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华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江北 400020)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1年重庆蚕业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经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克服了严重旱灾、茧价跌宕、劳力紧缺等诸多影响,取得了发种、产茧总量稳中有增,蚕农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好成绩。全市蚕业生产呈现出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昨天大家参观了冬管现场。现我就2011年重庆蚕业生产情况和2012年的工作打算向大会作报告,请大家提意见。
全市新栽桑6 500hm2,改良桑树2 333hm2,桑树总量63 333hm2;全年发放蚕种54万张,同比增长5.9%;生产蚕茧1.85万t,同比增长5.7%;蚕农茧款收入4.9亿元、蚕桑综合开发收入2.5亿元,实现蚕业总收入7.4亿元。26个养蚕区县有15个发种增加,其中黔江、巫溪、合川、丰都等6个区县增长20%以上。
全市取得蚕种生产许可证的单位有13家,实际生产的单位只有9家,全年生产一代杂交蚕种40.3万张(估净种),同比增加22%;生产原种1.4万张(净种),同比增加60%。
全市取得蚕茧收购许可证的单位有40家,收购鲜蚕茧1.4万t,同比增长3.5%;综合均价26.45元/kg,同比提高17.3%。蚕茧增幅较大的有黔江、巫溪、云阳、梁平等区县。全市收购秩序基本稳定,蚕茧质量较好,普遍反映解舒大有提高,涪陵蚕茧解舒率达60%,夏茧解舒率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70%以上。
全市检疫一代杂交蚕种47.64万张(毛种),合格率达97.6%。检疫原种2.47万张(毛种),合格率达99.9%,同比提高0.39%。杂交率检测58批47124张,合格率达100%。检疫市外调入蚕种9.44万张,合格率达100%。
蚕业是我市农业特色经济的主要产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前不久,市政府刘学普副市长、外经贸委王毅主任视察铜梁外贸工作时,对铜梁蚕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并要求铜梁进一步抓好优质蚕茧基地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对外贸的支持与发展。为快速推进蚕业发展,黔江区委、区府将蚕桑作为全区第二大农业产业来抓,作出了建设1.5万t(3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的决定,成立了由区政协主席任指挥长,人大、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任副指挥长的区级2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蚕桑产业发展指挥部,明确街道、镇乡的一把手亲自抓蚕桑生产工作。涪陵区委出台《关于2011年蚕桑发展的意见》,区府分管副区长分别主持召开全区桑树春管现场会、蚕桑工作会和春茧收购电视电话会,并与乡镇、街道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有力推动了全年各项工作。巫溪县委、县府将蚕桑作为农户万元增收的重要特色产业,纳入相关部门和蚕桑镇乡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蚕区调研、检查蚕桑工作,县林业局将蚕桑纳入公益林管护范畴,加大了蚕桑资源的保护力度。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力推进了我市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下达千担村168个、双千担村26个、万担镇8个。已建成千担村123个、万担镇4个。该工程实施以来,各区县高度重视,着力夯实桑园基础、改善养蚕条件、推广蚕业新技术、开展蚕桑综合利用,蚕桑基地镇乡、村基本形成,养蚕大户逐年增加,蚕业发展向适宜区域集中、向规模方向转变,生产方式向多元化现代化蚕业方向发展。如黔江区石会镇产茧超过500t(1万担),建成千担村7个,百担社45个,10担户306户,50担户4户,100担户1户。全镇2082户蚕农实现户均收入8 357元。武隆蒲坪村有良桑73.7hm2,全年发放蚕种2 463张,产茧8.7万kg,茧款收入224.5万元,户均收入4 619元。2011年,全市新启动建设千担村10个、双千担村15个。10个千担村新建桑园51.3 hm2,改造桑园140hm2;新建共育室23个,养蚕大棚275个;添置蚕台950套,优质蔟具1 178套;全年发种14 882张、产茧542.25t,分别比项目实施前增长33%、37%。15个双千担村新建桑园188hm2,改造桑园138hm2;新建共育室28个,养蚕大棚373个;添置蚕台1 726套,优质蔟具2 537套。全年发种31 687张,产茧1 143.3t,分别比项目实施前增长20%、19%。