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朗读与歌唱

2011-08-15 00:49王东成
关键词:音高面罩声带

王东成

讲话、朗读与歌唱

王东成

良好的歌唱发声是建立在良好的讲话状态的基础上。“怎样说就怎样唱”中的“说”是一种良好的、科学的朗读状态,而不是随意的、自我的、拉家常式的讲话状态,平常的说和“说”是有距离的,需要改善和调整。认清讲话与朗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知到讲话状态、朗读状态、歌唱状态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对帮助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学习好歌唱具有一定帮助。

语言;面罩共鸣;讲话状态;朗读状态;歌唱状态

歌唱学习者的语言发言很少专门训练,因而有些人有漂亮的声音但却唱不好歌。我们平日的自然说话状态与艺术化的朗读状态是有所不同的,很多人把自然的说话状态和科学化、艺术化的朗读状态混为一谈,这是不可取的,也是错误的。在平时,由于社会人文因素和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有好音色的人讲话状态由于缺少训练,唱起歌来,语言、声音的线条表现得十分别扭。为什么要摒弃自然说话状态中的不良因素而去调整科学、艺术化的朗读状态呢?因为不良的语言发声习惯可能消极地影响、伤害或摧毁歌唱的发声。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不良的语言发音,但很少有人去重视,大多数歌者只注意歌唱时发声的音质,歌唱的美学及听觉的效应。他们努力让声音干净、明亮,舒适自如和有持久性,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语言习惯与歌唱声音的干净、明亮是有诸多关联的。良好的歌唱发声是建立在良好的讲话状态的基础上的,声乐界常讲的一句话“怎样说就怎样唱”中的“说”,笔者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科学的朗读状态,只有具有这种状态才能有唱好歌的可能性。

一、良好朗读状态的三要素

每个人讲话的状态应该有一个最佳位置,最佳音高和最佳音色,在这个状态中讲话是最省力而其音量音响效果也是最好的。但每个人也有一个习惯使用的位置,音高和音色若与最佳的状态和习惯使用的状态相符合,说明这个人的说话状态符合朗读的状态;若二者不符合,说明这个人的说话习惯中有不科学的、不符合生理规律的因素存在。

首先是讲话的位置。说话嗓音的声音焦点包括喉咙部位的三个主要共鸣区域:鼻咽、口咽、喉咽。说话正确的声音焦点应包括相互平衡的口腔——以鼻腔共鸣为主,口咽、喉咽共鸣为辅,说话状态以面罩共鸣为主。如果说话时有正确的声音焦点及采用正确的音域,在“面罩”区域内自然会出现蜂鸣式“鸣响”声,包括鼻梁周围,这是最好的。如果强调声音在喉咙下部低位置的共鸣,因声带负担太重,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讲话的病态,而过分强调采用上咽部或鼻腔共鸣则会导致不合乎审美逻辑的音响,但这种状态不会导致声带的病理现象。讲话的位置除了习惯之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语言本身。不同的语言,各有其偏重的位置倾向,如意大利语多数辅音与元音组合,所发声音的位置就靠近面罩的位置,看看意大利语的原声电影就更能说明这一点,演员对白声音落点位置高,音色明亮,声音集中。而德语、日语部分发音则在喉部,发音位置如不进行调整,用本色的语言去演唱的话,则面罩少、喉音重。用法语演唱这种状况则改善很多,法语本身有一些高位置的鼻元音,所以较易获得面罩的感觉。汉语由于元音复杂得多,发音的位置有些接近面罩位置,有些在口、咽部,所以从说话状态到朗读状态也是需要调整的,因此,“怎样说就怎样唱”这句话只能适用于意大利的歌唱者。这也是声乐初学者广泛地学习和演唱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原因,因为意大利语特别适合歌唱,别的国家或语种的歌唱者就要首先从“说”字上下功夫。这个“说”字笔者理解就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朗读状态,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自我讲话状态。人们由于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大多数人的讲话状态存在种种不科学的因素:如经常大声讲话、方言的影响、不适合自己的声音模仿、感冒或疲劳的影响等。因此,我们要用汉语唱好歌,首先要从带有某些缺点与不足的讲话状态,调整到自然、科学、艺术化的朗读状态。像电视中新闻播音员的播音状态,才是我们追求的“怎样说就怎样唱的”“说”的状态。而不是随意的、自我的、拉家常式的讲话状态,所以,我的说和“说”是有距离的,需要改善和调整。

