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洁生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揭阳522000)
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钟洁生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揭阳52200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出现了育人理念缺失、功利思想严重、爱岗敬业精神缺失、学术不严谨、学风不端正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失衡、高职院校教育评价体制不健全等。只有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学习,健全激励机制,以德治校,加大榜样宣传,关爱教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才能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即教师的道德,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1]。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青年教师走向高职院校教学的讲坛,并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成为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对师德建设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从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观占据主导地位。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符合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的要求,进而影响其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重教书轻育人,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关心,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更是一无所知。在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的时候,这些教师往往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顾传授技能,认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专职学生辅导员的事,与任课教师无关。既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少数高职院校教师只重视业务,不主动关心政治与社会,对单位组织的理论学习和集体活动不热心,缺乏理想信念。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功利化趋势明显,有的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得过且过,不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只盯着名利地位、个人得失;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校内教学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热衷于到校外兼职挣钱,代课捞收入。一些青年教师想搞好专业,目的也仅是为了饭碗,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而不是事业。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少数高职院校教师敬业意识差,爱岗敬业精神缺失,放松对理想的追求和世界观的改造。部分教师对选择教师职业感到无奈,没有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只是苦于“没有别的地方好去”才暂时滞留在教师岗位上,把教书育人仅仅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对教学工作却应付了事,投入精力不多,缺乏奉献精神。有些教师一份教案沿用多年,照搬书本的东西讲授知识、脱离现实,不及时更新知识,不认真备课,更不改革教学方法,知识陈旧,没有创新意识,教学水平总是提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使有些青年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过分看重科研和职称等问题,但内心浮躁,沉不下心写论文、搞科研,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论文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甚至发生学术买卖。如2003至2005年,发生在安徽毫州师专的12名教师连续3年用买来的论文申报职称,还有四六级考试过程中为了某种利益故意给考生透题的教师等,这就形成了一种买卖双方面的互动,进一步加剧学术的腐败[2]。
面对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关系、利益格局的变化,由于社会收入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部分青年教师受到拜金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尤其是看到自己以前的同学或同事当了大官,发了横财,开了小车,就按耐不住教师职业的清贫、寂寞,心理上出现了严重扭曲和失衡;有的教师不安心教育教学工作,热衷于下海经商,搞第二职业,对教师工作敷衍塞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的追求,或想方设法从别处捞取利益;有的教师受不思进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缺乏工作的责任心、工作的目标和进取的动力,对自己要求不严,懒于学习,不关心教育发展的形势,不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不求发展,满足于现状,自甘落后于他人,把教育看成是一份职业,一种谋生的工具,一个饭碗。在这种职业观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没有心思专注于自身道德的修养,因为师德并不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所以对师德修养的忽视、冷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素养,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师比较“敏感”的问题,如职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也只注重其科研、学历,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
由于教育教学缺乏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高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为达到科研指标所规定的数值,各高校对科学研究给予名目繁多、“令人心动”的倾斜政策,如科研编制、项目经费、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在评职称、核定岗位时科研成果数量的“一锤定音”等等。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青年教师对自身的师德建设就更加忽视。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高职院校应结合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以及献身精神,克服重才轻德倾向,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同时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种宣传工具,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利用校报、校园网络大力宣传和表彰那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使广大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以先进人物的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学习的榜样,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自觉加强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如何有计划、有重点地强化师德教育意识,从内容上、观念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创新,使师德建设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高校的办学理念至关重要。重道就必须尊师,只有全体教职员工转变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学为本职,真正在校园内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我们的老师才会认为教书是一门艺术,一种事业,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加强师德建设,还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制度的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要通过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使师德建设进一步落实到实处。师德评价是推动师德规范贯彻落实的“杠杆”,要把师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和年度考核体系中。在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中,应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规定;在教师年度考核中,通过评选年度院级“优秀工作者”、“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等方法,树立先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岗位津贴、业绩酬金、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对师德评价好的教师奖励的力度。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才能真正收到奖勤罚懒、奖优抑劣的效果,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师德建设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良好的育人氛围包括:优良持久的校风传统、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敬业奋进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导向正确的道德舆论、坚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等。一方面,学院要充分发挥工会、青年教师联谊会、学术委员会等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中,强化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师德演讲、征文活动等,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真正地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在相互促进中推进师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最终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等实践环节中,学院应督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潜心钻研业务知识,练好基本功,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精心组织课堂和实践环节,关注专业和学科的最新发展,及时将更新的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召开教学协调会、教师座谈会、教学交流会、教案评比、讲课比赛、专家讲座等方式,为教师搭建交流提高的平台,切实做好教师培训、进修、留学和攻读学位等方面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
[1]赵彦晖,曹艳平.新时期师德教育的内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陈学风.高职师德缺乏的现象及其原因探析[J].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责任编校:陈婷)
G412
A
1008-4681(2011)01-0133-02
2010-11-17
钟洁生(1978-),男,广东揭阳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中山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