建设中的千担村、双千担村,发种、产茧的增长幅度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自2009年开始在涪陵、黔江、开县、铜梁等16个区县2个市级单位建设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园区以来,市级财政共计投入资金370万元,建设了37个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其中有8个为巩固提高园区,实现了平均亩桑效益达到5 548元的好成绩。涪陵的桑—菜、巫溪的桑—菌、黔江的桑—药、云阳的桑—果以及各地发展的桑—禽(沼、虾)等等模式,都是行之有效能实现蚕农增收的好模式,值得各蚕区大力推广。合川区才国蚕桑专业合作社以13户蚕农为核心,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收购桑枝132t,蚕农桑枝收入6.6万元,种植桑枝大球盖菇7.3hm2,实现纯收入55万元,每亩纯收益5000多元,并带动和影响到周边蚕农206户。我市开展蚕桑综合利用示范才3年时间,桑-菜、桑-菌、桑-禽等5种蚕桑综合利用模式,通过专家论证,被确定为我市蚕业发展综合开发利用的主推模式,编印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南》,深受广大蚕农和蚕业工作者的欢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推广,在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稳定重庆蚕业发展、推动农户“万元增收”和“缩差共富”工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潜力巨大,各地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专技人员不断探索、研究、创新,壮大产业发展。
全市蚕种母蛾检疫由原永川和江北两个地方调整到永川质检中心一个地方检验检疫,蚕种成品质量检验检疫全部调整到江北检验室进行。蚕种质检布局的调整,统一了检验目光标准,统一了宽严尺度,实现了检验检疫的公平、公正,维护了蚕种生产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在质量把关方面,一是全面贯彻桑蚕原种国家标准和一代杂交种行业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开展全市原种和一代杂交种母蛾检疫、成品质量检验检疫、杂交率检验工作。二是举办了全市蚕种生产、经营单位的蚕种质量检验人员检验资质认定培训。三是加强了全市各蚕种单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对不合格蚕种进行了监督销毁处理。四是按照“调种必报、入市必检”的调种原则,对市外报检调入的蚕种全部进行了成品质量检疫。全市没有一起因蚕种疫病问题造成蚕农利益受到损害的事件发生。
在市外经贸组织下,市蚕业总站和市蚕科院参与了赴广西、四川、广东、陕西等四省(区)的学习考察活动。通过对四省(区)蚕业管理体制、蚕桑示范基地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考察调研,考察组成员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形成《赴陕西等四省(区)考察蚕桑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在此基础上,我站结合重庆蚕业发展现状,完成了《重庆市蚕桑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课题,上报市外经贸委,受到市外经贸委王毅主任、何为副主任的高度评价。王毅主任批示:请调研组将此报告结合重庆的实际,完善成市政府支持我市蚕桑发展的政策意见。按照王毅主任的批示,调研组紧扣蚕桑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这一主线,充分发挥蚕桑产业对推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等作用,参照市政府对我市农机、柑橘、生猪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起草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重庆蚕业发展的意见”,上报市外经贸委,以期获得市政府对进一步加强重庆蚕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按照“十百千万”项目工程的计划要求,建立了涪陵、黔江、万州、西南大学4个桑树病虫测报基点,初步建立起以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为中心,以西南大学为依托的重庆市桑树病虫测报与防控体系框架。及时发布了《桑树病虫情报与防治技术指导要点》信息,指导全市开展对桑树病虫害的防控,为降低桑树病虫对重庆蚕业发展的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2011年共发布桑树病虫情报与防控信息9期,特别是在今年前期遭遇低温阴雨,后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面前,二月,测报站根据我市桑树病虫发生规律和特点,及时发布了《果桑桑椹菌核病的防控技术要点》,提出了采取“农业措施、地膜覆盖、土壤消毒、花期药防、摘除病椹”的防治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桑椹菌核病对我市果桑发展的危害。九月,及时发布了《桑树病虫情报及旱灾后桑树管理技术要点》,提出了“轻度修剪,就地覆盖,减少水分蒸发、灾后施肥,促进晚秋桑叶生长,夺取晚秋蚕茧丰收”的措施意见,为取得晚秋蚕茧的好成绩创造了条件。
