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臻,杨青春,舒文涛,苑保军,吕广伦,张东辉,张保亮
(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周豆19号是周口市农科院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2010年同时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脂肪含量22.29%,超过国家优质大豆品种脂肪含量21.5%的标准。该品种的选育为黄淮地区提供了更新换代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周豆19号是周口市农科院2000年用高产、抗病大豆品系周豆13号为母本,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周豆12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经四次南繁加代和多年连续选择育成的新品种。2004—2006年参加周口市品比、区试。2007年参加河南省大豆预备试验。2008—2009年同时参加河南省及国家黄淮南片大豆区试及生产试验。2010年河南省及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同时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08天。有限结荚习性,株型紧凑。株高92.0厘米,主茎节数16.2个,有效分枝2.6个,单株荚数37.8个,单株粒数80.9个,株粒重17.4克,百粒重21.9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黄色,微光,脐深褐色。成熟时落叶性好,抗倒性一般,丰产性、稳产性较好。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2008年、2009年分析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1.05%、39.83%;脂肪含量分别为22.08%、22.49%。两年平均22.29%,属高油品种。
据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抗性鉴定:2008年对SMVc3表现为中抗,对SMVc7表现抗病;对SCN1号生理小种表现为中感。2009年对SMVc3表现为中抗,对SMVc7表现抗病;对SCN1号生理小种表现为中感。
2004年参加院内F8代品系鉴定,平均亩产189.48公斤,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6.28%。2005年参加周口市品比试验,平均亩产182.06公斤,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0.86%。2006年参加周口市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3.20公斤,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6.3%。2007年参加河南省预备试验,10点汇总平均亩产212.63公斤,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1.36%。
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区试,两年平均亩产204.40公斤,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7.22%,增产极显著。
2008—2009年参加国家大豆区试(黄淮海南片),平均亩产192.46公斤,比对照徐豆9号增产7.14%,增产极显著,居第三位。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186.68公斤,比对照中黄13增产9.31%,增产极显著,居第二位。两年平均亩产189.57公斤,比对照增产8.23%,居两年参试品种的第三位。
2009年河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7.65公斤,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6.8%。2009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84公斤,比对照中黄13增产9.11%。
播种前精心挑选种子,剔除病粒、霉粒、杂粒及不完整粒,确保种子的纯度及发芽率。4.2 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周豆19号适宜播期6月5~25日,公顷播量75~90公斤,保苗株数18.0~22.5万株/公顷。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肥力高的地块适宜稀植,肥力低的地块要适当密植。麦收后造墒及早播种,确保一播全苗。
4.3.1 苗期管理 播种后出苗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老鼠及地下害虫危害。出苗后对缺苗断垄地段及时进行移苗补栽。及时间苗、定苗,防止疙瘩苗,促进幼苗健壮成长,减少后期倒伏。苗期根据田间杂草情况及时喷洒除草剂防止草荒。大豆生育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有利于疏松土壤、防旱保墒、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培育壮苗,有利于大豆增产丰收。
4.3.2 中后期管理 大豆整个生育期间要及时喷洒农药防治食叶性害虫,鼓粒期防治大豆食心虫。初花期根据大豆长势情况及时打药控制旺长,花荚期、鼓粒期遇到干旱及时浇水,预防花荚脱落和形成秕荚、瘪粒,影响大豆产量。对肥力不足的田块,初花期、鼓粒初期可以喷洒叶面肥,确保花、荚期营养的供给,增花保荚,提高大豆产量。
机械收获:待植株叶片全部脱落、籽粒归圆时进行。为了使收获的种子外观好看,应当剔除田间带青叶的杂草及叶片没落净或成熟度不够的单株,并应在露水已干、豆荚不易裂开时进行。
人工收获:落叶达90%、手摇植株有响铃声、植株呈现本品种固有的特性时进行,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宜。
[1]耿臻,等.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09(2):46.
[2]赵桂范.大豆新品种合丰50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8(1):108.
[3]徐淑霞,等.大豆新品种安豆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