其次是最佳音高。每个人讲话的声音高中都有一个使用得当,最省力,而其音量音响效果又是最好的最佳音高。但每个人也都有一个习惯使用的习惯音高,如果这两个音高相符,这个人就没有说话音高的问题;如果他的习惯说话与最佳音高不符,就存在不良的发声状态的问题。例如有人在讲话时故意把声音提高,声音变得又尖又高,这种声音听起来不协调,很刺耳,久而久之会造成声带水肿,声带充血,声带闭合不良等生理病度,但也有人讲话故作深沉,把声音压低,时而久之的结果与把声音故意提高的结果是一样的。

再者就是最佳音色。产生最佳音色的前提就是要找到最佳音高和最佳位置,这二者相结合,在发声器官健康的常态下即可拥有漂亮的音色,好的音色可形容为明亮、干净、清晰、自然的音响。不良的音色则表现为沙哑、粗糙刺耳、撒风漏气的声音或鼻音。只有最佳位置、最佳高音、最佳音色三者相结合,才能调整出自然的、科学的、艺术的朗读状态。另外,语速的快慢也对朗读状态有影响,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朗读,中等速度为好。

二、讲话状态与朗读状态的发声机理

日常讲话状态并不等同于朗读状态,我们必须认知到二者的异同。日常讲话状态与朗读状态符合或接近为好,这为歌唱发声状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笔者的观察,我们周围的人日常说话状态与朗读状态相符合或接近的人相对比较少,从地理方位来讲,北方人好于南方人,人们的讲话状态与朗读状态或多或少地有些距离与不足。这种不足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1)冲击声带。这种人往往性情急噪,爱冲动,经常大声讲话,加上呼吸用力过猛,不知节省气息,听他讲话使人感到疲劳。(2)夹紧喉咙说话。这种人说话时呼吸浅,气息短促,带舌根音,气息不能自然流畅,人们常把这种说话习惯的人叫“大舌头”,其音响效果就是典型的声包字。(3)喉头上提或下压的讲话习惯,出现刺耳或故作沉深的音响,久而久之会损伤发声器官的健康。(4)口齿不清,含模其词。这种人说话时不太张口,不用力,口腔过于松驰导致舌头、牙齿等发声器官都不到位,讲话时含含糊糊,听不清楚。(5)装腔作势、模仿某种腔调,故意拖长尾音,故作威严,或三字一绷,节奏呆板,没有逻辑重音,缺乏声调变换。(6)方言严重。方言在日常讲话中使用未尝不可,但是上升到艺术化朗读,说必须要调整式,改掉一些不利因素,否则把这种因素延伸到歌唱状态中去,只能使歌唱显得不规范,甚至产生某种发声上的毛病,但歌唱者为了追求某种有特征的艺术效果,尤其在民族声乐演唱上,有时适当地运用一些方言,这样反而好,但这仅仅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7)语速过快或过慢。从发声机理分析,就是发声器官的运用过于积极和懒惰,这个需要调整,适度为好。

日常讲话状态并不完全等同于朗读状态,两者接近固然为好,但我们必须看到两者的区别。良好的说话声音,声带均匀振动,顺利通过喉管达到口腔,再由口腔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元音和辅音。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和生理运作要表现得很自然,心理一定要放松,只有心理放松,身体的肌肉群才能放松,没有任何人为的紧张。好的朗读声音往往表情自然,面带微笑,在面罩部位产生共鸣音响,喉部、口腔是松开的,身心放松与共鸣腔体协调运用,做到口齿清晰,字正腔圆。歌唱的声音是由说话声音提供的,科学化的朗读状态是建立科学歌唱状态的前提,这仅是一个前提,而不是朗读状态就是歌唱状态。

