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综述

2011-08-15 00:54范丽君
财经理论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双边关系蒙古国蒙古

范丽君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是三个相互交错接壤的国家。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大陆面积第一大国。蒙古国不仅占据亚洲北部大陆的大部分领土,而且是东北亚各国家通往中亚、欧洲各国的陆路要道。不看历史,就以当今国际关系视角分析,俄罗斯与蒙古的关系至少要影响到中国在东北亚和中亚这两个地区的区域关系。所以,在保持与俄罗斯、蒙古国这两个国家良好双边关系的同时还应该特别关注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这有助于调整中国与中亚和东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区域战略。此外,无论在东北亚还是在中亚,俄罗斯和蒙古国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安全战略都有重要战略意义。①从192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算起,蒙古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这其中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苏联长达近70年和1991年苏联解体、蒙古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转轨以后的20余年。所以,在介绍当今蒙古国与俄罗斯双边关系之前有必要对蒙古国转轨以前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双边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对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关系进行笼统的梳理。

一、苏联解体前的蒙古与苏联的关系

苏联解体以前,蒙古国与苏联的关系基本一帆风顺,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关系最好的一对“兄弟”。众所周知,外蒙古是在苏联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成为“独立”国家。1921年7月10日,外蒙古建立亲苏的君主立宪政府,11月25日建立蒙古人民革命政权,新政府与苏联签订《蒙苏修好条约》。1924年11月26日,在苏联政府、第三国际以及蒙古人民党的参与下,外蒙古政府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仑,该城市名称为乌兰巴托,即“红色之城”,并以1911年作独立纪元。但是1946年以前的中国历任政府都未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家,但苏联政府已经首肯,所以,外蒙古“独立”为自身安全考虑,积极加强与苏联政府的关系。1923年2月,蒙古与苏联政府签订《蒙苏密约》,蒙古旨在聘请苏联顾问及苏军在蒙古驻扎。苏联政府为保卫蒙古的“安全”,开始在蒙古境内驻扎大量军队并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蒙古进行建设。1934年,双方签订彼此相互援助、支持的《蒙苏互助君子协定》,1936年3月12日在《蒙苏互助君子协定》基础上签订《蒙苏互助议定书》。二战期间,蒙古人民军队和苏联红军并肩战斗,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卓越贡献。二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两极格局,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蒙古国跟随苏联对付共同的“敌人”——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紧密联盟。1946年2月27日双方签订《蒙苏友好互助条约》,双方约定,一方遭到侵略时,另一方予以一切援助。蒙苏双边关系进入互为友好的兄弟联盟阶段。苏联作为老大哥,全力以赴地“帮助”这个小兄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双边关系都呈现良好态势。

无论是从国土面积,还是从人口数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水平,蒙古国远不及当时的苏联,需要苏联的支持和帮助。而苏联对蒙古的“帮助”也是全方位的无微不至,蒙古国民经济生产各部门无不留下苏联专家的印记,以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在1960年的宪法中肯定了苏联的作用:“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成长壮大,消灭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消灭民族和社会压迫,消灭封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民族经济和文化,最终成为政治、经济独立国家。”1963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彻底破裂后,蒙古选择站到苏联一边,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军事关系。1963年7月,蒙古与苏联秘密签订《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的防务协定》,苏联开始为在中蒙边境驻扎军队做准备。1964年,苏军一个建筑旅开始进驻蒙古,表面上是承接中国援蒙项目,实际是在修建军用营房等军事设施。1966年1月,苏共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访问蒙古时,双方又签署了《蒙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对1946年签订的条约做了补充,补充内容多为军事方面的合作。1967年3月,蒙古与苏联秘密签订在蒙古境内部署苏军的协定,4月苏联的陆、空军作战部队开始大举进驻蒙古,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对中苏关系缓和,决定从蒙古撤军,1992年底,苏联(俄罗斯)大约7万常驻军队全部撤出蒙古境内。因此,苏联解体以前,蒙古并未成为真正独立主权国家,而是苏联的“卫星”国。苏联看中的是蒙古的地缘地理位置,鉴于与日本和中国的关系,苏联只是把蒙古作为其在远东的战略“屏障”,当作向东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的理想基地。虽然是两个国家,但二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双边关系,蒙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以及军事活动都要仰仗苏联,苏联政府的指挥棒指向哪里,蒙古就奔向哪里。70年造就了蒙古的附庸性政治和经济体系,以至于苏联解体后,蒙古在世界舞台上没有了依靠的舞伴。

