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舆论监督策应能力研究

2011-08-15 00:49:04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民公众

李 肖

政府网络舆论监督策应能力研究

李 肖

互联网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监督途径,同时也给政府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的影响,阐述了提升政府策应网络舆论监督能力的意义,提出了提升政府网络舆论监督策应能力的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舆论监督策应能力;舆情收集;舆情引导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这表明网络舆论监督在我国是被鼓励支持的,是受到决策层重视肯定的。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中国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推动民主的新的重要渠道。政府有效策应网络舆论监督,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公众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中的平台作用,对于不断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监督范围广,促使政府行为更周密

以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体的舆论监督,由于版面、时段和人力、财力、工作纪律和传播地域等诸多限制,监督范围有很大的局限。网络媒体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公众可以随时关注与评论社会热门事件,其监督范围较传统的舆论监督更加广泛。

网民通过网络针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表达意见,政府要消除他们的疑惑,为他们解决难题,政府行为就必须更加周密。政府需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留意每一个社会细节,认真地针对所遇到的状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同时谨慎地开展执政工作。只有政府行为周密起来,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实现政府职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否则就可能对社会现状产生错误的判断,遗漏许多迫切需要被关注的人或事,社会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隐患,导致公共危机。

(二)网络舆论监督快捷,促使政府行为更高效

网络媒体的畅通无阻,使得广大公众都可以在网上方便获取与传播信息,因而网络舆论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迅速是网络舆论监督快捷的根本原因。

公众对政府行为或社会事件产生疑问时有权质询政府,政府则有针对民众的质询作出回应的责任。网络舆论监督的快捷性,使得网民质询和揭露的内容也相当具有时效性,这就促使政府必须要有更快捷的反应能力和更高效的行政效率,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地发布信息,消除公众的疑惑,并快速地采取有效措施与行动处理社会事件,维护人民利益。

(三)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大,促使政府行为更公正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网络舆论监督无时无刻不在监督着政府及其官员,不公正的政府行为会在网络舆论监督的大网下无所遁形,这便促使政府行政必须更加公正。政府不滥用权力,行为公正,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才能被人民所信任,才能受到人民爱戴。

(四)网络舆论监督可互动,促使政府行为更透明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最终会产生一个结果,就是激发公众的求知欲。对于形形色色的各类消息,有的人是一知半解,则会好奇想知道事情的真正内情;有的人知晓内情,则会向政府讨个说法,想知道事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无论怎样,这都会促使政府行为更加透明。只有最大程度地公开政务,只有及时地公布信息,定时公示政府情况,才能满足公众对于政府行为和社会事件的求知欲。政府行为更透明,才能消除公众的疑惑,取信于民。

二、提升政府网络舆论监督策应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

网络舆论监督给政府有效地开展工作带来了机遇。近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公众积极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建议。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涉及范围之广、时效性之高、成本之低、内容之海量都让我们刮目相看。因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以上特点,政府提升网络舆论监督的策应能力,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到真实的民意,以最快的速度知道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用最少的成本办最多的事情;就可以通过科学分析由网络所得的海量信息,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依据,最终促进政府职能的实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二)有利于塑造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督方式,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政府通过提升网络舆论监督策应能力,可以与公众充分地沟通与交流,及时公布信息,稳定民心;可以迅速地分析民情民意,公正地去处理社会事件;可以积极回应网民提出的各种建议,与公众达成共识,施行各种政策,为人民谋福利。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塑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了公信力,为人民信任与爱戴。

