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公正性消费
——关于“特供菜”和“地果主义”的思考

2011-08-15 00:49:04李龙强
关键词:消费主义公正主义

李龙强

消费主义与公正性消费
——关于“特供菜”和“地果主义”的思考

李龙强

“特供菜”是在资源环境发生危机的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它与消费主义思想观念相通,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容。“地果主义”是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对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起积极作用。应当制定公平正义的消费政策,通过建立公正的制度来消解消费关系中的不和谐。

消费主义;公正性消费;“特供菜”;“地果主义”;消费政策

一、消费主义与“特供菜”

(一)何谓“特供菜”

近日,有关于“特供菜”的新闻在网民中间被炒得纷纷扬扬,我们不妨来看看“特供菜”究竟是何物。“特供菜”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个“特”字。“特供菜”一般要选择自然环境较好、污染较少的地方作为产地。蔬菜要原生态、无污染、不施化肥农药的,所用肥料要天然的,以保证“特供菜”的质量过关。“特供菜”的消费群体之“特”,或许是广大网民对“特供菜”反应如此敏感的关键因素。消费“特供菜”的一般是高档酒店或某些机关部门,属于特需特供。既然是特需特供,便带有专属性特征,与老百姓无缘。因此,这些绿色有机的“特供菜”就具有了“特权菜”、“渎职菜”的嫌疑。

(二)消费主义

消费的原初意义是为了满足人自身对某种使用价值的需求,但由于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商品除了其正常的使用价值外,逐渐成为消费者展现自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个人品味的手段,成为向公众传递自我信息的窗口。消费者选择一种商品,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一个社会阶层。当消费者选择名牌商品的时候,就表示他已经从以前较低的阶层中走出来,进入到一个和这种商品相匹配的地位较高的团体中去了。这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象征性,它把人生目的和意义过多地转嫁到了商品上面,使商品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消费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具有象征性和一定程度的表演性,但这种异化消费的生命力似乎异常强大,它不仅是一些成功人士或上流社会的标志,也成为许多年轻人所追求的理想图景,把它作为人生价值与生活目的之所在,这已经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了。

“特供菜”向人们生动地展示出消费主义中商品的符号化特征。“特供菜”具有“普供菜”难以匹敌的使用价值,但除此之外,它更是一种符号化商品。这种符号化的“特供菜”使得菜品本身的外观美感和象征性价值倍增,与社会上存在的过度包装与大打广告的现象如出一辙。消费主义中商品的符号化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使消费走向边缘化。人们对环境的过度消耗,不能为人类未来的环境带来益处,包括“特供菜”在内,人们更多的是从自然界中获取,而不是对自然界休养生息或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虽然我们消耗了未来的资源和环境,但我们并没有给未来带来更加美好的环境,反而在过度生产和消费中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给自然带来了永久性伤害。在消费主义语境中,消费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方面的功用退居其次,而其外延化的功用占据了首要位置。也就是说,消费品的符号价值已经超出了它的天然使用价值。人们在虚荣心和虚假需求的诱导下,开始盲目追求“高档”消费品,以至于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被盲目性消费活动所取代,比如广告宣传对人们消费的操纵。广告操纵了消费,其实就是操纵了人本身,人们在广告的引导下去选择消费品,而不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经济能力去选择。许多人宁可入不敷出,也要满足这种被扭曲的消费,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淡化了人们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也动摇着传统美德的根基。

二、公正性消费与“地果主义”

(一)何谓“地果主义”

“地果主义”是新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一般是指在蔬菜和粮食种植过程中,所用的肥料必须是有机的,杜绝使用农药,即便是使用也是生物农药。采摘蔬菜或收获粮食必须是在安全期,不属于安全期的蔬菜和粮食,即便是烂在地里也不能采摘。在我们周围,那些被冠以“特供”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实际上就是绿色无污染食品。在台湾,人们把这种普及绿色食品的行为称为“地果主义”,现在台湾已经普遍了“地果主义”食品。但在隔海相望的大陆却不容乐观,一些地区为了增加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虽然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来保证人民消费的安全,但在很多情况下连最初级的食品安全我们都难以落实。“特供菜”是专属性物品,而“地果主义”则是具有普遍性意义,普通劳动大众都能够享受。如果与“地果主义”相和,我们不妨为这种普属性起一个“普属主义”的名词。

