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视域中的网络论坛分析

2011-08-15 00:48:12程婷婷
创新 2011年5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网民领域

程婷婷

公共领域视域中的网络论坛分析

程婷婷

网络论坛因其自身的新特征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论坛的特征出发分析了网络论坛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并对网络论坛初现“公共领域”雏形做了分析,进一步指出由于经济、知识等原因造成的数字鸿沟、共识与民意方面的偏差、批判精神的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网络论坛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瓶颈。

公共领域;网络论坛;哈贝马斯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成为新时期“公共领域”的载体已经备受瞩目,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公共领域言论话语权的桎梏,以其互动、及时、自由交流、去中心化的新特征扩大了其公共领域的自由度。网络论坛、博客、SNS等网络载体的出现和流行,给大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持乐观态度的学者认为,网络时代或信息社会的来临似乎为理想的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也有些学者认为以当前我国的网络现状来说,网络传播并不能承担起重构公共领域的重担,网络空间要实现公共领域还存有一些限制。本文结合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阐释了网络论坛在公共领域构建中的现实性问题。

一、“公共领域”理论概述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内涵

公共领域的概念源自古希腊雅典时代“Polis”概念,其理念强调公民每天可以任意在集市上自由发表言论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不过当时得以参与‘公’领域讨论的是封建社会中‘私’领域中少数掌有经济权力者”。[1]该理论首先由阿伦特提出,后来哈贝马斯在阿伦特的启发下提出更具重要性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后期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是以18世纪的欧洲历史为背景,分析了18世纪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定期在咖啡馆、俱乐部、沙龙进行讨论,随着报纸和杂志出现,其论述的主题也从原来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音乐领域转向了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也就是说,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进行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的一个领域,是在“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它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个体的市民在体制化保障之下,就普遍利益、公共权威问题进行非强制性的自由参与、公开、理性的讨论、批判,以求达成共识,形成公众舆论,促进公共权力的合法化。尽管报纸、广播、杂志、电视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介在公共领域的建构上有重要作用,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尤其是网络论坛以其开放性、平等交流、自由讨论的交互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出声音、交流看法的平台,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间接或者直接地推动着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公共领域”的特征

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论述,我们可将“公共领域”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公共领域存在的前提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开辟出了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即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2]第二,公共领域具有开放性,“私人”可自由、公开地对公共领域内的“公共问题”进行理性批判性讨论,并形成公众舆论,对公共权力的行使产生影响。第三,公共领域讨论机制是平等的。公共领域参与成员具有平等性、广泛性,完全摆脱了阶级、地位、等级的差别,以一种接近纯个体的身份在公共领域中对议题进行讨论批判,保证了公共领域内讨论的平等、自由。第四,公共领域需要有能够保障充分参与与沟通的媒介介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是公共领域的媒介,现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公共领域,尤其是网络论坛的出现为公众对公共领域问题的平等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网络论坛初现公共领域雏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比如BBS、博客、贴吧等网络论坛为网民塑造了一种网络虚拟公共空间,网民可在此空间内围绕某个特定问题自由沟通、发表议论,达成网络舆论共识,初现公共领域雏形。

(一)网络论坛的由来及定义

网络论坛的前身是BBS,即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简称,中文即“电子公告版”的意思。BBS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版,每个用户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提出看法。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BBS也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政府机构、商业公司、计算机公司建立起自己的BBS,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BBS。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网络论坛就是这种形式,如新浪网的新浪论坛等。本文所关注的网络论坛主要是各大网站独立开设的网络论坛。

基于网络技术的特点,网络论坛交流的匿名性,使网络论坛形成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和发表意见的虚拟社区空间。因此,可以将网络论坛理解为:以网络为平台,用户可以平等、公开、自由地对某类特定问题发表议论、交流观点的具有虚拟特征的网络空间。