(三)有利于简化行政机制,节约行政成本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娱乐各方面的内容,并且更新速度相当快。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新闻事件的完整信息,受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甚至真相,并在网络媒体上留下自己的意见或评价,反应出社会各阶层的心声。政府提升网络舆论监督策应能力,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媒体包罗万象的信息系统,方便、快捷地了解公众的心声。通过提升网络舆论监督的策应能力,利用好网络媒体的资源,政府就可以相对简化一些行政过程,节约行政成本,集中力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有利于政府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监督方式。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论坛发贴、微博发文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新闻事件、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中去,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迅速形成舆论合力,从而实现监督的目的。政府只有不断提升策应网络监督的能力,才能真正为网民实现参与权与监督权提供条件,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政府只有不断提升策应网络监督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今的社会环境,自觉接受与适应公众的监督。

三、提升政府策应网络舆论监督能力的路径

(一)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网民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行使自己正当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华南虎事件、宝马撞人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日记局长事件等,都彰显着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络监督,这些违法的、不合理的事情遭到网民的曝光与高度关注,最终受到了应得的制裁。因此,政府首先要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建设一个群众满意的、负责的政府,领导干部就要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鼓励社会公众建言献策,善于倾听网民的心声,了解和把握真实的民情,并充分利用民智,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行政的高效率。

(二)不断提高政府官员素质

近年来,网络舆论热点层出不穷,其中以政府官员为主角的网络舆论事件此伏彼起,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官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提升政府策应网络舆论监督的能力,就必须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要定期开展舆情培训,提高政府官员策应网络舆论监督的敏锐性,使其树立正确策应网络舆论监督的观念。要提高政府官员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使其善于利用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要引导政府官员积极地面对网络舆论监督,使他们善于倾听网民的心声,正确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自觉接受网络舆论监督。

(三)构建正规的信息交流平台

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巨大,根本原因在于网民基数庞大,信息传播快捷。无处不在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传播信息,揭露社会弊病,维护社会安定。现今的民意表达渠道虽多,可是有效的却不多。因此,政府要提升策应网络舆论监督的能力,就必须构建正规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构建起正规的信息交流平台,网民就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公平、违法的事件就能及时向政府反映,使政府能更快速地解除公共危机。构建起正规的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就可以安全地公开政务信息,有效地接受公众的监督。构建起正规的信息交流网站与平台,有利于政府和网民之间更好地互动,从而使政府更好地理解民意,公众也能够更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四)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策应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策应机制,科学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处理网络舆论事件,是政府提升策应网络舆论监督能力的关键。第一,建立网络舆情收集与研判机制。针对网络舆论事件,政府要快速全面地收集相关的信息,调查其内容是否真实以及情节的严重程度,做好相应的评估和预测。第二,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针对已经发生的网络舆论事件,政府要控制舆情的发展态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及时公布相应的信息。同时,要建立网络舆论事件快速反应机构,并通过专门培训提高机构人员素质,提高处理网络舆论事件的效率和质量,以最快速度解除危机,把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语

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履行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监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实时快速、范围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可承载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可以非常详细生动,不受篇幅、地域、时间的限制。加上网络言论平台的公共性和自由性,在网上可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网民素质的提高,网络舆论监督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政府要不断提高策应网络舆论监督的能力,这是政府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政府有效地策应网络舆论监督,对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公众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智中的平台作用,进而不断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刘晔.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环境[J].河南科技,2010(10).

[2]缪爱社.略论舆论监督[J].地方政府管理,1997(10).

[3]吴鳌陀.加强舆论监督的思考[J].党政论坛,2000(4).

[4]王恒明,陈朝霞.用舆论监督推进政治文明建设[J].声屏世界,2004(3).

[5]谢金林.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理念、策略与行动[J].理论探讨,2010(2).

[6]马静,胡凯.网络媒体监督:信息时代的双刃剑[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6).

[7]胡文婷.试论我国网络舆论管理及其改进[D].燕山大学,2010.

[8]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

[9]周丽明.网络舆论的演变及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10.

[10]郭玲.网络社会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0.

[11]赵胜根.网络的民主功能及其制度建构[D].吉林大学,2010.

D922.114

A

1673-1999(2011)23-0050-03

李肖(1987-),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文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09-27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网民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传媒评论(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6:00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