黔江、云阳、合川三个蚕桑示范园区超计划完成了2011年度项目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试验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黔江区委区政府将蚕桑作为全区第二大农业产业,纳入“一把手工程”,出台了相应的奖励和扶持政策,在不断扩大栽桑养蚕量的同时,积极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通过示范园区的试验示范,蚕茧产量和蚕农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1年发种8.5万张,产茧3 000t,同比增长了33.5%。蚕农茧款收入达到8 000万元,户均收入4 743元,分别比去年增长了69.2%和44.6%。探索出了“桑园套作紫红苕、洋芋、生姜,桑下养鸡、桑枝食用菌”等“桑+X”蚕桑资源综合发展模式,亩桑综合收入高的达到8 000元左右。试验示范带动效果得到了市科委检查组的充分肯定。云阳县在示范园区的带动下,积极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和重专大户。金穗、渝宝等4个蚕桑专业合作社,2011年养蚕2 650张,产茧9.5万kg,户平收入1.5万元。金穗蚕业合作社的胡云,2011年养蚕53张,产茧1 965kg,收入5.7万元;小蚕共育收入1.1万元;生产桑枝食用菌8 000kg,收入8.0万元;桑椹4 800kg,收入4.8万元;桑园间作蔬菜、矮杆作物收入2.0万元。全年收入达21.6万余元,人均收入4.3万元。合川区示范基地,2011年试验示范高抗性蚕品种A(3421×3422)、(904×906)256张,转基因蚕品种(932·西绿×7532·西绿)294张,基地共养蚕5 660张,产茧19.3万kg,养蚕收入507万元,生产桑枝食用菌2.3万棒,收入25万元,桑园套种蔬菜和豆类作物,收入87万元,总收入达到619万元。实现了试验示范、效益双赢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007年底,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共有50个农产品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规划范围,其中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领导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市建有1个功能研究室(育种与蚕种研究室)、2个综合试验站(渝西北试验站、三峡试验站),在黔江、云阳等10个基地区县开展试验示范。
两个综合试验站分别挂靠西南大学蚕桑生物技术学院和市蚕业总站,2011年两站根据当地农村社会及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省力高效、综合利用、生态桑树”三个重点在各自的基地区县开展了适宜省力化操作的新蚕、桑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桑枝食用菌生产、桑叶配合饲料养鸡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示范;三峡库区和山地石漠化地区生态桑园建设和生态桑产业技术集成试验示范。据统计,试验示范基地发种量比去年提高20%左右,蚕茧单产比去年提高7.1%~9.1%,蚕桑生产综合效益比当地大面积生产提高21.7%~27.6%,桑—榨菜间作模式、桑果、桑枝食用菌生产配套技术模式、桑叶配合饲料养鸡生产模式等初具规模和成效,有的已经成为当地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全市大面积生产树立了样板,明确了方向。
面对低温阴雨、特大干旱给蚕桑生产和蚕农利益带来的严重损失,市、区县蚕业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抗旱救灾,减少损失。市总站反应迅速,沉着应对,一方面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合川、铜梁、垫江、黔江、涪陵、江津等区县和蚕种生产单位,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尽可能将旱灾损失降到最小。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向市外经贸委领导汇报灾情,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并于9月6日召开全市主产区县蚕桑生产座谈会,研究应对抗旱救灾措施,布置抗旱救灾工作。市外经贸委高度重视,决定对全市饲养晚秋蚕的蚕农,每养一张蚕补贴蚕种款10元,以减少灾害对蚕桑生产带来的损失。全市18个饲养晚秋蚕区县和14个“两翼”区县蚕农共获得蚕种补贴资金214万元。各区县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支持蚕桑生产抗旱救灾。涪陵区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区政府项目资金,实行对蚕农共育补助和种款全部免费的政策,补助资金达144万元。云阳峻西公司对蚕农实行“三免五补三奖”政策,补助资金90多万元。铜梁县农委决定,在市级补助蚕种款的基础上,晚秋每张蚕种再补贴种款10元,补助资金4万元。黔江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调整蚕桑产业扶持政策的通知》,惠农资金达到近1 000万元。在各级党政的支持下,经各级业务部门共同努力,大灾之年,我市的蚕业生产仍然取得了行业稳定发展,蚕农增收的好成绩。