当然,在苏联政府的“影响”和“帮助”下,蒙古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确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典型特点是“俄罗斯化”。政治上蒙古人民共和国是苏联的盟友,其政治体系成为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共产主义学说是蒙古人民唯一理念。经济上也是完全依赖于苏联,1962年6月加入“经互会”,成为其成员国后,蒙古国的产业结构、工农、畜牧业的发展完全依赖苏联和“经互会”成员国。苏联解体前,蒙古国经济收入的95%以上来自苏联和“经互会”成员国。文化教育上,蒙古国的教育体制、政策和模式基本照搬苏联,不仅将蒙古文字“斯拉夫化”,而且交际、交流的工具也以俄语为主,实施泛俄罗斯化教育措施。为了在蒙古国内传播苏联文化,苏联政府吸收大量蒙古留学生,蒙古学生也以留学苏联、接受俄罗斯历史、文化熏陶,甚至娶一位俄罗斯女孩做妻子为荣誉。更为重要的是,留苏归国的绝大部分人员,由于这段“光荣”的留苏经历进入到蒙古政府的重要职能岗位,成为职能部门的高级官吏。20世纪70-80年代,蒙古国政府高层70%以上的工作者是留苏人员。军事上也是完全仰仗苏联这位老大哥,苏联解体以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政策和军力配置基本上是苏联国际军事战略的组成部分。”蒙古没有形成保障自己国防安全的海陆空军事力量。总之,苏联解体以前,苏联与蒙古的双边关系应该是一种“以大罩小”的不平等的双边关系。苏联是蒙古的“保护国”,蒙古在政治、经济上完全依附于苏联,文化、外交等都完全受制于苏联,正如蒙古国对外关系部长贡布苏荣所言:“以前(苏联时期)哪怕遇到一点小麻烦,只要向莫斯科或其他地方请示,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现在到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了。”直到苏联解体、蒙古转轨、转型以后,蒙古国才摆脱苏联的钳制,以独立主权国家“屹立”在世界之林,实施其治国、外交方略。

二、苏联解体后蒙古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蒙古国的政治、经济以重创。失去苏联“保护”和“经互会”支持的蒙古国虽然处于政治、经济的艰难时期,但是,蒙古人民革命党通过自身改革,在国家政治体制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保住了执政党地位,而且在蒙古国内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改革,重新进行战略定位。经过二十年务实外交实践与探索,依据对历史与现实的权衡与评估,终于建立起来一个立足于本国国情、面向世界的理性外交战略。

基于历史渊源和地缘战略的考虑,在蒙古国的对外关系体系中,蒙中、蒙俄关系成为其对外战略的基石。鉴于历史经验和教训,维护自身主权独立,避免成为依附者而受制于中、俄任何一方,蒙古国确立了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均衡”外交政策和战略,即不再漠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不再亲近与中国的关系。重新开启与俄罗斯和中国这两大重要邻国的全方位外交。从1991年蒙古国转型开始到2010年的20年间,蒙古国不断根据国内国际情况,调整与俄罗斯的关系。如果以双方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或签署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划分双边关系,1993年、1996年、1999年、2000年、2006年和2009年是双边关系的节点。1993年经过蒙方领导人的“破冰”之旅,双边关系逐渐恢复,彼此互信,建立友好合作框架,最终形成一种能够兼顾彼此利益的较为理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从1991年蒙古转制到1999年,受蒙古和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和政治、政策导向影响,虽然是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双方比较克制,蒙俄双边关系表现得比较平淡,2000年以后双边关系开始升温,2006年以后的双边关系进入快车道,所以,1991年到1999年是一个阶段,2000年以后又是一个阶段,我们称前者为平淡恢复期,后者为升温期。

从1991年蒙古转制到1999年,受各自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政策导向影响,虽然是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双方比较克制,蒙俄双边关系表现得比较平淡,虽然蒙古力图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但叶利钦的执政外交似乎并未兼顾或者说完全看到蒙古国在俄罗斯远东国家战略的政治、经济价值。蒙古与俄罗斯的关系以蒙古为主导,俄罗斯对蒙古国没有热情,只有礼尚往来的“温情”。

(一)蒙俄转型初期短暂的“冷漠”期(20世纪80年代末-1992年底)

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已经开始萎靡、萎缩,政治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凸现,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脱离了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蒙苏双边关系已经受到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把蒙古国再次推入“深渊”,使蒙古国政治经济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陷入危机,面临崩溃。双边经贸关系的萎缩直接针刺蒙古国内的工业生产,工厂、企业因原材料短缺、物资匮乏关闭。工业生产的严重缩水以及蒙币贬值和不断增大的财政赤字引发失业、贫困化等社会问题,“如果苏联没有解体,或者说苏联和蒙古仍然保持历史固有的关系,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内的经济危机或许会来得晚一些,也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虽然蒙古国政权顺利转型,但蒙古国对俄罗斯的关系却非常冷淡,他们认为“造成蒙古贫穷、落后的原因是政治经济上过度依赖苏联以及经互会。”蒙古国政府改变过去完全依赖苏联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实施多元、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使自己融入国际社会,把“政治现实主义、不结盟主义和追求本国利益作为外交和安全策略。”积极加强与中国、亚太国家,特别是工业发达的日本、美国以及新型工业化强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联系非常频繁,这些新鲜“血液”帮助蒙古国顺利渡过其转型后最初几年。

