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彬
(1.中国旅游研究院 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杭州 311231;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 311231)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各地的红色旅游市场节节升温,成为各级政府、旅游经济组织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方式,红色旅游的崛起,不仅有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也具有重大价值.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发展重点红色旅游区,使其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党中央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等多重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对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概况和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强化该项研究的若干思路.
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红色旅游在国内的实践可谓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存在,然而,有红色旅游实践并不代表就有相关的学术研究,事实上,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对这方面的讨论一直较少.但自2001年《经济问题》发表《挖潜老区优势,发展红色旅游》一文起,有关"红色旅游"的学术论文逐年见多.尤其自2004年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截至目前,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中这方面的文章就已达1067篇,公开出版的著作有徐仁立的《中国红色旅游研究》,周振国、高海生的《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等,此外,理论界还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可以说,这些成果都是学界对中央精神作出的积极反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按照中央相关政策的演进,大致可以把2004年视为一个分水岭,把国内红色旅游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01-2004年).从2001年开始至2004年中央相关政策颁布为止,此为研究的第一阶段,亦可称之为研究的萌芽期,这期间主要是基于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对红色旅游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期间不少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现实价值及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探讨,进而对红色旅游的类型、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相继出现了一些从各地发展实际出发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的实证研究.此时,关于红色旅游的营销研究也初露端倪.但从总体上说,这一阶段我国学者主要还是立足一些现实经验问题,关注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些对策性研究,鲜有理论构建和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以及2005年2月由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的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将红色旅游的发展提升至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并对全国范围内发展红色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为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红色旅游研究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研究的文献数量飞速增加.学界积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了该项研究朝纵深方向发展.一些学者致力于从理论层面上对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分析,甚至试图构建红色旅游基本研究范畴和理论框架.与此同时,一些学者除对此进行经济学分析外,还试图将社会学等学科纳入红色旅游的研究视野,推动了国内学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快速进展.
从相关研究成果的内容构成来看,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专题研究论文.这方面构成了研究的主体,相关成果不胜枚举,从报刊短论到长篇学术论文,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到相关专家学者对此均有阐述.(2)相关研讨会的成果.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学界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对此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譬如,董一俊的《浅议红色旅游发展的三个创新》,源自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申健健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应回避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源自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3)实践经验介绍.在中央决策的鼓励下,我国各地旅游企业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有益经验,这方面的文章散见于各类报刊的相关报道中.
1.关于红色旅游的科学内涵
概言之,目前国内学界对此的探讨可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从旅游经济的视角加以解读.其认为,红色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张群等认为,红色旅游是指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吸引物,组织旅游者对革命老区、革命遗迹进行参观游览,从而达到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是红绿色资源良性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也是推进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
第二类,从弘扬革命文化的视角加以解读.在其看来,所谓红色旅游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标志物、纪念地为载体,接待和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学习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如姚素英等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产品,是通过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激发民众爱国情怀的精神财富和重要手段.[2]
第三类,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加以解读.这一观点认为,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体验,红色旅游亦不例外.刘辛田等认为,红色旅游是通过在旅游过程中,对游客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为游客创造"重回革命年代"的难忘经历,使其体验中国革命的光辉旅程,进而引导人们为正义事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以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为目的的活动.[3]
第四类,观点相对较为综合,即其从综合性视角对红色旅游的概念作了分析.雷召海认为,红色旅游的概念具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旅游就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为根基展开的旅游活动.而狭义的红色旅游,则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战争年间形成的历史遗迹和精神瑰宝为载体进行的旅游活动,即二者在红色旅游资源的时空界定上存在一定区别.[4]
由此观之,目前学者们对何谓红色旅游还有诸多不同见解,在笔者看来,红色旅游作为与国家政治发展和经济建设均有所关联的一个概念,其内涵应是极为丰富的,且与党的革命史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密切关联.因此,要科学地界定出其内涵,就必须坚持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现实考察与历史考察相统一的原则,并站在理论构建的高度,对其地位、作用、目标等作出系统综合的解释,如此才能对其作出清晰的把握.