(二)公正性消费

公正性消费是指每个人都享有自由消费的正当权利,并且在消费过程中,个体消费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正当消费权益为前提。传统消费中也包含有公正内容,其公正性的立足点是主体的机会平等,每个主体都可以进行消费。这种消费权利的平等是表面的、直接的,很难触及表象背后的复杂关系,忽视了由于环境或其它因素的介入而形成的各种利益格局。从理论上分析,由于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供应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的有限,人们的消费关系往往呈现出零和博弈之相,也就是任何人消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他人的利益。因此,从本质上看,传统消费行为附带了自私自利的东西在里面。个人自身条件是不等同的,由此决定的个人地位、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得收入的差异,这些因素都决定着不平等的消费机会与消费层次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把考察范围扩展到国家层面,则不难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巨大,这是事实上的消费不平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4,却占有着80%的世界商业能源消耗量;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的3/4,却只占有20%的商业能源消耗量。一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夕阳产业”,实施生态殖民策略,给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把考察的范围从当代人扩展到后代人,我们发现,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必须以不损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为基本前提。美国资源研究专家杜宁认为:“我们消费者有约束我们消费的道德义务,因为我们的消费危害了未来后代的机会”。我们在前代人创造的生产力水平上前进,后代人也会在我们留给他们的生态条件和资源存量上起步。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求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把可能造成的后果置之脑后,就容易造成资源的锐减和环境污染的恶化,不但降低了当代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也破坏了后代人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吃子孙饭,绝子孙路。因此,无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分析,公正性消费都是必须维护的,它给予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和使用资源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正确对待消费主义和公正性消费现象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力量之源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特供菜”现象与和谐社会建设格格不入,伤害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虽然“地果主义”这个名词还没有被普通百姓所熟知,但是它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具有广阔前景。那么,如何从“特供菜”走向“地果主义”?

(一)以制度公正消解消费关系中的不和谐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生产领域,一个是分配领域。能够实现分配上的正义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体现。分配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公正合理的分配是公正性消费产生的必然前提。公正合理的分配不是要求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差别的分配原则,以适应特定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实现经济效率的最优化的同时,避免消费上的两极分化局面。

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特点,这些不足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现象的大量产生,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物化。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造成阶级分裂和对抗的是资本主义及其附属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些才是真正的极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根源。罗尔斯认为制度公正在社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制度公正是一种最实质的公正,它有利于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理想形态,它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实行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历史已经证明市场经济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公平正义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及其规则极易造成贫富分化,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推进,都离不开公正的制度,包括公正性的消费制度。要在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利用制度来规范各种非公平正义的行为,以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社会的公正,补偿社会弱势群体,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构建。

(二)制定公平正义的消费政策

公正的消费政策是人类公平理念在消费问题上的具体反映。消费公平可以表征为消费方面的权利、机会平等、分配的公平及其人道主义方面的公正等。在涉及消费的人类生存发展方面,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在人对环境资源的需要和使用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分配环境资源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实行照顾弱者的人道主义政策,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消费公平是传统公平观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消费不公平现象的直接反映,是人类追求改变消费不公平,实现消费公平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我们要加强公正性消费政策的制定,公正性消费政策凸显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刻内涵,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要通过民主程序来实施,体现程序的公正。

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公平正义的消费政策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处理类似于“公有地悲剧”那样的情况。由于机动车辆不受限制的排放,致使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超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老人和肺气肿患者。纳税人有义务为空气质量的改善负责。作为公用消费品的空气,由公众负担其治理的费用似乎是公平合理的。但是,大部分成员从这个政策中并不能得到相同的收益,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汽车,也并不是每一辆汽车的排放都一样。每个方案的制定要有利于不同的人群或者不同的群体。尽管这些利益和负担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政府有必要使人们相信,他们获得了他们的公正份额,并且没有被不公正地要求承担过多的责任。假如人们感受到这些政策有利于一部分人而不利于其他人的话,人们往往会拒绝为维护社会秩序而进行自愿合作。很明显,“特供菜”让人们感觉到的正是这种不公正的份额及其责任,而“地果主义”则恰恰相反。要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中维持社会秩序,民众的自愿合作显得格外重要。社会中的独裁或暴力手段不应该是准则而应该是例外。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中,应该让人们认识到,为了社会团结和秩序而做出牺牲是正当合理的。所以,消费公正政策必须蕴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合情合理的正义原理。

[1]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和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01.

[2]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3]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姚新中,译.华夏出版社,1988.

[4]孙敬水.生态农业: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J].农业经济,2002(10).

F126.1

A

1673-1999(2011)23-0090-03

李龙强(1972-),男,山东莱芜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生态文明。

2011-10-01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公正主义
Film review:WALL·E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迟到的公正
公民与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10
近光灯主义
公正赔偿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