苏联解体以后,从苏联主体托钵而生的俄罗斯也处于“内困外焦”的艰难时期,急需外援“输血”,其全部希望寄托于西方国家,“争取西方大规模援助,争取加入西方强国阵营。”以此实现俄罗斯回归欧洲的愿望,所以在对待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以及蒙古国的态度比较冷漠,叶利钦政府甚至认为蒙古是阻碍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除了忙于从蒙古撤军,收缩对蒙古的军费开支外的最重要举措就是停止对蒙古国的经济援助,由此导致蒙俄双边关系异常疏远、冷漠。

由于“经互会”解体,蒙古和俄罗斯外交转向,双方都在寻找新的贸易和合作伙伴。1991年蒙古与俄罗斯签署的《外贸合作协议》结束苏联时期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双边贸易活动的局面。两国均在加强与“经互会”成员国以外国家的经贸合作,蒙古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活动急剧减少,1991年双边贸易额速减为4.72亿美元,比苏联解体前1989年双边贸易额(13.256亿美元)下降65%。1992年双边贸易维持在1991年水平,这种贸易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但蒙古与俄罗斯的政治、外交等关系并未像双边经济发展那样持续“冷漠”、下滑,1993年,新产生的蒙古国总统以及政府从蒙古国自身地缘、国家利益和安全战略以及蒙俄已有历史积淀等因素考虑,率先打破“冷漠”,对俄罗斯进行“破冰”之旅,开启转型以后蒙古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二)蒙古总统的“破冰”之旅与叶利钦的“双头鹰”外交启动(1993-1995年)

1992年新修订《宪法》的实施,标志蒙古国政府的政治经济转型步入轨道。蒙古国政府在新宪法原则指导下,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兼顾蒙古自身的政治、经济、国家利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即从国家安全战略出发,不断调整其对外政策,在“外交上,蒙古国奉行多边外交政策,但同时要加强与中国、俄罗斯的平等外交关系。”鉴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历史渊源,苏联解体也不可能戛然中断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的现实,尤其是蒙古国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关系。为缓解蒙古经济,转型以后蒙古国新一届政府希望两国能在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推进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谋求改善和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1993年1月,蒙古国首任总统П·奥其尔巴特率先访问俄罗斯,此次“破冰之旅”与俄罗斯签署了启动蒙俄关系的基础性文件——《蒙俄友好关系与合作条约》,规定两国在外交和亚太政策中协调行动,在军事方面继续合作。这份条约充分体现了蒙古与俄罗斯之间“平等伙伴与相互合作”的精神,基本达到了与蒙古改善关系的目的。接着俄罗斯军界要员回访蒙古国,签署一系列国防军事合作协定。1994年4月7日,蒙古总理扎色莱访问俄罗斯时,双方就文化、科技、邮电通讯、高等教育、医疗卫生、水文气象、环境监测以及两国公民签证制度等方面的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这些协定是苏联解体以后,蒙古和俄罗斯签署的最富有成效的协定,奠定了蒙古和俄罗斯未来双边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1994年6月30日,蒙古国大呼拉尔通过了《蒙古国外交政策构想》,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蒙古国新的外交战略方向和政策。在与中国和俄罗斯这两大邻国的关系上,《构想》中明确指出“同俄罗斯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是蒙古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从地缘政治、经济的现实出发,蒙古要彻底避开中国同俄罗斯的利益关系,奉行“开放的、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多支点的”和平外交政策。蒙古国清楚认识到夹在中蒙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彼此互利和睦邻友好是其得以存在和生存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与中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同时,积极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成为蒙古转型以后第一届政府的外交重点。1994年11月,蒙古国大呼拉尔主席巴嘎班迪访问俄罗斯,俄罗斯政府给蒙古国提供苏联解体以后的第一笔贷款,用于蒙古经济恢复。