2.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的重大意义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可以把这些意义概括为四个方面:
其一,经济意义.这是学界在对红色旅游发展意义思考中首先给予关注的一个方面,许多学者认为,红色旅游的崛起对于推进产业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如李静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认为,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旅游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红色旅游的迅速发展对于满足旅游需求、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5]武建军则从区域经济的视野指出,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地处偏远老区,积极挖掘自身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可以让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成为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可见,红色旅游发展的经济价值不可忽视.[6]
其二,政治意义.红色旅游既然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而展开的一种旅游活动,那么其就不可能不牵扯到政治.对此,张丹等对此有过较为深刻的分析,其认为,对于执政党而言,红色旅游是传播其革命理念,展现其光辉历史,从而拓展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渠道,也是执政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发展红色旅游首先是一项长期的政治工程,其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7]
其三,教育意义.彭继红等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述:(1)红色旅游有利于对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旅游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因此,它的发展能够教育人们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2)有利于对人民群众的"三观"教育.红色旅游以其生动的实践展示,能够使人触景生情,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有利于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对革命光辉事迹的展示,可以为开展荣辱观教育提供有效渠道.可以说,红色旅游是新时期社会教育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8]
其四,文化意义.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发展对文化传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于这一点,红色旅游亦不例外.诚如张广瑞所指出的,红色旅游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工程,是引导青少年和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好办法.在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机关企业的文化建设方面,红色旅游能够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当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成为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契机,为弘扬其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提供保障,因此红色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赋有特殊使命的文化旅游.[9]
3.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如何,这是该项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学者们纷纷从各自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许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政府的推动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红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2004年8月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红色旅游"工程以来,国内的红色旅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方如井冈山、延安、南湖、西柏坡等地纷纷成为"红色之旅"的亮点,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游览和体验.据邓燕萍等统计,目前我国各地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旅游综合效益已达200亿元.红色旅游已成为一些革命老区在经济发展上的重要增长点.[10]王开忠的数据同样令人鼓舞,据其统计分析,2008年我国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43.7万,同比增长17.59%.天津、辽宁、云南等省份接待人数增长超过50%,韶山、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保持20%左右的增长,为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11]
当然,当下中国红色旅游的快速崛起并不能代表其本身就是十全十美.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实践中也暴露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旅游项目单一,市场空间有限.林茂指出,目前我国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依然以物品陈列和橱窗式展览为主,静态观光内容居多,参与性活动较少,面临吸引力不足的困境.[12]陈志永等指出,在当今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和探险旅游等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单一和缺乏新意的局面若不打破,其市场空间难免会遭到其他旅游形式的挤压.[13]
其二,科学规划不足,配套措施落后.余凤龙等指出,在国家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对红色旅游开发的区域背景缺乏足够考虑,在未做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便急于出台产业发展规划,短期内大量投入进行建设,最终导致一些地方出现重复建设的不良局面.与此同时,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相关配套措施也迟迟未跟上,尤其在一些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导致其缺乏自我更新能力,极大地制约了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14]
其三,制度建设乏弱,管理水平不高.阎友兵认为,制度建设是红色旅游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还缺乏统一和进行协调管理的有效制度规约,其发展进程中还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许多景区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的弊端,成为制约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难题,也影响了景区所在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15]
其四,宣传力度不足,部分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盛正发认为,宣传策划力度不足是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极易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缺乏集中连续宣传,导致许多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客源量受到影响.[16]崔静等则对景区内部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认为,一些讲解人员文化知识和历史常识的缺乏,以及业务水平良莠不齐,不能生动地进行历史叙述,也使其在实践中难以做到让游客真正满意,并进而影响到红色旅游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升.[17]
4.关于红色旅游科学发展的策略分析
围绕如何推进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理论界也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这些建议包括:
其一,主张做好宣传促销,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内涵.邓燕萍等认为,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把加大宣传力度和挖掘红色资源摆在突出位置上.在宣传实践中,一要积极通过广告、网络、电视等媒体途径开展多形式的对外宣传,以吸引民众目光;二要积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政府可牵头举办推介会,进行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红色资源的挖掘中,要积极提炼那些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并用现实语言和人性化的方式将其演绎出来,大力提升红色旅游发展的生机和活力.[10]
其二,主张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红色旅游产业规模的形成和质量的提升.李先维认为,发展红色旅游应完善好三方面的制度安排:(1)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应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使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避免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现象的发生.(2)完善产业发展的合作体制.应在相关制度的推动下,鼓励相邻红色旅游资源拥有地区的合作、开发和建设,防止重复开发和建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3)完善行业内部管理体制.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推进部门联合执法及社会舆论监督等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对旅游市场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及时圆满地解决游客投诉,优化住宿设施结构,从而达到红色旅游规模和质量的双赢.[18]
