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苏苏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233041)
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余苏苏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2330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型,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发展经济学对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借鉴,建议通过扩大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建设生态和保护环境等途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经济学
“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于“发展”应当具有更强烈的动因、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目标。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最多,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条件最好、最有利的地方。在此背景下,发展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理论借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一直是我国理论和政策关注的重点。早在1982年,我国就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将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政策。“九五”计划建议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转型的方针。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正式提出。2010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声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1]。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提法,是理念的深层次转化,是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这说明中国已经深刻认识体会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异以及转换的必要性。同时,历时20多年,我们才从理念上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加以明确,这更间接地表明了转变的困难。
众所周知,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增长都片面关注GDP增长,但是这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的大规模投入为代价,而不是靠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由此引发的环境破坏、资源衰竭等问题日益严重,更显示出这一发展模式存在的缺陷[2]。
首先,这种依靠资源高投入的粗放式的增长,导致能源效率低,单位GDP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局面。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高污染高排放的环境问题越发严重,自然资源也日益紧张。中国在国际气候博弈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时中国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压力。把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的中长期规划意味着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
其次,人力资源的高投入也是粗放式增长模式的一大特征。我国由于有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外贸出口中占有优势,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但是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环境污染加剧,人力资源在质量上不能较好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不仅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反而经常受到国际贸易壁垒的各种打击。目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而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更为便宜的劳动力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尤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加工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出口贸易额大幅下降。加上国际发展环境的严峻形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尤为重要。
虽然在我国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但是纵观20多年的发展实践,效果不尽人意,粗放式增长的总体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甚至在某些时候还出现倒退的局面。总之,要彻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即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怎样由传统走向发达的过程和规律,是边缘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对于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
首先,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这对于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早期的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而不是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增长就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计算产出单纯量的增长,把经济成长过程中质的增加抽象化。随着实践的发展,经济学家们都渐渐地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逐渐发展的水平,单靠经济增长是不够的。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表示产出的增加,并不一定就说明经济发展,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只增长零发展的的现象。相反,经济发展是在产出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观念结构的演化。它是多层次的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升,同时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此可见,我们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在内,增长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单要考虑经济增长,还要考虑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上的变化,只有两者协调发展,经济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要借助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发展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有针对地去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和规律,创造了一些独特的理论成果,为我们解决经济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思想指导,给予新的启迪[4]。例如,“发展极”和“新经济增长点”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不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相同的速度平衡增长,相反,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增长。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实际,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身优势,使经济全面发展。“回浪效应”理论则指导我们消除对其他地区、部门和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们根据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发展经济学实用性很强,除了研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研究在不发达条件下发展经济的策略,这是其他经济学未涉及的问题,是独创性的。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策略,才能实现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经济学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许多研究成果,诸如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协调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进出口替代战略、深度发展战略、渐进式发展战略等,都可以提供借鉴和选择,指导人们从实际出发创造出新的发展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举全国之力,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第一,扩大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5]。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调整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第三,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徐佳宾.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市场形态[J].财贸经济,2007,(3).
[4]张卓元.“十一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J].宏观经济研究,2006,(1).
[5]黄建康,蒋伏心.后起国家政府作用理论的变迁及启示——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1).
F061.3
A
1008-4681(2011)04-0024-02
2011-04-07
余苏苏(1986-),女,浙江临海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经济问题。
(责任编校:谭纬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