(二)网络论坛的特点

由于网络传播机制的虚拟性、互动性、广泛参与性等特点,网络论坛可以给网民提供了一个发表各种观点的渠道。而网络论坛作为互联网上一个具有互动功能的部件之一,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平等开放性。网络论坛降低了受众的准入门槛标准,只需一台联网的电脑,申请注册一个账号,人人都能在网络论坛中自由发表言论。论坛中的网民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阅读者,传统媒介“把关人”的角色在论坛中逐渐被淡化。在论坛中网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评论或发表新信息。这样,相对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缺乏反馈机制来说,网络论坛可以接受网民的及时反馈,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平台。

二是虚拟性、隐匿性。网络论坛作为网络的一部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网络论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交流空间,人们在这一网络虚拟世界中同他人进行交流、发表看法,形成一种在线舆论。在网络论坛中,交流是通过虚拟身份进行的,使得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不敢、不便说的言语通过帖子得以表达出来,而这也就是现实中的人通过虚拟身份来表达社会声音的一种方式。所谓网络论坛的隐匿性更多的是指,论坛参与者隐匿了身份、地位、性别、社会背景,使得他们毫无压力地发表意见、阐述观点,加强互动交往行为。

三是分散权力与赋予权力。在网络传媒中,网络论坛给每一位网民赋予平等的权力,使得他们能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观点。这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我的乐观主义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数字化生存的‘赋权’本质”。[3]在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都赋予每个网民相等的权力。

可见,网络论坛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介的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交往方式,也对现实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三)网络论坛在公共领域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网络论坛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公开进入网站参与讨论的平台。在论坛中,由于是匿名参与话题讨论,网民没有地位、阶级、身份的差异,受众可以抛下自己与社会的相关负担,自由地进入论坛发表言论。比如2009年,在网上迅速蹿红的“躲猫猫”事件一出,各大论坛就纷纷转载此事,很快遭到数万网友的评论,很多网友在论坛中谈论此事,对“躲猫猫”的说法提出质疑。根据论坛留言数量,可以看出公众对事件及政府作为的关注程度,许多受众不仅对该事件发表看法,更对政府信息公开、树立形象等公共问题给予了关注。

其次,网络论坛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领域舆论的形成。网络论坛实现了多向沟通,论坛中个体接收信息、表达意见都是自愿的。网络赋予每个参与者相同的权力,使得参与论坛讨论的每个人都能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交流。

网络论坛根据网民不同的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版块和讨论区,便于网民发起讨论,同时他们的意见能得到及时反馈,促进论坛讨论的积极性,形成意见表达的良性循环。例如“赵作海冤狱案”一出,就在网上引起网民的激烈评论,在这一事件中,论坛上的网民发言体现出了一定倾向性,“挺”的帖子几乎占据了论坛的一半,这就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网友对张作海遭遇的同情及对司法公安部门徇私枉法的愤恨之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网络舆论。

再次,充分讨论与沟通的媒介使网络论坛满足了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条件。由于网络论坛具有的及时交流性和信息的实时反馈性,使论坛成了双向、互动、及时沟通的媒介载体,网民可利用论坛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充分的讨论。例如,在对“重庆钉子户事件”的讨论中,如果没有网络论坛为公众提供一个自由言说的场所,该事件也许由于传统媒体某些原因的无法报道而不能进入公众视野。可见,网络论坛是人们进行信息沟通、交流、议论的理想场所。