其三,主张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处理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胡柏翠认为,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得以存在和开发的根本前提,要促进中国红色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发展实践中,要积极做到对文物古迹的护理与修缮,严防红色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各地相关管理部门应明确对红色资源进行旅游利用的整体布局,实行红色旅游发展的区域联合,使之点线联合,进而形成网链,以达到做强热点、辐射温点、带动冷点的目的,从而为避免不当竞争和损害文化资源提供保障.[19]
其四,主张创新旅游营销方式,不断开拓红色旅游市场潜力.陆军认为,中国红色旅游要增强吸引力,必须采取一些独特性的、具有创意的旅游营销方略.一是整体联合推进方略,即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密切结合,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二是旅游直销方略,即通过加强与旅行社、旅游协会等旅游介体的合作,开拓客源市场;三是旅游产品动态营销方略,即充分利用红色旅游目的地众多可开发成为动态旅游产品的资源,设计娱乐性强、参与性多、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此外,红色旅游目的地还可以结合建党、建国等重大纪念活动及其他重要节假日,适时推出主题庆祝活动,以增强可观性.[20]
其五,主张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李静认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不断增加投入,为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水平和开发新型产品提供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财政允许的前提下,应努力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也可适当借助于民间资本参与红色旅游建设,实现红色旅游融资渠道多元化.[5]余小军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与党的革命历史直接关联的旅游模式,决定了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并制定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吸引人才参与.[21]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对红色旅游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也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为各地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智力支撑,但从根本上说,目前国内理论界有关这方面的探讨还处于起始阶段,无论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实践运行中其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其一,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有影响、有深度的力作并不多见,且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观点上重复、雷同现象较为严重,对研究成果的思考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譬如,对红色旅游的内涵阐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和争论,学界对此已有了一定的看法,但更精确的含义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厘定.其二,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强化.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大多侧重于对我国政府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分析,横向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还相对缺乏.事实上,红色旅游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一问题本身带有普遍性,其比较分析应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的.其三,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多元化.目前的研究成果大都从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现实价值出发,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探讨,从其他角度、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的还不多,如从政治学、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成果相对较少.
鉴于此,笔者以为,当前该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加强对重点问题的理论分析.其一,要继续深化对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界定.当前应结合历史与现实、内涵与外延的全方位视角对其定义作出更为科学、全面的分析.其二,要加强对当前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规律研究,不仅要从宏观视角上研究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研究各区域、各地方小范围内红色旅游发展的特殊规律.其三,要着眼于对红色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从红色旅游发展的地位、作用、内涵、指导思想、目标、步骤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理论体系,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理论自身的指引作用.(2)加强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强弱差异,以及其在具体建设实践中的不同做法,就会发现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从而找到有益经验,借鉴其中合理的做法,规避不合理因素.(3)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红色旅游崛起与旅游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关系到国家的社会政治发展,因此,研究者首先应多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应积极借鉴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思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红色旅游的发展问题.如此,这一领域的探讨必将不断走向深化.
[1]张 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6):49-51.
[2]姚素英,王富德.关于红色旅游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83-86.
[3]刘辛田,盛正发.红色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0(6):140-141.
[4]雷召海.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建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01-105.
[5]李 静.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3.
[6]武建军.发展红色旅游的双重社会价值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14.
[7]张 丹,阎友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1-53.
[8]彭继红,葛辉彰.红色旅游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58-61.
[9]张广瑞.全球视野下的红色旅游[J].旅游科学,2008(5): 1-6.
[10]邓燕萍,孙 坚.关于开发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9-81.
[11]王开忠.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调研报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7):26-27.
[12]林 茂.红色旅游热的冷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50-52.
[13]陈志永,李 育.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5(5):46-51.
[14]余凤龙,陆 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5(4):56-61.
[15]阎友兵.2009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4-88.
[16]盛正发.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1):51-53.
[17]崔 静,刘 健.河北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41-43.
[18]李先维.论中国红色旅游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J].经济论坛,2007(13):77-79.
[19]胡柏翠.发展红色旅游之我见[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4):56-58.
[20]陆 军.红色旅游目的地营销方略[J].旅游学刊,2006 (8):9-10.
[21]余小军.基于红色旅游价值链的理论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