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及战略性调整探析
张巍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推行的动态调整过程,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特点,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改革使得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03253.7亿元,同比增长31.1%。“十二五”期间国资委又制定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的改革,本文就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重要方面作探讨。
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性调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前沿,特别是1992年以来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本文就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内容作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最早实行的厂长制是在1980年开始试点,1984年推广,并于1986年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和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在法律上予以认可。
1984年,我国首次尝试股份制改造,在北京天桥百货公司公开募集股票,在上海设立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使股份制改造顺利进行下去,我国于1988年起草了《筹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想和可行性报告》、《建立国家证券管理委员会的建议》、《建立证券管理法的基本设想》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开始筹建证交所,并在当年年底起草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的通知》(代拟稿)的报告,并附有一份《关于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的基本规则》。1992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发布的《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和国资委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94年原国有资产管理局等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股权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时维护国家股权益的紧急通知》、《关于对上市公司国家股配股及股权转让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法律条件,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是从1992年开始的,通过制定《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规范公司组织,2004年又出台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产权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从1994年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引入股份制并采用多种持股方式以及不断创新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弱化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分离国有企业持股机构与政府机构以及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依然是调整的重点。2007年国资委出台的《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上市公司股权监督体制,为上市公司股权流动奠定了基础。2005年颁布的《公司法》、《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都有国家为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规范社会入股国有企业做出的一系列规范。
许多学者都指出产权不清晰是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如何通过改善治理结构和引入外部股东改善产权的弱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综观各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众持股、职工持股、机构持股等方式是改善产权结构的重要方式。在发达国家,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常具有生命力,是发展的一大趋势。因为上市公司的产权也很复杂但并未出现低效的问题,通过混合经济模式改善国有企业的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高颖鹃、郭纲就在其文中介绍并认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外部股东、董事是新加坡淡马控股公司成功运作的重要经验。有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企业80%的资产已经进入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华尔街上市的已达68家,国有企业的任务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转化为资本运作,资本市场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战场之一。在地方,资本的运作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有效运营,地方国有企业集团逐渐向国有控股型企业转变。随着竞争的加剧,地方国有企业在竞争市场中经营优势逐渐丧失,通过借鉴新加坡国有企业发展经验,将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控股型财团是大多数企业不错的选择。
国有企业集团逐渐从大而全转变为核心业务突出、非核心业务剥离、产品结构优化、有竞争力的专业公司,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再是盲目追求大规模。企业的领导层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全面发展势必影响专业深度,进而失去竞争力,专业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再加上某些常规业务利润已经相当低了,难以竞争得过其它专业公司。从十五届四中全会起中央开始分离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许多大型国有企业都办有自己的医院、学校以及一些后勤服务机构。2000年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改革的开始。中央企业的主辅分离分为三批进行,紧接着是各个省属企业的分离。2002年,为了进一步规范主辅分离和安置富余人员,国家八部委制定了《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及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3年,为了解决主辅分离问题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国资委颁布了《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的通知》,通过这些法规使得国有企业中辅业人员进入社会有了规范和保障。2004年,国资委颁布了《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资产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得国有资产去留有了规范,减少了由于主辅分离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截至2005年年底,中央企业主辅分离第一批共交予社会职能机构3820个,安置人员60万余人,第二批也于此时正式启动。2010年国资委出台的《关于开展中央企业非主业宾馆酒店资产分离重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也显示了继续改革的决心。
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寡头垄断是研发成本不太高的情况下具有创造力的一种形式,在没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科技型行业部门,寡头垄断将是国有企业调整的一种主要形式,即便是在研发成本很高的行业部门垄断也是具有创造力的一种产业形式。因此,在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及研发成本过高的行业部门,垄断将是另一种主要形式。
创新是各级国资委在解决国有企业生存问题时提出最多的解决手段。大力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改革也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由于国有企业资金雄厚,有重大项目支撑,使得国有企业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推进国有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建立是当前迫切任务。1985年以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部分由国有企业获得,可见国有企业一直担负着我国技术创新的重担。管理创新是和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一种创新,也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热点。在抓好自主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是国有企业未来发展和调整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虽然跨国公司能起到传递作用,但跨国公司数量毕竟十分有限,因此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任就落到了国有企业身上。积极和学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是国有企业技术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的优势资源,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有资料显示我国国有企业的行业分布面还很广,在国民经济的95大行业中中央三级以上企业占86个,而且中小型占到国有企业总数的82.2%,在608个工业小行业里国有企业达604个。这说明国有企业还比较分散,产业集中度还很低,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结果将使得优势企业不断规模化集中化和劣势企业不断淘汰的规律,以及从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来看,国有企业群体的发展尚不成熟,国有企业总数量仍有进一步收缩的空间。1990年代起我国就不断对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国有企业进行区域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且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的产业积聚效应实现区域性资源更加优化配置。1995年国家就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发展目标,国有企业起到了引领作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铁路干线等工程就是这方面范例。我国国有企业地区间、企业间、集团间发展还十分不均衡,集团成员只是简单的分类。