规划。对新选拔的“村官”要进行上岗前综合知识、技能培训,邀请涉农、经济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介绍农村政策法规,讲解党建、信访、民政、计生等相关知识,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帮助任职大学生“村官”加快知识更新,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对在岗的“村官”要建立定期集中学习培训制度,重点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农业实用技能、农村工作方法及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要求大学生“村官”向镇村干部、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拜师学艺,而且组织他们通过远程教育系统、互联网等载体系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早日成为农业生产、农村管理的能手。在工作中要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大学生“村官”接触农村工作实务,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提高实际的农村工作能力,提高在干部群众中的威信,使之能真正被群众认可和接受。要明确各级组织部门在培训服务中的职责任务,形成良好的培训网络。建立“3+1”帮带机制,由1名乡镇 (街道)党 (工)委副书记、1名驻村干部、1名村 (社区)党支部书记共同联系1名大学生“村官”。市、县组织、人事相关部门要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观摩调研、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培训方式,帮助任职大学生“村官”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坚定信念。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制度

能否解决好身份问题、待遇问题,是大学生“村官”队伍能否稳定、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只有切实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待遇,保障他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权益,才能使他们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工作。

1.法律保障。应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历时13年,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这方面的法规出台,缺少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也将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

2.经济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应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由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共同支付。中央财政按照地区差异发放补贴,保证大学生“村官”的最低生活标准 (西部地区人均每年1.5万元、中部地区人均每年1万元、东部地区人均每年0.5万元的标准拨付),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同时,对相关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3.政策保障。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增强其归属感与荣誉感。任期内:为大学生村官保留城市户籍、发放补贴、参加保险、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任期满后的出路: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并配套了相关优惠政策保障,如:大学生“村官”聘期满三年后,经组织考核表现优秀的,鼓励其续签合同,继续在村内任职待遇不变,或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直接进入选调生队伍序列;不再继续任村干部的,是在职人员的回原单位工作,非在职人员优先推荐到企事业任职。报考研究生的,适当给予优惠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政绩突出、特别优秀的,可优先提拔担任乡 (镇)领导职务,享受相应职级待遇。

(四)建立健全对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在管理体制上,已制定了由省辖市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协调,县 (市、区)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所在乡 (镇)党委、政府具体实施的管理制度。但在管理机制上,要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定期述职制度、实绩考评制度和群众评议制度。具体为:

1.建立日常工作制度。建立上班作息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定期述职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实行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动态管理。

2.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工作学习情况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以大学生村干部自我协调管理委员会为主体,每月举行一次全市或全镇范围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例会,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和上级文件精神,谈体会,谈经验,找差距,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开展。

3.建立年度考核评议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档次,坚持每年对大学生“村官”集中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装入本人档案,建立“一述三评一考核”的考核模式,即在考核中先由大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述职;然后由村两委、当地群众、乡党委政府三方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考评,建立业绩档案;再由组织部门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4.建立目标责任制。在考核中进行量化,对每位大学生“村官”实行“分类晋级,勤绩联酬”,实现业绩与待遇挂钩。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其与选拔任用、奖惩表彰挂钩衔接,把激励、退出机制结合起来,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支书优先、推荐“荣誉”优先等;对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考察确认,予以淘汰退出。

(五)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帮扶引导制度

大学生“村官”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又缺少资金,需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制度,通过开展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解决他们在自富、带富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重点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法治观念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能人。可以组织大学生“村官”赴先进村(社区)培训取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讲座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教育;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计划进行论证,帮助他们理清创业思路,激发他们的创业动力;将创业有成的基层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对子,引导大学生“村官”掌握创业技能;建立高校与地方携手共建的“源头工程”,通过聘请科技导师、设立指导服务站和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支撑;农林、科技、扶贫、团委等部门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支持;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场地安排、用电用水、费税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切实降低创业门槛;积极推广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优先发放贴息贷款等做法,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六)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1.兑现承诺。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关激励承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政府的公信力。如有的省那样因“受财力、编制等条件限制”,无法解决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后续安置工作的,即便再想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出再优惠的条件,也很少会有人报考。而有的省类似于“如果学生工作满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3年合同期满后表现特别优秀者,可推荐免试入学”的规定就十分具体,有操作性。

2.提高薪酬,与绩效挂钩。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大学生“村官”的薪酬标准有高下之分。有些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的薪酬标准过低,甚至低于当地法定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严重挫伤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值得效仿的慈溪市的有关规定:到村、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月基本薪酬可参照同类村、社区专职干部标准,一般应不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对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的,可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0%;担任主要领导的,可高于20%,试用期间的薪酬,应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发放;有突出工作实绩的,可结合考核发放一定奖金。

3.建立落实激励机制。第一、乡党委对那些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奖励。同时,畅通向上晋升的渠道,对那些群众公认、能力强、德才兼备成绩显著的大学生“村官”,通过几年的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将其推上村主要干部岗位;第二、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聘期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当地财政代为偿还。第三、乡党委积极鼓励并为大学生村干部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招考创造条件,为确实有能力、是人才的大学生“村官”拓宽渠道。第四、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为他们争取创业资金和好项目,提供扶植和帮助,为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提供广阔的创业舞台。第五、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等。[5]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不全是政府部门的事,全社会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张德元.关于向农村选派大学生村官问题的若干看法[J].调研世界,2008(10):43.

[2]刘唐宇,彭桂汤,林 莉.大学生村官的理性思考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26.

[3]栗振宇.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07(9):50.

[4]仇文利,王 宏.也谈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J].社科纵横,2008(3):96.

[5]李烈满.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问题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39.

On I 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Serving as Village Off icials

ZHU Xian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zhouM unicipal Party Comm ittee,Changzhou 213064,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carry out th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serving as village officials in China,for it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illage cardres,promote reasonable brain mobility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expand employment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College students serving as village officials is a new thing,therefore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 s as students’being difficult immersing them selves in local culture,low payment,unclear supervisory roles and unscientific management,etc.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o perfect the system and set up a permanent mechanism of training primary level cardres through careful organization, strictly selecting leading cadres, professionaltraining and employment management and labor guarantee.

college students serving as village officials;system;perfect

C961

A

2095-042X(2011)01-0029-05

2010-09-15

朱 娴 (1969—),女,安徽枞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志新)

猜你喜欢
村官制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