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与启航:蔡和森对群众工作的贡献

2011-08-15 00:43徐德莉
关键词:蔡和森机关革命

徐德莉

(1.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610061;2.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邵阳422000)

开拓与启航:蔡和森对群众工作的贡献

徐德莉1,2

(1.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610061;2.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邵阳422000)

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蔡和森同志不仅传播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唯物史观,而且为党的早期群众工作、路线、方法等做出科学的理论指引,为党的群众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蔡和森;群众工作;贡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不同,它既能以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化的客观进程,同时又能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同某些阶级的联系,并实现这种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并且把这两方面卓越地结合起来”。[1](P59)马克思主义观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并通过中国革命实践不断中国化。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蔡和森同志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革命规律的同时,将马克思的群众观传入到中国来,并建构系统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做出重要贡献。

一、提出群众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一)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一书中充分论证了这一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他根据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指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因有二:一是生产,一是生殖。前者为一切生活手段的生产,如衣食住等目的物及一切必要的工具皆是;后者为人类自身的生产,简言之即为传种。人们生活于一定时期与一定地域的各种社会组织,莫不为这两种生产所规定所限制”。《社会进化史》全书贯穿这一思想,从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方法的变迁论述了家族、财产和国家的起源与变迁。他指出:“人类发展的大概,经过野蛮时代和半开化时代以至文明时代的发端,每个时代的变化,有每个时代的新特征,而这些特征即直接为生产方法的变迁所引起”。而经济的进化包括社会的变化,并非全然是自动的历程,“是要由人们的工作与活动才能完成的”。[2](P78)这些论述证明了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蔡和森在《向导》周报上发表的大量文章中指出:“革命党当大大宣传民众,大大结合民众,轰轰烈烈地继续做推翻封建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的民主革命”。“我们惟望结合伟大的革命群众的势力,尤其是最能革命的工人阶级的势力来统一”。土耳其国民党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立脚在被压迫民族的群众势力上面”。中国国民运动的要素,“除占人口最大部分的工农阶级外”,还有“被外资压迫而不能有多大发展的幼稚资产阶级”。国民党之所以不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主要是缺乏民众基础,“常常缩头缩脑不敢出面领导群众,有时且故意躲避”,如此等等。这些论述对于唤起民众、对于推动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及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蔡和森分析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要求中国革命要有“新的政党、新的方法来团结组织各种各派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群众”,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所应担负的使命”。蔡和森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十分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他批评陈独秀“没有看到正在酝酿着的整个革命形势,没有估计到广大群众的革命情绪”,坚持以工人阶级为中坚,广泛发动各界群众,把斗争引向深入。五卅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也证明了蔡和森群众观点的正确性。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夏斗寅、许克祥相继叛变革命后,蔡和森坚决主张以暴动对付暴动,发动一切工农群众起来作殊死战。“坚决的号召广大的农民群众以自己的势力来解决许克祥,……关于湖北……积极号召全省农民群众抵抗白色恐怖,向地主、土劣、军阀猛烈进攻……迅速准备广大群众势力推翻国民党土劣的中央机关”。[3](P45)蔡和森在这里指出肯定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建党之初,蔡和森就说:党“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然则这种党如何的准备组织呢?照旧组织革命机关,是不中用的。我以为要邀一些同志跑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跑到全国的职业机关、议会机关去。去干什么?去做工,办事,当代表,做议员。我望你物色如殷柏者百人,分布全国各处,不必他往,亦不必另组机关,即以中产阶级现成的职业机关、议会机关,做革命机关。这种方法,我得之于布尔什维克”。[4](P24)“严格的物色确实党员,分布各职业机关、工厂、农场、议会等处。”[4](P34)这种组织方法有利于党打入敌人内部,在内部酿风潮,同时要求党员也要参预群众行动,也便于在群众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进行革命斗争。[4](P24)这种组织方法实际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虽然他还没有提出“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名称。从蔡和森的叙述中也不难看出,他已指出重视人民群众的意义所在和系统群众观点正在形成。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蔡和森说:“有新的政党、新的方法来团结组织各种各派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群众,以使中国革命运动进行到底,并领导无产阶级得到解放,这即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所应担负的使命,所应有的政治的责任。”[3](P17)在大革命时期,蔡和森就认为:“革命党当大大宣传民众,大大结合民众,轰轰烈烈继续做推倒军阎相同际帝国主义之压迫的民主革命。”[4](P64)关于当时兴起的统一论,蔡和森认为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的力量:“我们惟望结合伟大的革命群众的势力,尤其是最能革命的工人阶级的势力来统一。统一的目的要建筑在最大多数贫苦群众的幸福和全国被压迫民族的对外独立之上,才能够真正的统一。”[4](P74)

