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寒
论和谐视阈下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
马寒
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发展的文化土壤,是大学间相互区分的基本标识。建设和发展优秀大学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存在的主题性、结构性、组织性、建设性等难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损伤了大学文化在引领大学发展进程中的前沿地位和应有价值。以和谐理论指引大学文化建设、消弥矛盾与冲突,将是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必然的路径选择。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和谐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高校由扩张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的转变,寻求以优秀大学文化为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的办学实践模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中外优秀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一所大学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然而,由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在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和矛盾,本文试从和谐发展的视角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以传播知识、教育培养人才、提供社会服务为根本宗旨。而大学文化是推动大学建设和发展的直接源动力,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所在。但长期以来,对大学文化功用和价值的理解还存在着认知误区,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大学文化科学健康的发展。
(一)对大学文化内涵认知的误区
从内涵上来讲,大学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综合当前众多专家学者对大学文化的描述,可以把大学文化归结为是大学在长期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下,创造、传承、积累而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形成过程和氛围。但长期以来,我国不少高校的管理者或研究者对大学文化的认知还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为:其一,大学文化就是大学里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二,大学文化是自生的、独立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外来文化等没有关系;其三,大学文化是无序的文化现象,没有核心精神指导,也无需核心精神指导。这些观点和看法,无疑是由于对大学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刻、不全面造成的。
(二)对大学文化价值认知的误区
大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大学建设的多个方面,尤以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为核心。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徐显明指出,健全人格的塑造必须以大学文化为基础,其基本内容有五个方面:肯定个性的存在价值;肯定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强调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强调学术道德。[1]大学文化的价值来源于大学的功用,是其引领性、批判性、创造性、规范性、约束性在大学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对大学文化价值的错误认识中,最常见的一种观点就是附庸说,即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硬性建设(如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的附属物,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观点对于和谐大学建设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它从本质上否定了文化育人的核心,没有看到大学的特殊性而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混淆。
(一)主题性难题
大学文化主题性选择的难题由来以久,主要原因有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亚文化的熏染等。在众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大多显得茫然而疲于应对。其一,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使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产生了隔膜,以至于难以发掘优秀文化资源,难以在文明对话的新时代,扮演应有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2]这表明了大学在选择文化主题时,既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不愿完全屈从于现代文化;其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对包括我国大学在内的全球大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知识的商品化、育人的功利化、学术的相鄙化等严重影响了大学文化的先进性和公益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为数众多的大学选择了全面西化,各种西方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生活方式自由进出大学,大学文化陷入了迷乱的泥沼。其三,社会亚文化①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熏染使大学丧失了核心精神。当下,由市场经济衍生出来的商业文化、庸俗文化、自由主义思想等不断侵扰着大学,使大学文化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性和纯洁性。“使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误区,空虚与寂寞,消极情绪的宣泄在校园内产生了负面影响。”[3]
(二)结构性难题
社会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4]作为社会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文化也应包含物质、精神、制度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即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历史传统、大学环境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形象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形态的存在一方面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了结构选择的难题。当前,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精神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行为文化、学术文化的制约与规范等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管理者狭隘的政绩观,导致楼房越来越漂亮,精神越来空虚。二是大学片面强调现代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大学历史文化的传承;三是大学扩招,人员的剧增,思想的多元,给大学文化整体建设带来了困难。这三个方面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原因,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大学文化建设结构性难题逐步凸显。
(三)同质性难题
所谓文化同质性是指基于相同的或者相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文化同一。[5]就目前我国大学文化整体发展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同质性的难题。主要表现为大学未能正视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而出现文化建设趋同化。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因素引起的:一是由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大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具有所有社会文化现象的共性。[6]二是由大学基本功能决定的。大学以育人为核心,必然体现社会要求的共同遵循的教育管理规律,这种教育管理的无差异性直接导致了大学文化的无差异性。其同质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办学理念的雷同与陈旧。