俄罗斯政府对蒙古政府的积极态度予以回应,虽然不是很积极,但也没有表现得如往日那么冷漠。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奉行的“向西看”外交政策并未给正在“休克”疗伤的俄罗斯以“良方”。俄罗斯从西方国家并未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实惠,相反,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一次又一次的“惠而不实”及合作条件打破了俄罗斯回归欧洲的梦想。叶利钦幕僚开始重新审视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重新调整其内政外交政策。1992年和1993年初,叶利钦的中国、亚洲之行显露出俄罗斯“是一个大国,永远都不甘心处于世界文明的边缘”的外交思想。俄罗斯不再追随西方“一边倒”,而是“开始拉开了同西方的距离……试图恢复同第三世界旧盟友的联系。”“俄罗斯既不属于亚洲文明,也不属于欧洲文明,而是处于两大文明的中间地带,”俄罗斯必须兼顾其远东地区的利益,充当传统“地缘政治平衡器”作用,俄罗斯开始实施其双头鹰战略。1993年4月30日《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的基本原则》的实施标志着俄罗斯对外政策调整和“全方位”外交方针的最终确定。尽管俄罗斯此时向东的外交重点只局限于独联体国家,但也没有忽视与蒙古的关系,对蒙古抛出的“橄榄枝”予以回应。在蒙古总统访问俄罗斯后的一个月,即1993年2月,俄罗斯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后贝加尔军区司令茹尔边科中将就访问了蒙古,双方签署了《蒙俄两国国防部军事技术合作协定》,同年6月,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兼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科列尼科夫上将再次访问蒙古,双方签署了国防领域合作的法律性文件《国防部军事合作协定》和《俄蒙政府间军事装备合作协定》。1994年8月,俄罗斯副外长帕夫洛夫访蒙,双方又签署了《俄罗斯与蒙古外交部合作议定书》以及调整边境口岸工作方式和边境运输办法的政府间协定。1995年5月9日,俄罗斯政府邀请蒙古总统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蒙古国总统第二次访问俄罗斯,提升了蒙古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

由于俄罗斯经济仍处在低谷,为发展本国经济,俄罗斯减少对蒙投资和贸易,并于1994年出台增加进口关税等政策。这对以出口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蒙古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大量蒙古畜产品难以出口俄罗斯,蒙俄贸易额锐减,由1989年的13.256亿美元下降到2.576亿美元,俄罗斯对蒙古的投资额度也下降了四、五十个百分点。蒙古与俄罗斯贸易减少严重打击蒙古国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外汇减少,蒙古无力购买到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许多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是倒闭的状态。为缓和这种局面,经济上刚有起色的俄罗斯于1994年向蒙古提供了4800万美元的贷款,这是1990年以来俄罗斯为蒙古国提供的第一笔贷款。这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外交向东转移,向蒙古国“示好”的实际行动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蒙古国对俄罗斯的信心。蒙古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逐渐“回暖”,两国政府、议会、军队之间的高层互访基本恢复,双方交往开始增多,双边关系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也随之恢复。1995年4月,俄蒙两国签署《1995年经贸合作协定》等10个合作性文件,为双边经贸活动打开“绿色通道”,逐步恢复苏联时期的一些合作项目,之后蒙俄经贸关系走向正轨,虽然增幅不大,但俄罗斯一直保持蒙古第一大贸易进口国地位,直到1998年被中国取而代之。

从1993年到1995年三年的双边关系中可以看出,蒙古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似乎比俄罗斯对蒙古的态度积极一些。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经济是基础。苏联与蒙古70多年的“互助”、“协作”使得转型以后的蒙古国国民经济70%以上的产业因失去俄罗斯的后续支持、支援而停产,尤其是蒙古国的基础性支柱产业。转型以后的蒙古国经济、军事无法与俄罗斯戛然中止,蒙古国经济仍然需要俄罗斯的技术支持,面对现实,蒙古国必须选择与俄罗斯继续合作。而从苏联解体以后托钵而来的俄罗斯正在努力实现回归欧洲的理想,虽然“双头鹰”从1993年转向亚太国家,但目标也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对蒙古的外交战略并不明朗、清晰,只是采取不离不弃、不冷不热的态度。

(三)20世纪最后四年的“保温”期(1996-1999年)

1996年是蒙古国和俄罗斯转型以来的第二次政府选举。在这最后四年里,蒙古与俄罗斯似乎经历了相同的命运,即由于政府总理更迭而导致的国内政局不稳定甚至是恶化。1996年6月30日,在蒙古执政了75年的人民革命党在大选中挫败,新崛起的宣扬建立“人道、民主、自由社会”的“民主联盟”获胜,组成以恩赫赛汗为首的新一届政府领导。1997年5月,人民革命党巴嘎班迪在总统大选中获胜当选为蒙古国总统。由于总统与政府总理和内阁成员分属不同党派,朝野争斗不断。1998年4月22日恩赫赛汗政府辞职,23日额勒贝格道尔吉被任命为新政府总理,三个月后,新总理及其政府又被罢免解散。俄罗斯与蒙古国类似,1996年6月叶利钦连任俄罗斯总统,任命切尔诺梅尔金任政府总理,而到了1998年3月28日却突然宣布解散政府并免去切尔诺梅尔金的职务,4月任命年仅35岁的基里连科为总理,四个月后这位新总理又被免职,切尔诺梅尔金重新被召回,可没有几天又被这位多变的总统推下总理位置,9月11日,时任外长的普里马科夫被推上总理位置,普里马科夫上任以后即刻调整经济政策,俄罗斯政局开始走向稳定,但好景不长。1999年5月叶利钦考虑到2000年的总统竞选,解散普里马科夫政府,让斯捷帕申接替其职。三个月后,叶利钦又踢开斯捷帕申,将政府总理的权力交给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普京,并于1999年的最后一天提前辞职将总统权力转交给普京,普京代总统三个月,2000年3月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三任总统。