他提出:“铲除那种旧军队式的组织毛病而改造为自觉自动的群众党的组织,铲除那种机械的宗法的纪律而代之以真正无产阶级的铁的纪律。同时由下而上的党内讨论尽可能的发展,由下而上的选举制度尽可能的采用,工农同志应尽可能的参加指导机关,党内事情应尽可能的使党员群众知道”,[3](P107)“凡属一切不压制群众意见,不妨害党的改造的分子,都应尽可能的利用到工作上来”。[3](P109)为了密切党群关系,改造好党,蔡和森还对党、群各提出一个注意:“党的机关所要注意的是:不要怕群众,不要怕讨论或批评。党员群众所要注意的是:不要笼统的反对知识分子,不要笼统的反对一切过去的负责工作同志;并不是一切知识分子都是机会主义者,也不是一切旧的负责工作同志都是系统的机会主义者。”[3](P109)从而避免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随后,在《党的机会主义史》中,蔡和森系统回顾了党内机会主义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其根源,并提出了对党的改造意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因为,组织上的民主,与作风上的密切联系群众是统一的:加强民主必然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连联系群众是民主的重要反映。

二、蔡和森对脱离群众思想的批判

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后,在北京召开了党的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讨论和决议中就有涉及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蔡和森对此是肯定的。他说:“组织问题的议决,主要的意义则是必须把我们党变成群众的党,虽然目前党员增加到三千多人,但还不够,而应更扩大数倍。”[3](P64)“固然我们的组织已很扩大,有许多觉悟和正在革命化的分子,团结在我们战线上来,初时亦与国民党发生联合战线关系,但到‘五卅’运动以后,党的势力又扩大到各阶级的民众中甚至于军队中,一部分军队参加这次革命的联合战线,总之在无产阶级未成功以前,我们唯一正确的策略就是联合战线,唯一的责任就是扩大这个联合战线的策略。”[3](P67)“对宣传工作的决议案,应完全站在革命的观点上作公开的宣传,实际上要与群众发生密切关系,引导群众到党中来。”[3](P64)

国民党叛变革命后,党为了挽救危局,及时审查和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召开了“八七”中央紧急会议。会议上,蔡和森发言,他批评脱离群众的家长制作风:“素来党的指导即未建筑在群众方面,以致中央完全成了普遍的政治团体,非阶级的指导,直到以后,政治局的指导简直与国民党一样,并且还以小资产阶级几个上层领袖的意识为转移”,[3](P70-71)“过去党的家长制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了,非打倒不可”。[3](P71)他还提出:“我们要相信群众的力量”,“过去党的错误未传达到群众中去,这次的错误要传达到群众中去,使群众都认识此错误,然后党才能建立一个新的领导权”。[3](P71)在《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一文中,蔡和森严厉批评了那些轻视群众、脱离群众的行为观点:“自来一班与群众隔离的政治家或政论家,他们简直不知道或者不承认有群众的势力,所以他们不谋勾结或利用旧势力,便想求助于外围帝国主义者;不是发表些蔑视群众,谩骂工人兵士的怪议论,便是想出些上不靠军闹下不靠民众的智识者的纸老虎或乌托邦。所以革命数十年,议论卅载,上不能破坏旧军事组织,解除军阀的武装,而反使封建残局滋乳延长;下不能将革命潮流普及于全国最深最广大的群众,唤起浩大不可抵御的革命势力,而坐失了许多可以扩大兴奋的宣传运动之机会,每每失败一次又踏一次的故辙,萦情于现成的势力及不可得到的外力帮助而不能自己,致使可以膨涨的革命潮常常因而收缩;反蔑视群众无力,或诬群众麻木,不知真正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而革命,群众未有不感发兴起的。”[4](P74-75)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党才能保持先进性,才能实现其先锋队性质和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地位,才能最后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

蔡和森对脱离群众的作风的批判。他指出:“一九二五年以后,党即开始成为群众的,而指导机关仍然没有群众化,且渐渐养成一种轻视工人同志能力和不相信群众的习惯。”[3](P106)于是,脱离群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机关领导听不到也听不进群众意见,因为“党内群众的政治讨论,素来是没有的,指导机关内工农成分也是没有的”;[3](P105)其二是不依靠群众力量,不任用群众分子,如“指导机关内工农成分也是没有的”。[3](P105)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只有上级机关的意见和是非、而没有下级党部及群众的意见和是非。下级党部及群众对于上级机关如果发生不同的意见或批评时,上级机关便要认为大逆不道,采取高压。由此养成“怕群众”的习惯,党内事情怕群众知道,以为如此,将发生异见,动摇指导机关的威信;因此指导机关也愈怕群众的代表来参加。指导机关与群众的联系很不良,不仅隔断,甚至背道而驰,群众完全离开党,党的指导机关完全抛弃群众,在天高皇帝远的深宫之中,做那铁的组织铁的纪律的酋长时代的工作。愈做愈没有党,愈没有群众,愈没有工作,铁的纪律成了威压党员的刑具,而上级指导人却有超越此铁的组织和铁的纪律之一切自由。”[3](P106-107)彭述之就是这种脱离群众的作风的代表。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积极倡导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指导,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以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任务为根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决与脱离群众的右倾机会主义家长制作风、官僚习气作斗争。他是提出科学系统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方法的开拓者,可以说是开启了党的群众工作的航向,引导中国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科学制订有重要理论作用,即使对于今天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现实与引领意义。

[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蔡和森.社会进化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蔡和森文集》(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徐德莉(1979-),女,四川大学博士,湖南省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蔡和森机关革命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打开机关锁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
机关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