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质、异化和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11-08-15 00:50:10吕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异化本质马克思

吕进

□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人的本质、异化和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吕进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重庆 40004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在对人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基础上提出来的。人的本质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并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的现实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异化以及人的异化,其价值观在整体上是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本质的解放为过程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倾向,它强调自己的劳动者立场,在批判资本主义导致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的价值目标是建立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主张。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体系,如何澄清、发展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强调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价值观是人在社会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系统。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出发,以讨论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对资本主义价值观整体批判的理论基础以及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及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人的本质及其异化

价值观与人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的,因为价值无外乎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说明人的价值观首先需要了解人自身,需要说明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一命题。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3]后一命题可以看作是对前一命题的进一步的解释、补充和完善,这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分析的总体纲要。

对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马克思强调了人是作为类而存在:“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4]作为类存在物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命活动对他来说是对象。”[5]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现为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而这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6]

劳动集中体现了人这种类存在物与自然的关系,“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7]由于劳动,人能够依赖自然界而生活,从而使得人与自然成为一个整体,“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8]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是类存在物。”[9]这种整体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因此,人的发展是自然的一部分。就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在生产实践中的现实性,也就是有条件性,“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0]因而这里的“个人”是历史中的个人,受到历史发展的制约,而不是纯粹的抽象的人,个人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

将个人理解为受到现实制约还是作为抽象虚构,代表了两种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他们认为,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代表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方法,“前一种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11]费尔巴哈的方法导致意识独立于现实生活,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考察方法则将意识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强调条件性,“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12]这样的人实际上是指具体的个人,即有“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

马克思主义详细地分析了历史活动中的个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3]这些“现实中的个人”是分析人类社会的出发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4]由于个人的现实生活是其他一切的基础,因而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他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15]由此得出了这一著名的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6]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马克思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上的立场和方法。它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的,因而也是反对抽象的一般性的价值口号的;它强调了人的发展过程是物质生活的发展过程以及奠基于其上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它说明了对社会的价值评价首先要说明该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它强调了社会价值观是立足于具体个人的价值观的总和。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就其原则上说,应该是有益于个人现实生活的发展,有益于推动个人的发展,有益于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有益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人的异化,从而从根本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二 异化劳动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异化劳动,这导致人的本质是异化的,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8]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导致了类本质的异化,也就导致了人的异化。

得出异化劳动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的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19]而这一经济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20]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就是从整体上来说明和解释这样的事实,因此,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具体地剖析这些事实,也就是具体地说明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性质和程度。

马克思强烈地抨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现实化,他说:“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地表现为非对象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21]而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就在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2]

劳动本身是自由的,在生产实践中,劳动不仅证明人自己的本质力量,而且将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而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成为了强制劳动,马克思指出:“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23]这就是说,工人的活动不再是自己的活动,而是成为只是满足自己生存的活动,因而也是贬低人作为人的活动,将人的活动贬低为类似于动物的活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4]这也就直接地伤害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直接地批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合理,他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25]马克思认为,由于这种不合理,异化劳动也就导致了如下后果:人同自然界异化;类同人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然界相异化,是由于人的劳动,人的生产活动不再是自我的劳动,而是属于他人的劳动,因而自然界不再与劳动者构成整体,即自然界与劳动者出现分裂。类同人相异化,是由于人的生产活动成为了仅仅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活动,这与人的类特性的有意识的自由活动相异化。并且,由于异化劳动不再是“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以及不再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从而丧失了人的类本质,即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而人与人相异化,是上述三者的直接结果,“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26]

异化劳动的经济后果是导致了私有财产,社会后果是导致了社会的分离,社会共同体不再是单纯的社会共同体。由于异化,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都被破坏了。

马克思认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27]在这里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通过劳动建立起来,但二者是直接对立的。

同时,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和工资这一对立同一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28]并且,“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因为用劳动产品、劳动对象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后果,因为在工资中,劳动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29]

由于私有财产和工资都是劳动异化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即使提高工资,也不能改变这一关系的性质。这就是说,要改变劳动者受奴役的状态,必须改变异化劳动本身。

显然,由于异化劳动导致人的本质异化,在这样的状态下要实现人的价值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是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从这个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倾向于全面反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尤其是反对抽象的不立足于实践的非现实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来说明自己的价值观。

三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条件性

在由异化的人构成的社会中形成的价值观显然是有问题的,而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是有益于促进人的本质发展的价值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分工导致了人的异化,使得人只能畸形的发展,而理想的发展则是全面的发展。“当分工一出现以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是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0]这是对全面发展的观点的具体描述。

根据马克思的描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实际上表现为人的自由活动。而这种自由活动由于社会分工导致受到限制,成为不自由的活动,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就是要将这种不自由的状态通过劳动实践发展为自由的状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1]

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状态是需要条件而不是自然到来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因此,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自由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条件上,“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32]这里的历史发展建基于生产劳动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由它们决定的各个社会要素的发展。

马克思从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出发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社会形态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3]这个三阶段理论也说明了共产主义需要条件,首先是物质条件,以及由之决定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34]

作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最终可以还原为由劳动产品构成的物质财富的内容来说明,而这个物质条件转换为满足生活所需的劳动之外的自由时间。这样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就有了丰富的价值观意义,即它说明了异化劳动对人的自由的侵害。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实现,必须通过社会整体的进步才能够逐步发展,他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其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35]这就是说,个人自由是有条件的,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整体的限制。马克思将由私有制社会的共同体称之为虚假的共同体,因为这个“共同体”内部的成员实际上是分化,而“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36]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37]这可以称作是社会的整体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的反映。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的总体目标和根本宗旨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本身是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是在历史中逐步发展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在谈到共产主义时说:“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38]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且是通往这种状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本质逐步得到解放。

四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前面我们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方法。这些思想、原则和方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价值观建设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9]因此,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说,要发展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首先就要发展和巩固其物质基础。

对于劳动者和社会成员个人来说,丰富和发展他的物质财富是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影响的最有力途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半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40]因此,如何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任务。实际上,“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都在这一方面发展和完善了这一思想。但是,思想还不是实践,在这一方面还需要相当的重视才行,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来看,推动社会公平,首先是推动分配公平。

其次,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1]这里既强调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主张,也强调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认为,彻底的理论就是说明人的本质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2]这实际上说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对人的本质的说明,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宣传、教育和推广,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活,即“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

[1][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2.

[2][4][5][6][7][8][9][10][11][12][13][14][15][16][18][19] [20][21][22][23][24][26]][27][28][29][30][31][34][35] [36][38][39][40][41][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45、46、47、46、45、46、68、73、71-72、73、73、73、47、40-41、41、41、43-44、47、48、50、50、50-51、85、294、93、19、19、87、98、118、9、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7-708.

[3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8-109、104.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82.

The Essence,Alienation and A 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in the Thought of M arxist Value and the M odern Significance

LV Jin

(DepartmentofMarxist Theory,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Marxist value was put for 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dialecticalmaterialist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The essence of human is the tot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in reality and it is an entirety which is based on productive labor and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nature and society.Themode of produc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leads to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aswell as human.Its value is based on nowhere in general sense.Marxist value aims at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regards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nature as the process.Such value requires that we consolidate thematerial foundation needed by Marxism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Marxist value;alienated labor;human nature;all-round development

A81

A

1674-3652(2011)04-0041-05

2011-05-30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劳动价值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作用研究”(10SKA03)。

吕 进(1971- ),男,哲学博士,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部讲师。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