蒙古国与俄罗斯国内政局的变数不仅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同时牵连到两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1996年上台的恩赫赛汗政府的施政纲领虽然与蒙古人民革命党一脉相承,在对外政策上把“发展中、俄关系放在首位”,但却制造出一个“第三邻国”理论。蒙古希望借助“第三国理论”扩大蒙古同中、俄以外国家的关系,摆脱对中国或俄罗斯任何一方的依赖,“依靠西方制约南北”,同时也想借助推行“全盘西化”的改革方案,“幻想着依赖西方的支持达到经济复苏的目的。”事与愿违,蒙古的“第三邻国”外交没有达到复苏蒙古经济的预期目的,却达到了制约中俄在蒙发展的目的。

受国内国际环境影响,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既没有升温,也没有降温,处于一种“保温”状态。双方政治互访不多,尤其是高层互访寥寥无几。1997年蒙古国防部部长率团访问俄罗斯是蒙古访问俄罗斯的最高级别代表团。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虽然对蒙古国影响不大,但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直接影响到蒙古和俄罗斯的双边贸易,1998年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双边贸易额下降到1.90亿美元,比苏联解体以后双边贸易的最高纪录2.77亿美元(1995年)下降32%,中国替代俄罗斯成为蒙古国最大贸易进口国。

1997年,蒙古国加入世贸组织,其经贸活动有了更大空间和主动权,为此,蒙古于当年5月1日取消了普通进口商品的关税,同时向俄罗斯政府提出让对方相应取消从蒙古进口商品关税的要求,希望以此为契机改善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提高双边经贸合作空间和合作领域,建立一种新型的贸易伙伴关系。俄罗斯受自身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影响,并未对蒙古国的要求予以积极的配合。虽然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在1996年基本明朗,对蒙古的态度有所改变,但并未真正意识到蒙古在俄罗斯远东战略中的价值和位置。

1996年1月,普里马科夫担任俄罗斯外长以后对1993年提出的“多极化”思想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和界定,更加“突出外交政策的务实性、灵活性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性,”1997年12月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进一步明确俄罗斯对外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力图恢复大国地位作为外交重点,开展全方位的等距离外交。”俄罗斯外交部在《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基本方针和原则基础上制定其远东政策,努力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致力于消除隔阂,增加信任,发展互利合作。俄罗斯除了积极发展与独联体、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等旧时“盟友”关系外,日本、韩国等亚太国家成为俄罗斯新一轮外交重点,这一政策又称为“新东方政策”。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即“上合组织”前身)。1998年11月,俄罗斯正式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这一系列的活动标志俄罗斯成功转向亚太世界,亚洲事务离不开与俄罗斯的合作。除了中亚五国,在东北亚国家中,俄罗斯开始意识到蒙古国是其远东经济发展及其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1996年11月11日,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访问蒙古提出,在1997年俄罗斯向蒙古国提供3000万美元贷款,以帮助蒙古国发展能源工业,这是继1994年以后俄罗斯第二次向蒙古国提供的贷款。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像一枚“定时炸弹”,使刚刚有所复苏的俄罗斯经济又回到90年代初期水平。在中国政府的帮助、支持下,蒙古经济虽未受到致命伤痛,但俄罗斯的经济受到重创,蒙俄双边贸易总额跌至1994年的最低水平,中国取代俄罗斯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家。

蒙古和中国关系蒸蒸日上的势头以及蒙古同“第三邻国”美国在军事上的密切合作牵动了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神经”,为了不放弃蒙古在其远东战略的国家利益,俄罗斯在20世纪末的最后一年开始重视与蒙古国的关系,自上而下推动与蒙古的关系,使1999年成为蒙俄双边关系的高潮年。俄罗斯外长、国家杜马主席相继在这一年对蒙古进行了工作访问,蒙古国总统、外长、大呼拉尔主席等也相继访问俄罗斯,双方互访次数高达20余次。不仅如此,蒙古国还“将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作为1999年外交工作的重点,并把这一年作为蒙古与俄罗斯关系的发展年。”蒙俄双边关系在这一年显得格外亲热,但仔细分析双方互访签署的条约、协议的落实情况,不难看出,蒙古极其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但俄罗斯表现得有点“实而无惠”,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关心”可以说是在“作秀”,其目的是让蒙古国的邻居们看到俄罗斯很重视与蒙古国的关系,似乎也在警示蒙古所有邻国,俄罗斯是蒙古最重要的伙伴。事实上,俄罗斯自身的经济实力在这个时候还是很难顾及到蒙古,1998年南亚金融风暴的“翘尾”经济引发国内金融危机,严重挫伤俄罗斯的经济。1999年24个国家对俄罗斯发起92起反倾销案使俄罗斯蒙受大约10-15亿美元损失。国际市场行情低迷大幅降低俄罗斯出口额度,出口收入损失大约在150亿美元。蒙古和俄罗斯的关系处在“温而不火”的状态。