2011年蚕桑保险被列入重庆市八大民心工程子项目之一。全市有4个区县开展了蚕桑保险,投入蚕桑保险资金151.35万元,参保金额4 414.32万元,参保蚕种12.60万张,占全市发种量的23%左右。涉及蚕农5.60万户,占全市总养蚕农户的25%左右。报案蚕农4 260户,属于理赔范围的蚕农3 569户,获得理赔资金86.31万元,户均理赔242元,最大一户理赔1.33万元。有效地降低了养蚕风险,保护了蚕农利益。
近年来,虽然蚕茧价格有所提高,但随着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养蚕和务工收益差距逐渐拉大,相当数量养蚕户外出务工。加之各区县农业发展项目越来越多,有的项目作为任务下达到村、组,这就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显得更加珍贵,部分蚕农只得弃蚕从事其他项目,导致蚕桑生产徘徊不前甚至逐年萎缩。
全市虽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20个,但多数专业合作社还处于探索阶段,经济基础薄弱,规模小,经营能力弱,发展程度不高,管理和运作不很规范,服务功能有限,没有真正发挥出专业合作社应具有的服务带动作用。蚕桑保险是一件惠及广大蚕农的好事,但仅限于少数蚕桑重点区县,大部分蚕区还没有启动。
存在多头管理,秩序较为混乱,有的地区茧贩子猖獗,扰乱了收购价格,破坏了蚕茧质量;个别蚕茧收购企业只重视鲜茧收购,忽略蚕桑生产投入,严重地阻碍了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发展、“一圈两翼”经济规划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新重庆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转变蚕桑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多元化生态蚕业。坚持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重点的思路,推进“一圈两翼”三大蚕业带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思路,大力研发推广蚕业新技术;坚持积极开发“桑”产业的思路,大力推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拓展蚕桑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发展现代蚕业、生态蚕业和品牌蚕业,提高蚕业综合效益,促进蚕业可持续发展。
2012年全市生产原蚕种1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50万张、发放蚕种55万张,生产蚕茧1.9万t,蚕业综合经济总收入8亿元。
继续抓好“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项目建设。2012年新启动1个万担镇乡、6个千担村、11个双千担村,按照“整合资源、强化基础、加强管理、挖掘潜力”的要求,通过布局调整,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促进蚕桑产业不断向区位优势明显、立地条件好的适宜区域发展。
着力实施“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培育和壮大蚕桑综合产业。2012年计划继续实施10个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各区县蚕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和拓展综合利用领域,积极整合食品、林业、畜牧业人财物资源,大力发展和推广桑园套种、桑园饲养草食性家畜禽及桑叶饲料、桑枝食用菌、桑果酒、蛹虫草等生态循环蚕业模式。积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充分挖掘桑、蚕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板材、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延长产业链条,突出产业特色。有条件的区县可结合当地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情况,与收购加工企业紧密合作,由企业提供种植品种和技术,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由企业统一收购,解决产品的销路和市场问题,促进综合利用健康可持续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育、自动化上蔟、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蚕业发展技术路线,大力推广多批次滚动养蚕、少回育饲养、锯桩硬枝嫁接、桑园一步成园等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
坚持以养蚕为主,积极挖掘桑树的生态功能,大力推广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蚕桑综合利用循环蚕业发展模式,提高蚕桑产业的附加值。
