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龚维国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女性称呼变化*
陈丽,龚维国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从古至今,汉语中对女性的称呼词汇丰富、变化无穷,这些对女性称呼的变化无不体现了女性原型的语义变化。通过对女性称呼变化的例举、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典范畴理论僵化的、静止的思想无法与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词汇意义变化相一致;而原型范畴理论将核心的典型特征看作是有活动性的、变化性的,所以它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词义变化,并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词义的核心特征变化,能够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词义,从而避免文化失误和交际失败。
原型范畴理论;女性;称呼变化;语义变化
从历时的角度观察,我们注意到汉语中对于女性称呼的变化大致从纷繁复杂的古代汉语各种称呼到近代的“女士”、“姑娘”、“大姐”,再到当代的“小姐”、“美女”、“亲爱的”等。这种对女性称呼的变化体现了女性原型的语义变化。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范畴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组充要特征来界定并且这些特征是二元对立的,即一个实体如果具备了某一范畴成员的所有充要特征,那么它就是该范畴的成员,否则就不属于该范畴”[1]。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必要条件”作为一种传统释义方式,存在着很多缺陷。这种死板而僵化的观点使得其解释力非常有限,无法与事实上的范畴边界模糊相适应。所以维特根斯坦于1953年提出了对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的质疑,并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他认为是一种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关系将一些词联系在了一起。到了70年代,罗斯对自然语言语义概念范畴的大量研究及其意义理论为原型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然后将其他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或某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1]也即,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
“原型首先属于语义学范畴。语义学家Stevenson认为,原型不是描述个体或挑选个体,而是描述一个类型的典型标本是什么样子的,从而找出个体与原型的相象程度。”[2]“在讨论模糊词语限界时,‘原型’这一概念还是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的”[3]。
从上古时代一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前为古汉语时代,这个时代对女性的称呼纷繁复杂。从191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近代汉语时代,1978年改革开放后为当代汉语时代。后两个时代对女性的称呼变化也反映出各自语义原型的变化。
在古代汉语中,对女性称呼是十分丰富的、变化多样的,但无论其怎么变化,这些称呼都有着独特的语义原型。
1.对未成年小女孩的称呼
按照年龄,1岁之下的不论男女均叫“襁褓”;2—3岁叫“孩提”;7岁女孩叫髫年;幼年泛称为“总角”;12岁为“金钗”;13岁是豆蔻;15岁叫“及笄”;16岁叫“破瓜”。
这些称呼均包含着这些年龄阶段女孩的典型形象特征:“襁褓”是包裹小孩的;“孩提”指两至三岁,表示抱着、牵着、背着小孩。“髫年”是指古代孩子自然下垂的短发,指幼童时期[4]。“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金钗”是指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豆蔻”,又名草果或草豆蔻,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因其形如少女之身,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即指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
2.按照社会功能区分的成年女性称呼
按社会功能来分,对女子的称呼有“花魁”、“交际花”、“内人”、“格格”、“金枝玉叶”、“才人”、“嫔妃”、“贵妃”、“娘娘”、“巾帼英雄”等等,而这些不同的称谓也折射出不同的语义原型。如:
“花魁”所透露出来的语义原型是青楼中的名妓形象;
“交际花”表达的原型特征是社交场合中的活跃女子;
“内人”、“发妻”、“糟糠”和“贱妾”是对妻子的称呼;
“格格”和“金枝玉叶”是称呼王公贵族的女儿;
“才人”、“嫔妃”、“贵妃”、“娘娘”、“王后”和“皇后”则体现了皇宫女子的身份地位和权力;
称呼花木兰和穆桂英之类的女子则用“巾帼英雄”。
如此称呼无不体现了被称呼女性的典型性特征,而且体现了各类语义的特征。
3.按照相貌区分的女子称呼