综上所述,从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的最后10年,虽然蒙古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逐渐在改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两国政府也都比较“重视”双边关系的发展。但事实可见,俄罗斯当时关注的焦点、重点并不在蒙古国。双方不务实的互访,或者说俄罗斯对蒙古国不务实的态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拉近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关系,所以,这段时间蒙俄双边关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蒙热俄冷”,其中的原因,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转型以后的蒙古国在捍卫国家独立以及国内经济建设上仍然需要俄罗斯的帮助和支持;第二,由于历史原因,蒙古可以借助俄罗斯的力量减轻对中国的忧虑;第三,苏联时期蒙苏遗留的债务等问题及其“后遗症”也一直在影响着蒙古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发展。蒙古同俄罗斯关系的真正改善,或者说进入升温的快车道,还是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特别是2006年以后。

三、新世纪蒙俄战略伙伴关系

(一)普京时期的蒙俄双边关系

2000年7月2日蒙古议会大选,蒙古人民革命党再次登上蒙古权力中心。人民革命党书记恩赫巴雅尔就任蒙古国新一届政府总理,并制定其内政外交的《施政纲领》,其中的外交战略没有太大改变,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继续奉行多支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继续扩大和发展同邻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与全面合作关系,不同的是,蒙古国在外交部“专设‘邻国局’,专门负责解决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在对俄罗斯的关系上,蒙古希望俄罗斯新一任总统和政府能够意识到蒙古仍然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伙伴。蒙古希望在互利、均衡、符合民族利益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对普京总统的内政外交寄予厚望。普京当选总统以后,蒙古便向其发出访问邀请。

2000年5月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面对北约东扩、蒙古国与以美国为首的“第三邻国”关系的日益加强,普京清楚,蒙古国的战略地位是俄罗斯远东战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俄罗斯整体对外战略中具有特殊价值。2000年11月8日,普京发表署名文章《俄罗斯:东方的前景》,文中新一任总统明确指出:“俄罗斯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主要领土位于亚洲,俄罗斯到了同亚太地区国家在一起的时候了,要加强与他们的政治经济和其他领域的联系。”为扩大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保持俄罗斯与蒙古边界的稳定,恢复俄罗斯在蒙古的影响力,俄罗斯总结以前外交政策上的一些“失误”,开始加强与蒙古的关系。如果说,2000年以前是蒙古国在积极推动蒙古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那么,2000年以后,就是俄罗斯在主动改善与蒙古国的关系;如果说,普京总统访蒙奠定了俄罗斯与蒙古国双边新型关系的基础,那么,梅德韦杰夫总统将这种关系推向新的高度。

2000年11月普京访问蒙古,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访问蒙古,与蒙古国总统举行会谈并签署《乌兰巴托宣言》,确定了两国新世纪全面发展双边关系的方针,明确了两国睦邻友好合作长期、稳定发展的方向,即两国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主权利益的条约和协定,任何一方都不能允许第三国借其领土实施有损于对方主权、安全和秩序的侵略或其他武力行为。《乌兰巴托宣言》开创了俄罗斯与蒙古国双边关系的新时代。在普京访问蒙古前的一个月,即2000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阿纳托利·克瓦什宁对蒙古进行访问,双方签署了《2001年俄罗斯和蒙古武装力量合作计划》、《蒙俄国防部军事领域合作备忘录》以及《蒙古与俄罗斯政府间合作委员会议定书》等一系列安全、国防领域的合作协议。俄军方同时承诺,将为蒙军培养军事人才,为蒙古军方提供、更新和改进武器装备,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使俄蒙军事合作迈向务实层面。2001年4月15日-22日蒙古国防部长Ж·古拉格其(Ж·Гурагчи)对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进一步落实蒙俄军事合作的相关事宜。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为了稳定边境秩序、规范双方边界过境手续,首先提出对北部3485公里长的边界线进行勘界,历经近10年的努力,2001年末结束。双方在边界线共设29个边检站,其中4个国际客运边检站,9个双边客运边检站,9个季节性临时检查站,7个联运边检站,解决了苏联时期双方国界线“模糊”状态,为边境地区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2002年3月25日,俄政府总理卡西杨诺夫访问蒙古时两国签署了《蒙古国-俄罗斯联邦领事公约》、《蒙古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1987年至2001年蒙俄边检执行情况文件》、《蒙古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2002年经贸合作议定书》、《蒙古国卫生部与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关于2002年至2004年医疗卫生合作议定书》、《蒙古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与俄罗斯联邦国家体育运动旅游委员会关于体育运动合作协议》、《天然气合作议定书》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不仅充实了合作的内容,为今后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7月,蒙古总理恩赫巴雅尔访问俄罗斯时双方签署了《解决蒙古国拖欠苏联债务问题的备忘录》等10个重要文件。俄罗斯不仅答应为蒙古提供5000万美元的优惠贷款,开放俄蒙边界20多个口岸,恢复两国的军事技术合作。而且,于2003年底宣布免除蒙古欠苏联的117亿卢布(约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所以,蒙古与俄罗斯双方“原则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俄蒙关系的巨额债务问题和其他主要问题,是一次密切蒙俄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重大举措。”蒙古总理的这次访问拉近了蒙古与俄罗斯的关系,对蒙古而言,“俄罗斯成为蒙古在国际政策中优先考虑的方面,两国保持建立在睦邻基础上的友好关系。”对俄罗斯而言“蒙古是俄罗斯传统的‘可靠伙伴’”,两国在新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良好发展势头。