在“整齐划一”的理念和模式的支配下,千校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鲜明的特色应当是大学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也是社会的生命力,大学文化要发展也必须在遵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当前,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为指导,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机制,自觉做到内部机制与外部影响的和谐统一;传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软性约束与硬性组织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推动大学文化朝着科学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一)坚持多元文化中的主题性选择
大学要肩负起文化的使命,必须处理好多元文化中的主题性选择的问题,即处理好主文化与次文化的关系,大学应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在引领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作出贡献。大学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建设主题;二是积极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以优秀外来文化为辅助。三是传承一所大学长期发展积淀下的优秀文化传统。从本质上讲,大学积淀下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有自已的文化特色,这种特色深刻体现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精神品格。以学术文化为例,美国高校在20世纪初即通过了全美大学教授协会所阐述的教育思想三大原则,即著名的“三A原则”: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和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这一指导思想推动了美国近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主题,确保大学文化的主题鲜明性。
(二)调整、优化大学文化内部结构
优化大学文化内部结构,首先要以大学精神塑造为中心。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全部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其他层面的大学文化建设都应以大学精神为指导。一般来讲,当前大学精神塑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创新精神包括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这其中尤以理念创新为首要。19世纪柏林洪堡大学倡导“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使得德国的大学突破了经院式教育,在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并且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中心向德国的转移。继洪堡大学之后,美国的康奈儿大学迈出了“科学与服务并重”重要一步。“威斯康星理念”的提出使“大学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这种不断以创新求发展的大学理念,成就了西方加速向创新型社会的转型。
二是独立精神的培养。作为当今国内大学领军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是因其独立自由的大学品质与精神,方才成就其无与伦比的地位。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确,“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表明了清华勇于求真的学术品格。蔡元培治校时期的北京大学,也充分体现出了强烈的自主精神。在蔡元培等一代社会精英的精心培育下,北京大学形成浓厚的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氛围。这种精神氛围不仅影响了教师,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这种精神氛围长期催化的结果。
三是批判精神的培养。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在牢固树立以大学精神为中心的同时,大学文化建设还要兼顾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做到既要楼高而美,又要制度全而善。只有这三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大学文化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以文化创新破解建设中同质性难题
要破解大学文化同质性难题,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实际,鼓励文化创新。首先,找准大学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只有明确自身的目标定位,才能找出文化创新点。其次,找准大学的文化创新点。当前,我们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变,又要结合大学实际,找准文化创新点。欧阳康在其著作《大学·文化·人生》中指出:“大学文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主题性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对大学的本质和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等的科学认识、自觉设计和自主创造的过程。”[7]这说明,大学要把别人让我们怎么做转变成自已要求怎么做。例如北京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变迁,把“心怀天下福祉、胸存四海壮志”的社会关怀作为自已的文化根本,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北京大学形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的大学精神结构。既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又要创新文化体系和文化思想,营造适于进行文化改造的良好氛围,制订促进大学文化变革的计划政策,鼓励大学实践新的文化思想和文化模式。
[1]徐显明.追寻大学之道[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4.
[2]赵存生,等.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的大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
[3]罗艳丽.浅谈大学文化与德育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4]林牧.试论文化传统[J].社会科学评论,1988,(4).
[5]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4.
[6]肖谦.多视野下的大学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68.
[7]欧阳康.大学·文化·人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5.
On Building University Culture in China from the Harmonious Perspectives
MA Han
University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context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and a basic symbol to distinguishing one university from another.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university culture have becom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oderncolleges anduniversities.Nevertheless, long-lasting problems such as thematic,structural,institutional and constructive issues have restraine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 China,which have damaged its leading roles and value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It is an inevitable patch selection for China to build university culture with the guidance of harmonious theory so as to avoid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s.
university culture;university spirit;harmonious development;path selection
G649.21
A
1673-8616(2011)05-0124-03
2011-03-31
郑州轻工业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基金项目(2010-JG-33)
马寒,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河南郑州,45002)。
[责任编辑:潘丽清 实习编辑: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