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满英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江苏 南通 226007)
Vb.net应用程序设计教学研究*
邓满英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江苏 南通 226007)
主要从学习VB.NET课程的重要性及VB.NET课程特征、VB.NET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培养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出发来讨论和研究VB.NET教学.
VB.NET;教学思想;任务游戏案例教学;网络学习主动性
现在的高职教育面临着为社会培养出什么样的适应人才的问题.我校的宗旨就是立足地方,为社会培养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能力,才算真正掌握了计算机语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求索者和提高动手实践等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忙于改进计算机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毕业后的适应能力.笔者从vb.net课程自身特征与重要性、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来谈谈自己的vb.net教学研究.
Visual Studio.NET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用于生成ASP.NET Web应用程序、XML Web services、桌面应用程序和移动应用程序等.Visual Basic.NET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套件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NET自从发布以来受到了业界的瞩目,许多软件公司早已把.NET技术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开发软件.而.NET版本的VB.NET是VB6.0后续版本,增加了更多特性和稳定性,是完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已成为开发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因为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可以使那些大规模的系统程序更容易读懂、纠错,升级也更快.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会并掌握vb.net开发软件技术非常重要.
VB.NET课程中的内容抽象,涉及的概念繁多,如类、对象、属性、方法、接口、封装、继承、多态等[1];vb.net中还有许多如Timer、Dalagrid、TreeView、ListView等比较难操纵和掌握的控件,需要不断地阅读程序并加以练习才能分清和掌握.传统的编程方式面向过程,按程序事先设计的流程运行.而vb.net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在图形用户界面的对象应用程序中,采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由用户的动作(事件)决定程序运行方向,每个事件都能驱动一段程序运行,每段又是结构化的程序模块设计[2],而且有很多与用户使用鼠标和键盘相关,如 Mousedown、MouseMove、Click、Keydow 和Keyup等事件运行有一定的引发顺序,所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存有一定的难度.
“教”和“学”是师生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的过程,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主体的“学”,甚至不去调查和研究学生怎么学,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是否学懂等,教学就成了“一言堂”、“满堂灌”,大部分学生只在被动地学.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并不适合教学要求.尤其在计算机编程语言高速更新变化的信息时代,纯粹靠在学校里学到的、还不一定学好了的那些编程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编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好的应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编程能力等,才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喜欢学”的教育模式,最好采用任务驱动、游戏案例式教学法,让整个教学过程有一根主线,将VB.NET中那些庞大复杂、难懂而又枯燥的内容分割成一个个有趣味性的游戏任务,来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地去学并学好.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更要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这需要在参与教育实践的任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离开实践任务活动,学习效果及能力很难提高.而且完全面向对象的VB.NET内容较抽象难懂,它只考虑“做什么”,重点是灵活组织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对象.“任务驱动、游戏案例式”教学,是以完成一个个具体游戏任务为线索,把控件事件等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游戏任务中,在老师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学会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何组织所需要的控件与事件对象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游戏案例式”教学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游戏问题简化成人们易于理解的模型,并把这些模型建立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编程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也让学生逐渐养成分析问题、描述算法、写流程图和注释等良好习惯,对进一步学习新语言编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采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喜欢学”的游戏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该课程教学非常重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的设计,任务是课程单元的核心,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质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出简单、中等、较难等不同难易程度又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案例任务,分上课和综合实训用.
4.3.1 上课用的案例任务
上课用的案例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教师要合理地做到因材施教,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打破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将新知识点融合在任务当中,并且“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和喜欢听的,还能强烈吸引学生产生动手尝试的欲望.学生喜欢玩游戏,所以常采用游戏案例教学,尽量采用图像、声音等多种多媒体信息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3],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有趣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讲timer控件前,先给学生演示猜数字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不仅认真听课而且很快也掌握了这个游戏案例中的新timer控件、所涉及的函数以及事件驱动程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等.而控件的灵活使用、事件和方法以及事件驱动程序的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和精华.
只“看”和“听”而不“练”肯定不行,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勤动手,多实践.所以当大部分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个猜数字游戏后,再布置一些相关的游戏题,如∶“蝴蝶飞来飞去”、“闹钟响就打老鼠”等几个游戏供学生自己选择,最好启发学生做自己想出来的小游戏.下次上课,根据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演示、交流、讨论、分析和教师点评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通过这种较全面的积极交流,容易发现并改正学生的缺陷和不足,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和创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编程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掌握程序编写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在实践中得到编程的经验和编程的一些良好习惯.
4.3.2 综合实训案例任务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所以在教学中期,就要积极组织学生综合实训,要注重开发培养学生综合的系统开发能力.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能力和水平差别也较大,综合实训案例任务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学生很可能就没有兴趣坚持完成.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质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一些难易搭配又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游戏案例任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必须要共同探讨、亲身实践(上机操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在动手设计综合实验题时,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高效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互相沟通和动手编程实践等能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他们今后开发高效的软件奠定基础.综合实训是培养工学结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VB.NET程序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
“温故而知新”,常把大量的上课案例、学生自己的好作品和教学课件等放在校园教学网上,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进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下载并存于自己QQ或email提供的移动硬盘空间,有选择有目的地随时随地学习,可以节省很多学习时间和精力.这有利于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语言的方法和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自学能力,真正具备编程的综合能力.这是计算机技能教学的重点和根本所在.
“基于大学生网络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导.资源共享是网络主要功能之一,网络中有大量的信息,学生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在教学的实施上,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一个主题,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留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采用自己喜欢的习惯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加以处理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促进思维的发散,同时也给学习者提供了创新机会,而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时,学习者多角度、多方式地去思索,有利于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会了怎样研究问题.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环境不仅为教材学习服务,还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深化.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环境的支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交流,不必拘泥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
在编程中一定会遇到不懂或不会的问题,而VB.NET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帮助文档且在网络中提供了强大的资料共享.在平时教学中,将帮助文档或internet检索与阅读过程的示范贯穿于案例分析,并将阅读帮助文档或internet提供的帮助内容与引导性练习相结合.还可以利用专业BBS等获得大量的在线帮助,通常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学生平时遇到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碰到没学过的知识点,就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来得到相关的解答,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我思考与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无论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从事科学研究,或是从事应用知识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的独立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VB.NET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vb.net控件的灵活使用以及事件驱动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路.笔者认为该课程的理论考试应该为辅,只占30%,主要是看每个同学完成综合任务的情况.为了保证教师评价客观公正,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分两步进行,先分组考核,再个别考核.首先由学生分组展示课程设计报告和程序,评出优秀的课程设计报告和程序,然后有针对性地给每个小组设计相应的问题,对同一组的学生进行个别考查[3],根据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和在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分别评定.
采用“以学为中心”的任务游戏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让他们可以主动地接受知识,明确目的,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学习VB.NET程序设计时不仅学会了理论知识,也训练了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学会软件项目开发的方法和技巧,具备初步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也锻炼并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邹军华.如何提高VB.Net实验教学的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17 -18.
[2]肖金秀,韩贵来.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玉萍,黄于欣.任务驱动法在vb.net教学中的实践与初步探索[J].科技信息,2008,(7):53,117.
(责任编校:晴川)
TP311.11
A
1008-4681(2011)05-0124-03
2010-12-03
邓满英(1977-),女,湖南衡阳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