“佼人”、“婵娟”、“娇娃”、“丽人”、“佳人”、“玉人”、“淑女”、“尤物”和“小家碧玉”所包含的原型均是美貌的女子。尤其以“西施”、“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为典型代表。另外一个与美貌女子相对的是丑女形象,则被赋予“东施”称呼。
封建社会严格的长幼贵贱之分的规矩造就了古汉语纷繁复杂的女子称呼,这些称呼体现了丰富的原型语义。到了近代,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瞿秋白等人为代表开始推广白话文。于是汉语中对于女子的称呼也起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先生”、“闺女”、“姑娘”、“夫人”、“小姐”、“女士”和“同志”等来称呼女性,他们各自代表的典型特征也更加具有概括性和模糊性。
“先生”用来称呼梨园中的旦角,和戏曲中的男扮女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闺女”和“姑娘”延续了古代汉语的称呼,取消了原有的、对年龄和相貌的关注,是大众化的称谓;
“夫人”则继承了男权主义的思想,用夫姓来指称已婚女子;
“小姐”一词弱化了原有封建色彩,开始形容所有女子。
在新文化运动中,由于推崇向西方学习“德先生”和“赛先生”即“democracy民主”和“science科学”,“lady女士”一词开始进入汉语文化,所展示的语义形象更加宽泛到所有成年女性。
同时因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词带着强烈的革命色彩进入人们的生活,所以女性称呼普遍有了“女同志”的叫法。
随着改革开放,当代汉语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从对女性的称呼就可见一斑。“小姐”、“美女”、“老师”、“师傅”和“同志”的变化尤其明显。称谓语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并随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变化,而其折射出的经典原型也显而易见的。
1.小姐
由于“小姐”一词的原型特征明显带有“从事卖淫活动的妓女”色彩,令人产生歧义和不舒服之感,所以它的用法日益狭窄,以至于贬义气息更浓。所以人们一般也不用“小姐”来指称女子。
2.美女
此消彼长,当用来称呼成年女性的“小姐”这一称呼被冠有贬义色彩后,为了满足社会对大多外秀的女子的称谓,“美女”一词登上舞台。“美女”这一称呼的语义扩展也极其迅速。现在“美女”称呼已经抛开了“四大美女”的形象,形形色色的女子均被冠以“美女”的称呼,无论其相貌美不美,品行美不美。而且,“美女”一称呼也抛开了年龄的限制,对年龄小的女孩可以称之为“小美女”;而对正当花季的少女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其为“美女”;对年纪稍大点的女性则被冠以“资深美女”称号。所以“美女”这一称谓的出现,让大家在称呼女性朋友时多了一种活泼、轻松,而又别致的选择。
3.老师
与之类似,“老师”也开始成为女性称呼的流行语。特别是在电视、电台访谈节目或娱乐节目中,对出席的女嘉宾称呼为“老师”已经司空见惯了。古往今来,“老师”这一称呼,原就不特指在册教师,能者、贤者、老者等都是广义和广谱的老师。“老师”这一称呼既可指从事教书育人事业的人,也可以指具有一定资历的或具备某些特殊能力的人,如具有一定资历的化妆师、美容师、美发师等都可以称之“老师”。“老师”这一称谓所体现的是白领中的能者、智者等原型特征。
4.师傅
同样,“师傅”这一称呼也不再是男性的专有称呼。“师傅”这一称呼已经中性化了,如对从事修鞋职业的女性、女性驾驶员、女性的士司机、女性修理工、清洁工等等,我们均称之为“X师傅”。但“师傅”这一称谓跟“老师”这一称呼的原型有所不同,它所折射出的是从事蓝领工作的能者、贤者或具备一技之长的智者的核心原型特征。
5.同志
“老师”、“师傅”明显就有尊称的意思。而“同志”是一个中性词。然而,由于现在社会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常用“同志”这一称呼来指代GAY(中文即为“同性恋”的意思),所以“同志”这个称呼就越来越有贬义的意思了。加上政治色彩的日渐淡化,所以人们渐渐鲜用“同志”来称呼女性。
通过对女性称呼变化的例举、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经典范畴理论僵化的、静止的思想无法与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词汇意义变化相一致;而原型范畴理论将核心的典型特征看作是有活动性的、变化性的,所以它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词义变化,就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词义的核心特征变化,能够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词义,从而避免文化失误和交际失败。
[1]闻亚兰.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2).
[2]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5).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汉文辞典》编委会.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责任编校:简子)
H03
A
1008-4681(2011)01-0097-02
2010-10-22
陈丽(1974-),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