三、网络论坛作为公共领域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论坛已呈现“公共领域”的雏形,但不可避免网络论坛还存有一些问题。加之一些学者仍然对网络媒体是否有助于公共领域的实现持怀疑态度,认为“越来越多的信息传递,呈现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加上因特网本身的特性,更加速了发送者对于信息的操控,足以影响阅听者的视野与观点”。[4]网络论坛作为公共领域所受到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因经济、知识等原因造成的数字鸿沟。一些社会、经济、科技因素,限制了某些民众参与到政治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技术使得一些受教育水平低、不会操作网络媒体的人被排除在外。此外,低收入阶层及经济能力差的弱势群体也没有机会接触网络。这就是由网络技术造成的数字鸿沟现象。数字鸿沟,实际上把社会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信息群体,一部分人处于信息的强势群体,他们能够利用最好的计算机网络服务获得整个社会信息化带来的益处,而另一部分人,由于经济、知识方面的缺陷,被排除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主流社会之外,处于信息的弱势群体。数字鸿沟的出现,说明仍有许多网民因种种原因无法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是网络论坛受等级的影响,在共识与民意方面存有偏差。网络论坛实际分成网管、版主、资深网民、普通网民四个权力等级。网管和版主可以删帖或对论坛言论导向进行引导,维持论坛的言论秩序。网民在论坛中的交流实际上是被置于网管的监控下,甚至一些言论会因不适合发帖而被删除,这实际上剥夺了一些网民在论坛中自由言论的话语权。另外,论坛中还存有一群资深网民,他们在论坛中言论的力量远远超过大多数普通网民言论的影响力,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力而成为论坛舆论导向的主宰者。网络论坛中还存有大多数只阅读帖子,却极少发表意见和观点的论坛浏览者,他们实际上自动放弃了话语权。与此同时,论坛版主却可通过设置精华帖、灌水等方式引导论坛话题,进而剥夺了其他人的话语权。诸多因素造成了网络论坛成员的分化,并未真正赋予每个网民平等的话语权力,使网络舆论和民意方面存在偏差,也与“公共领域”内涵相悖。

三是匿名性的交流造成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失。网络论坛的匿名性交流并不等同于自由理性的讨论,不能有助于正直地发表意见。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众能在言论场域进行理性沟通。而在现实网络论坛中,网民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发表言论,更多的是借助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发泄通道,如网络中的“虐猫事件”、“铜须事件”等都显现出网民在隐匿状态下的“暴力”倾向及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失。另外,网民在论坛中关注的问题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追求不同,使得网民在论坛中通过论辩也很难达成公共利益的共识。处于弱势地位的参与者在论坛中要么没有发言权,要么被其他强大不同意见的声音所淹没,这就造成了论坛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即在论坛中处于强势群体的言论对其他弱势群体的言论进行舆论压制。因此,网民以匿名的身份很难在道德约束薄弱的虚拟网络空间中发出理性声音,网络论坛与理想的公共领域精神实质还相距甚远。

四是网络论坛讨论的主题并非全部关注社会公共议题。哈贝马斯所构建的“公共领域”理论强调关注的议题应是与公众普遍利益相关的公共议题。但是综观现今网络论坛,不论是商业网站所设立的网络论坛,还是新闻媒体所设立的网络论坛,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讨论只占少数,跟帖量和回帖数都表明人们对此话题关注度并不高。而网络论坛划分的不同议题版块,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论坛中的娱乐、情感、婚恋等私人话题,而不是以公共议题为主,这样的网络论坛与哈贝马斯理论中的公共领域相去甚远。

四、结语

网络论坛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表现场域确实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条件,初现了公共领域雏形。网络论坛的平等开放性、虚拟隐匿性、分散权力及赋予每个参与者相等的权力等特性,都使网络论坛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论坛的确具备了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特质,初现了公共领域的雏形。但从网络论坛作为公共领域的实践来看,网络论坛要实现公共领域仍还存在诸多问题。

网络论坛在构建公共领域中出现的悖论现象,让我们充分意识到网络论坛在公共领域理念重塑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难以避免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理解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建设作用。

[1]张锦华.公共领域、多文化主义与传播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97.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叶允斌.从网络的商业化探讨网络公共领域[J].信息社会研究,2003,(7).

G203

A

1673-8616(2011)05-0110-04

2011-04-10

程婷婷,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400715)。

[责任编辑:潘丽清 实习编辑:田力]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网民领域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9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
杭州科技(2013年5期)2013-03-11 16: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