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影响

2011-08-15 00:49:04王玮
关键词:哲学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化

王玮

邓小平哲学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影响

王玮

阐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和“生产力标准”论的哲学内涵。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理论形态,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首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用实践的观点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理论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的哲学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讲得最多的哲学理念之一。在《邓小平文选》里,共有13篇文章提及。其中,详细论述该理念的文章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等。严格来讲,“实事求是”哲学理念是毛泽东创立的,而邓小平在新时期里将其发扬光大。属于邓小平首创的哲学理念是“解放思想”。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该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实践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对“实事”的界定,承认了物质第一性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是”的界定,反映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对“求”的定义,不仅指明了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也指明了唯物论、认识论、实践论与辩证法能够联结、统一的基础正是社会实践。

1980年,邓小平通过《坚持党的路线,改革工作方法》和《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两文,阐明了“解放思想”的内涵:“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279-364。该论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内在机制中的作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融入多种因素、具有复杂机制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些因素可分为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指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从狭义上看,是主体的情感与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仰、习惯、本能等;如进一步扩展,“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3]270。过去常见的用市场和计划来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观念、坚持“两个凡是”的习惯势力等,正是狭义上的非理性因素。这些因素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可以推动、激发人们的理智和智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抑制、扼杀人们的理智和智能,阻碍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论述,包含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破”指的是打破思想禁锢,冲破认识禁区,转变思想观念;“立”指的是遵循实践规律,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开拓创新。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与批判性。“实事求是”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解放思想”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邓小平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意味着在中国语境下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

二、“生产力标准”论的哲学内涵

“生产力标准”也是邓小平讲得较多的一个概念,在《邓小平文选》里共有14篇文章提及。其中,详细阐述该理念的文章有《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含着双重关系: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力以及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实质,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适合或不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3]200历史证明,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坚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对比,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因经济崩溃而发生剧变的深刻教训出发,把“生产力标准”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同时,他概括出了衡量改革开放和其他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首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没有明确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从理论上讲清、讲透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与发展;而“三个有利于”标准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解放思想”理念做了最好的注释。

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邓小平批判继承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观。他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2]182,并高度肯定了改革在“历史规律实现途径”中的重要作用,破除了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对“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观念的迷恋。“除表现为阶级斗争的社会革命外,改革也是实现历史规律的途径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必须通过革命来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使生产关系实现质的变化,进而促成生产力在新社会形态中的质的飞跃;改革则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未激化到引起革命的程度时,就得通过改革的途径,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成生产力在原社会形态中的量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革论的提出,创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的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和动力的学说提升到一个新阶段,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大贡献。

三、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影响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两大内容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的纽带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中把握世界、改造世界,最终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践与认识(真理)的统一。因此,它为“生产力标准”论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上的支持。“生产力标准”论承认历史规律实际上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而人的实践活动规律又主要表现为物质运动规律,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规律,也就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因此,它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提供了物质上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本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不断选择、阐释及运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深度有机的结合。它旨在从内容和形式上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新形态,用以长期有效地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邓小平哲学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理论形态。在内容上,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完善,“生产力标准”论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在表现形式上,邓小平哲学思想 “不是以纯哲学形式出现的理论哲学,而是以方法论为特征的应用哲学,不是以系统的概念、范畴、原理构造理论体系的哲学,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实践智慧’、‘哲学智慧’”[5]。“它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如 《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所带有的‘实践智慧’的独特风格;又体现了当代哲学不仅注重哲学体系的建构,更注重实践智慧的活的灵魂的发展趋势”[6]。因此,邓小平哲学思想由表及里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再创新。

第二,邓小平哲学思想重新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既是科学研究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方法,也是保证思维一般上升到思维具体的科学方法,还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即立足具体的时间、条件和历史过程研究问题,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的方法)”[7]。建国后,前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所以走过弯路、出现失误,主要在于抛弃了毛泽东所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导致个人崇拜盛行,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獗。邓小平通过不遗余力地拨乱反正和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最终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可以说,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三大路径——文本解读法、哲学对话法、问题反思法——的形成,无一不是得益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先导作用。

第三,邓小平哲学思想首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用实践的观点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建国前,基于文化启蒙、救亡图存及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需要,中共着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中国化,特别强调矛盾运动规律和实践—认识互动规律,而忽视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与中国化工作。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建国后,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陷入近三十年的主体论“一枝独秀”的尴尬局面,而彰显人性的、充满价值论色彩的历史唯物主义则逐渐被历史唯心主义所取代。正是有感于人与社会长期被压抑、被扭曲的不正常状态,邓小平通过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首次在国内将发展问题、人的生活幸福问题提到哲学高度来阐述,继而建立起“生产力标准”论,使历史唯物主义获得了实质的、深刻的中国化,并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核心的、贯穿于“生产力标准”论始终的实践观点作为纽带,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功结合起来,使国人认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

四、结语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然后将个人实践经验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理论形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局面,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在哲学层面上的直接源泉。因此,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邓小平哲学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必须认真学习和充分运用的哲学财富。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梁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探索:“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汉论坛,2005(3).

[6]雍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6).

[7]孙伟平,张羽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与进路[J].哲学研究,2006(6).

A849.1

A

1673-1999(2011)23-0005-03

王玮(1984-),男,广东茂名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10-02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定乾坤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2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