集团内部和外部核心业务重组,优势向重点企业集中、加强将是一个重要任务,这将有利于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2005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旨在为国有企业战略调整明确方向,确定在2008年完成关闭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的目标以及在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为80~100家的目标。2006年,国资委制订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决定将中央企业由159家减少为156家。另外,国资委还编制了“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规划以进一步加强重要产业国有企业集中的步伐。2008年以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二的合并、专业公司的划分及核心业务的确定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为了规范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2003年国务院还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以及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另外,2008年、2009年税务总局、财政部分别作出了《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企业兼并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以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兼并重组。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的重组调整进入一个新高潮。许多地方的工作计划中都有培育重点大型产业集团和企业的目标,如上海就提出了培育4~5家销售额在1000亿元以上的特大企业,北京提出培育5~10家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重庆也提出培育3家销售额超过100亿的企业,可见在地方加大有竞争力的集团的培养和重点项目建设是国有企业战略调整的重点。
借鉴和综合各国在治理国有企业的经验,加强对国有产权的监督管理,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也是近年来调整的重点。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及2005年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中央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规则》、《中央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规则》等与监管相关的规范文件,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制定了《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财务预算报告管理办法》,2009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2011制定了《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等规章和文件,可见这么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仍在不断地探索完善监管制度和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建设,通过将监督权同管理权分离、提高决策和权利运行过程的透明度和发挥民主作用、将权利和义务明确、细化监督步骤和方法等一系列思想和手段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具体监督的机构有党的监督机构、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监督机构、上级机构、职代会、股东代表大会等,其中监事会特别是外派监事会是最有力的一种方式,纠正了不少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在众多监管中又以财务监管为重点。加强内部控制,强化总会计师的职责,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开展重大事项报告备案制度,以及外部审计、外派监事会等是常常采用的具体手段。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履行企业管理能力是另一个重点。
国有企业的人才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好的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核心,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2001年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掀起了对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断创新国有企业人才制度和引进先进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改革国有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机制,逐渐摆脱旧的思想观念是调整的一个方面。有资料显示,中央企业已经有30%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选取而来,逐渐通过中层人员竞聘、员工双向选择、绩效工资等人事管理办法,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国有企业效率得以提高。2009年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使企业经营业绩与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金考核挂钩。探索经济增加值考核,规范企业领导人中长期激励,进一步激励高管的主动性是近年来调整的主要方面。2006年国资委分别出台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就是这方面例证。向国外人力资源工作借鉴,不断强化个人技能、培养企业员工之间的协调与互动、发挥个人潜能也是调整方向。从最近国资委的人才工作上来看,为了使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还要进一步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这两年有不少重要职位都是面向海外招考的。但是,大量资料显示知识型员工是国有企业流失最严重的人才,而且呈上升态势,这就对我国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提出新要求。改善福利薪酬,加强员工学习能力,改善培训制度,尊重知识,创建创新型企业文化氛围是比较急迫的任务,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新时代立足的大事,也是未来调整的重点。
当今资源与发展的矛盾相当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十分紧迫,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国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少消耗6.3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的目标,但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增强国有企业在发展和改革中的带头作用,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和体制,做好改善环境质量工作以及节省能耗、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推进节能技术的进步等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成为“十二五”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课题。“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将企业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员工能力提高以及制度创新上来。
[1]原力.大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J].企业文明,2010,(6).
[2]戚聿东,张航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演变[J].当代财经,2009,(2).
[3]王忠明.改革开放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4]祝岩松,张晓文.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进展、趋势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
[5]李荣融.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9,(2).
[6]高颖鹃,郭纲.新加坡淡马锡经验及对我国发展国有经济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10).
[7]刘子愈.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8]李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与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6,(11).
[9]张维达.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当代经济研究,2002,(11).
[10]潘童华.试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
[11]孙志明.三十年国企改革的阶段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9,(3).
Analysis of Reform and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Zhang Wei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a top-down process with gradual and dynamic adjustment. The reform moves forwardduring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ve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which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Reform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Their total annual revenue reached 30.32537 trillion yuan,increasing 31.1%over the same period of the previous year.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the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Committee formulated new reform plan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core.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important aspects regarding the reform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recent years.
state-owned enterprise;reform;strategic adjustment
F276.1
A
1673-8616(2011)05-0059-04
2011-05-01
张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4)。
[责任编辑:陈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