2005年5月蒙古总统巴嘎巴班迪被特邀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并被授予彼得大帝荣誉奖,显示了蒙古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的作用。

2006年初俄罗斯政府宣布在蒙古国的巨额投资计划,以恢复俄罗斯在蒙古丧失的影响力。同年12月,蒙古新任总统恩赫巴亚尔率领副总理、外长、防长、农业部长、工贸部长等政府要员访问俄罗斯,双方签署《莫斯科宣言》,宣布根据战略伙伴关系原则发展合作关系,此外,两国还签署了《蒙俄边界章程》、《蒙俄经贸合作2006-2010发展规划》以及安全、卫生、教育、交通、紧急情况、移民等方面14个文件,其中经济合作成为这次访问的主旋律,标志着蒙古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全面恢复。

2007年5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长米罗诺夫访问蒙古,6月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索比亚宁访问蒙古,10月蒙古外长恩赫包勒德访问俄罗斯,双方就深化蒙俄双方经贸合作以及具体落实2006年双方签署的《蒙俄边界章程》、《蒙俄经贸合作2006-2010发展规划》等14份文件的内容达成广泛共识。

在《蒙俄经贸合作2006-1010发展规划》指导下,蒙俄两国积极加强经贸科技合作,首先,两国工贸、财政和交通部部长频繁互访,积极推动合作事项,并建立部长级会晤机制。2007年5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访问蒙古国,同年10月蒙古国外长恩和包勒德访问俄罗斯,双方就深化经贸合作达成广泛共识。2008年底举行了促进两国科技经贸合作关系的政府委员会会议,在政府积极推动下,蒙俄双边贸易有了突破性上升,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7.89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13亿美元,首次突破双方指定的10亿美元大关。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有所下降,为7.9亿美元。其次,俄罗斯加大对蒙古的投资力度。2001年俄罗斯在蒙古的投资额在150万美元,2006年是5.63千万美元,2007年是4.27千万美元,2008年俄罗斯对蒙古的投资额度是5千万美元,2004年俄罗斯在蒙古的投资公司是295家,居外商在蒙投资的第五位。2008年增加到428个,其中包括5家全额使用俄方投资的蒙古国公司。

2005年以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军事合作力度加大,一方面体现在俄罗斯加大对蒙古国军事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体现在两国之间的联合军事演习。

2008年是蒙古和俄罗斯建立友好合作关系15周年,两国政府都在借此机会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梅德韦杰夫当选之前,2008年2月蒙古国总统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访问俄罗斯,就俄罗斯企业对蒙古国煤炭和矿产资源进行战略投资等问题进行磋商。2008年4月10日-12日蒙古总理巴亚尔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时,不仅参加了蒙俄政府间委员会组长级会议,双方还就进出口关税、铁路等问题进行磋商,两国相关部门签署了2008年-2011年文化教育和科学合作计划和有关航空、银行、农业计量及标准化等方面的备忘录和合作协议。这些为新总统上任后的蒙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启了两国全面合作的新时代。5月20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访问蒙古就两国《2008年至2012年蒙俄军事技术合作中期计划》进行商谈,并落实2008年底两国联合维和军演的具体事宜。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之后接待的第一位外国元首就是蒙古国时任总统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梅德韦杰夫一如既往继续推动俄蒙双边关系。

(二)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蒙关系

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通过国家选举就任俄罗斯新一任总统,普京屈位总理一职。梅德韦杰夫承接普京的大政方针,继续密切与蒙古国的关系,并将两国关系推向新的高度。2008年是蒙俄两国签署《蒙俄友好关系与合作条约》15周年。两国政府借此机会积极发展双边关系。从2008年到2010年两国不仅高层互访频繁,积极推动政治互信,在许多问题上都保持着相同和相近的立场。

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就职总统以后,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率先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成为梅德韦杰夫就职以后接见的首位外国元首。访问时蒙古总统提出要与俄罗斯恢复两国在苏联时期的关系,并邀请梅德韦杰夫在适当的时候访问俄罗斯。这一举动再次说明,蒙古政府非常重视与这位北方邻居的双边关系。2008年11月蒙俄联合军演,12月份在莫斯科举行的俄蒙经贸科技合作委员会会议都成为推进俄蒙关系的标志性事件。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蒙俄贸易总额如愿实现了突破10亿美元的既定目标。