加快桑蚕新品种研发。利用西南大学品种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和前沿科技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品种区域适应性比较试验,引进、筛选、研发适合我市蚕桑生产的桑蚕新品种,为推动我市蚕业发展奠定产品、技术基础。
全面推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蚕茧收购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按照“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领导重视、技术力量强、基础条件好、产品质量优、重合同、守信用”的龙头企业和蚕桑专业合作社。支持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和利用鲜干茧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二次返利”等政策,让蚕农分享在蚕茧生产、加工和经营环节中的利益,推动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各区县蚕业管理部门要加强鲜茧流通市场的管理,正确引导收购单位重视、扶持蚕桑生产发展,切实保护广大蚕农利益,调动栽桑养蚕积极性,实现收购单位和广大蚕农双赢。
依托西南大学蚕桑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建立以市蚕科院为中心、区县蚕种场为骨干的良种繁育基地。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建设好蚕桑种质资源库,加快蚕桑新品种研发。重点扶持2个蚕种生产单位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建立稳定安全的原蚕基地,进一步提高我市蚕种生产质量和水平,确保蚕种供应。
去年,我市在西南大学、涪陵、黔江、万州4个预测预报点开展了桑树病虫测报工作,对防治病虫大面积危害桑树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并逐步将蚕病的测报与防控纳入蚕桑病虫测报与防控体系范围,使病虫测报涵盖整个蚕桑行业。涪陵、黔江等测报点要认真做好病虫预测工作,落实专人定期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将信息上报总站,以利于定期发布《蚕桑病虫测报与防控信息》,指导全市开展蚕桑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争取将全市蚕桑病虫危害在现在的基础上降低5%。
认真按照《实验室资格认证评审准则》要求,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继续开展蚕种质量检验人员培训,不断提高蚕种质量检验手段和水平,保证检验行为公平、公正、公开,保证检验数据真实、可靠和准确。
建立和完善蚕种质量监管体系,总站要加强蚕种质量和蚕种出入库的监督管理,实行监管员制度,严把蚕种出入库关。对市外调入种继续坚持“调种必报、入市必检”的原则,确保用种质量安全。各区县蚕种经营和蚕种生产单位必须按照市外经贸委的相关规定操作,确保蚕种质量,保护蚕农利益。
建立和完善蚕桑、蚕种、蚕茧目标考核制度。市、区县将蚕桑、蚕种、蚕茧生产纳入管理部门年度管理目标考核,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重庆市蚕种管理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对全市的蚕种生产(冷藏)、经营实行统一管理,严厉打击损害蚕农利益的行为。总站积极协调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全市蚕茧流通管理,各区县蚕业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蚕茧收烘管理工作,强化行业自律,创新管理和服务,努力维护鲜茧收购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市蚕业总站在继续办好《重庆蚕丝信息》同时,积极建立“重庆蚕业信息网”服务平台,为蚕业生产、经营、消费者及时传递国际、国内市场蚕业发展、技术进步、经验交流动态信息。各区县蚕业主管部门也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工作,为推动重庆蚕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桑树的生长发育逐渐进入了休眠期。时下正是开展桑园冬季管理工作的利好时机,各区县要以北碚冬管现场为样板,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搞好技术培训,及时做好桑树修枝、除虫,桑园除草清园、施肥、缺株补植等桑树冬管工作,为实现我市蚕桑生产恢复性增长创造条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重庆市茧丝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十百千万”“蚕业综合开发利用”为抓手,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制定2012年度蚕桑生产工作目标计划,明确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注重工作实效,努力实现我市蚕业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