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2011-08-15 00:46:21唐巧惠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译论中西理论

唐巧惠

(湖南工学院基础课部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2)

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唐巧惠

(湖南工学院基础课部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2)

谈翻译理论必谈翻译标准。对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描述性研究,可以发现中西翻译标准相通相似的演变特点,而且可以发现翻译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即翻译成为跨学科综合研究;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发展;翻译理论多元共存、中西融合。

翻译理论;翻译标准;演变;发展趋势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得以进行的依据。但翻译理论的肇始阶段主要是侧重于翻译方法的讨论,翻译标准的真正建立,在西方当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在中国则属严复的“信、达、雅”。此后,翻译家和译论家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便一直在进行,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由于语言、文化、社会背景、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导致了中西翻译理论和标准发展不平衡,但如果对中西翻译标准进行历时研究,便可发现两者的演变特点具有趋同性。而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和演变特点来看,我们也发现翻译理论的发展将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 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主要是围绕佛经翻译,强调译文的美学标准。最早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是东晋高僧道安,他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标准对佛经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唐朝,玄奘认为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并提出了“五不翻”的论述。近代,特别是西学东渐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论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翻译标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和严复的“信、达、雅”标准。民国时期,我国译学理论取得巨大进步,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有很多。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一派提出了“宁错务顺”的标准,而以鲁迅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宁信不顺”,而瞿秋白对两者的说法都不赞同,在他看来,“信”和“顺”不应该对立起来,只要有了白话,就不存在“顺”和“信”的问题。另外,郭沫若提出了“风韵译”,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等等。当代对翻译标准的讨论则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矛盾认为“文学翻译应该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地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张今则对文学翻译提出了“真、善、美”的翻译标准,被认为是文学翻译的权威之说。傅雷反复强调“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观,使翻译标准摆脱了拘泥于对内容、形式要求的束缚。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则与傅雷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还有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界对翻译问题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所提出的“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确定了翻译中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了西方翻译理论之先河。16世纪,马丁·路德认为,译文必须晓畅易懂,而在翻译中应遵循通俗、明了、能为大众接受的原则。18世纪,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同时,泰特勒还第一次提出了“同等效果”原则。20世纪出现了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译论家尤金·奈达,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的观点,认为翻译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最自然的信息对等。卡特福德提出了“等值翻译”理论,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替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雅可布逊则提出“信息对等标准”。随着西方翻译活动范围的扩展和翻译研究的深入,新的标准还在不断涌现。

中西方翻译标准在演变过程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当代翻译家和译论家似乎就翻译标准已达成共识:翻译标准是一个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层次随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各异。

二 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特点

通过以上演变过程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西翻译标准在论述角度和表达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的演变却有着相似的特点:

首先,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都经历了一个从散论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精确、从规范到描写、从一元到多元的过程。最初,翻译家和译论家在总结自己翻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翻译标准,零零碎碎或三言两语,但随着翻译相关学科如语言学、符号学、美学、信息学、社会文化学、计算科学等的发展,特别是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他们在传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系统、严密的理论标准体系。同时,原来的翻译家和译论家过分专注于具体的语言翻译技巧,并给出翻译应该达到的一个目标,但这种死板的规范性标准逐渐转向宽容的描写性标准,从语言之外的角度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等。另外,在不断探索翻译的本质、特点和功能,以及认真总结传统理论和标准的基础上,从概括和构建适用于所有翻译活动的一般标准转向从不同的视角深入地研究具体翻译实践活动,并通过不断构建适用于不同翻译活动的具体分类标准,多元化的翻译标准终于成为译界共识。

其次,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内容在本质上有极大的相通性:中国重“信”,西方重“对等”,但实质上都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同时又都承认翻译活动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翻译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都经历了直译到意译、对抗到调和的争论过程,都有归化还是异化的争论;都经历了以原文本和语言为中心到考虑译文本、文化差异、译文读者、社会环境、读者接受以及译者的创造性等问题。中西翻译界关于“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译味与译意”、“科学与艺术”、“忠实与创造”、“等值与等效”、“功能与对等”之争归根结底是对“信”或“忠实”这一标准的不同阐释和由此而采取的对“信度”的把握,即在何种程度上忠于原文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或信息,保持原作语言形式上的特征——意义、风格、形式、文化等。

再次,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离不开翻译家和译论家一直对翻译性质和标准饶有兴趣的讨论。不同的文本类型、功能目的、社会要求、读者对象都有相应不同的标准,由此导致不同译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翻译标准,但却正是他们的讨论才使翻译标准走向系统、走向科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倾向于一个结果:翻译标准是多元的。

三 翻译理论发展趋势的展望

纵观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细察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特点,翻译理论的发展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一) 翻译成为跨学科综合研究

当代翻译家和译论家认识到,当代翻译理论不可能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必须有一个多学科综合、跨学科相互渗透、不同思潮互补的基础。首先,利用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翻译仍将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其次,翻译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交融结合,如加拿大的一些翻译研究者将翻译与加拿大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等联系起来,重新评价主导的翻译思想与标准;再次,符号学的引入使翻译的定义与观念发生质的改变,而信息论和传播学对推动翻译将产生深远影响,大众传媒对翻译的影响也日渐显著;此外,不少新兴学科如控制论、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也已应用于与翻译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特别是哲学和文学理论的新发展更能引起翻译思想与翻译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二) 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发展

21世纪的翻译研究必然会如斯内尔霍恩比所说,“向文化回归(culture return)”,因为翻译既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又受制于译语文化。译语文化如何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甚至禁止某一类作者或作品的译介和流行,社会对译作产生过程的制约机制如何成为了翻译研究的热点等,都将是翻译研究的内容。正如巴斯奈特所说,“今天研究翻译意味着必须考察在某一特定时期文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文学以外的因素: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形而上的思考。”

(三) 翻译理论多元共存、中西融合

一方面,翻译家和译论家逐渐意识到任何一种理论和流派都是对翻译本质和翻译技巧不同侧面或对同一翻译问题不同侧重点的描述,从而树立起一种多元共存的意识;另一方面,中西译论家开始正确认识各自译论的长处与不足,并超越自己封闭的研究体系,彼此从对方的翻译理论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中西融合的趋势。

综上所述,这些趋势表明未来的翻译学在深入进行个案研究和描述的同时,必将会打破自身的局限,冲破自己设定的樊篱,营造不同见解和思潮交流、竞争、互补的氛围,使译论得以健康发展。未来的译论必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这些“创造世界文化”的翻译活动的机制。

[1]王军.中西翻译标准演变史[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2]张俊杰.中西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3]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姜治文,文军.翻译标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胡牧.多元翻译理论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7]谭载喜.中国翻译和西方翻译[J].中国翻译,1999,(5).

[8]马会娟,管兴忠.中国翻译理论五十年:回顾与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6,(2).

[9]Mary Snell-Hornb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责任编校:简子)

H059

A

1008-4681(2011)01-0104-02

2010-11-14

唐巧惠(1984-),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工学院基础课部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汉比较与翻译。

猜你喜欢
译论中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译论通史研究:重识与重写
——黄忠廉教授访谈录
第五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通知
外语与翻译(2020年4期)2020-12-31 16:04:20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3:40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