2009年3月16日蒙古国总理巴亚尔再次访问俄罗斯,双方就俄罗斯给蒙古提供的3亿美元贷款以及发展蒙古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推进双边贸易、投资、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交换意见并签署备忘录。2009年5月13日,俄总理普京访问蒙古,对铀矿资源开发以及提升战略伙伴关系等事宜进行进一步磋商。

2009年5月24日蒙古国总统大选,蒙古民主党候选人查西亚·额勒贝格道尔吉当选蒙古国总统。虽然新一任总统留学美国,靠西方势力帮助登上总统位置,但在内政外交上还得顾及亲俄力量占多数的议会意见,一再声称“只要莫斯科一如既往地与蒙古伙伴开展互利合作,乌兰巴托的对俄政策就不会改变,中国和俄罗斯仍然是蒙古国外交首选国家。”8月25-26日,梅德韦杰夫受邀参加“诺门罕战争”70周年纪念活动并对蒙古进行国事访问。梅德韦杰夫访蒙期间,双方签署了《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宣言》等多项协议,其中《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宣言》是梅德韦杰夫这次访问蒙古的最大成果,标志着蒙古和俄罗斯的关系从“睦邻传统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俄总理、总统相继访蒙将两国关系推上一个新台阶,“革新”了蒙古国与俄罗斯双边关系。正如蒙古总统所言:“俄罗斯总统的到访使蒙俄两国关系从‘睦邻传统伙伴关系’提升到了‘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两国外交取得重要进展的标志。”作为对这种新型关系的回报,两国元首签署了包括铁路、铀矿开发等其他领域开发合作备忘录和协议。俄罗斯借此机会再次向世界显示,俄罗斯与蒙古国的传统关系不可一世。

2010年12月14日,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访问俄罗斯时与俄总理普京商定合资开采铀矿。俄罗斯原子能稀有金属公司(ARMZ)持有合资的蒙古多尔诺德铀矿公司49%的股份。俄开始致力于发展和蒙古的全面合作关系,建立各领域联合企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铀是一种极其稀有和重要的战略资源矿,对铀矿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蒙古国首次同意与外国公司合作开发本国的铀矿资源,而且还选择了昔日盟友俄罗斯,这充分说明蒙俄关系不仅有“量”的突破,同时也有了“质”的飞跃。俄罗斯亲近蒙古的外交策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烽烟四起的蒙古矿产资源争夺战中已抢占先机。作为对蒙古国积极态度的“回报”,俄罗斯政府决定免除蒙方所欠1.8亿美元的债务,即蒙古欠债的97.8%,剩余380万美元将一次性偿还。这是俄罗斯送给蒙古2011年最实惠、最厚重的新年礼物。2011年,俄蒙建交90周年,俄罗斯又在借助这个机会加强对蒙古的经济影响力,从而达到政治影响力的最大化。

从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到2010年,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磨合,蒙古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较20世纪最后十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6年双方签署《莫斯科宣言》以后,双方为落实已经签署的协议、意向书等,从中央政府到各主管部门官员互访不断,政治互信提高,就双方面对的各项问题进行协商。2008年一年蒙古和俄罗斯之间的部长级的高层互访达6次之多,双方就“金融危机”、“俄罗斯在蒙古修建加油站”、“蒙古大选骚乱现象”、“蒙古从俄罗斯购买直升机”、“两国边防机构”等一系列涉及双边利益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2009年蒙古和俄罗斯总理、总统的频繁互访终于将两国战略关系固定下来,这就意味着俄罗斯终于“纠正”了俄罗斯一直没有重视同蒙古国关系的“失误”,达到了“革新俄蒙关系”的目的,实现了“巩固其在蒙古地位”的战略。蒙古国实现了其“通过俄罗斯在蒙古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推动蒙古经济发展”的目的。至此,蒙俄双边关系似“鸳梦重温”一般重新走到一起。截至2010年,蒙俄两国恢复了苏联时期建立起来的几乎所有合作关系,为蒙俄双边关系未来走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蒙古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历史悠久,且关系复杂,其中涉及到中蒙、中俄关系中的诸多因素,这里仅从本课题的研究出发,以蒙古国家“成立”为起点。蒙俄关系的历史从蒙古与苏联的历史开始.

[1]郝时远,杜世伟.列国志:蒙古[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潘德礼.列国志:俄罗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高福连.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刘清才,高科.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孔寒冰,关贵海.叶利钦执政年代[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0.

[6]王树春.经济外交与中俄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7]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8]张秀杰.俄蒙经贸合作的特征及潜力[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11).

猜你喜欢
双边关系蒙古国蒙古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国际关系中的双边关系及其结构特征探析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浅谈从蒙古国语言中选用一些词语
政治风险、文化距离和双边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蒙古香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