我们必须认清说话与朗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日常讲话的状态有以下特征:(1)气态轻松,无大的情绪变化,语调平和。(2)气吸由浅,不需要太多的深呼吸、丹前气。人在说话时,换气是趋于自由状态的,下意识的、很自然的,甚至自然到不被意识的程度,讲话时只要求说清楚字音,表达清字意,怎么自然就怎说。朗读则是说话状态的进一步放大与递进,朗读状态是为说话状态与歌唱状态之间建立的一座桥梁。朗读状态在生理机能运作上的表现要比说话状态夸张,但对于歌唱来说还不够到位,仔细辨别电台播音员的朗读和话剧演员的朗读,这种声音状态正是我们声乐学习者所追求的朗读状态,这种声音需要气沉丹田,声音获得高位置,声音集中、明亮、富有穿透气和艺术气质,因此,朗读被称为艺术的语言。纵观中外艺术的语言发展,出现了很多种形式,包括曲艺、戏曲、话剧、歌剧等。

三、朗读状态向歌唱状态的转化

弗兰克林·凯尔赛在《嗓音的训练》中指出:“象说话一样的歌唱”这种方法的逻辑推理简直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众所周知,没有什么能让持久的高声的说话更容易使喉咙撕哑。例如,你试一下在高音降b或c音的范围内自然地说话,那么事实就足以说明,在声音的较高领域用这种方法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仅喉咙马上提出抗议,而且当音高往上升时,讲话的音调就越来越刺耳。如果在说话的时候轻轻地在内部收紧上腹肌,那么说话的声音马上就会低下来,就会变得更宏亮,更富有音乐性,而说话的人能感觉到他不再从嘴里发声,而是从肺里发声。这个技巧对于公开演说者、教师、演讲者等说是最有价值的,尤其是对歌唱者来说。因此“像说话一样地歌唱”只有在日常说话的那八个音级当中才是有实用价值的。

作为声乐工作者,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研究如何把歌唱好,通过良好的朗读状态,找到离歌唱最接近的状态,使其自然过渡到歌唱状态,因此我们寻找一种规律,要尽可能地找到相似或相近的过滤方法,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运用艺术朗读法和节奏朗读法二者交替练习可以转化到歌唱状态。

艺术朗读法就是在面罩位置上寻找到声音的共鸣,并把这种声音自然地放出来,做到声音不挤也不撑,要求字正腔圆。艺术的朗读,不但能够扩大共鸣,而且又增添了语音上抑扬顿挫的效果,在声音和语势上有了高低、快慢、轻重的变化,对最终的演唱有很大的帮助。

节奏朗读法就是在艺术朗读法的基础上按照歌曲的节奏来朗读,例如我们熟悉的《在银色的月光下》这首作品用节奏朗读法为“在那|金·色 沙滩|上—,洒着|银·色的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在朗读过程中注意保持“金”、“上”、“银”、“光”等字的母音延长和节奏的准确。艺术朗读与节奏朗读多次反复结合练习,多体会声音的共鸣和歌词的韵味,对过渡到良好的、科学的歌唱状态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总之,在“自然讲话状态——科学朗读状态——科学的歌唱状态”这个链条当中,很容易把自然的讲话状态混肴为科学的朗读状态,只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怎样说就怎样唱”这句话的真谛,才能从一种误区中走出来,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为学习好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1]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黄伯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彭莉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保健[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J616.2

A

1673-1999(2011)09-0136-02

王东成(1972-),男,甘肃陇西人,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6)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

2011-03-10

猜你喜欢
音高面罩声带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理想面罩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