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西肽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2011-08-15 00:49:57王丽聂月美陈贵才浙江汇能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嘉兴314422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荚膜产气梭菌

王丽 聂月美 陈贵才 浙江汇能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嘉兴 314422

那西肽(Nosiheptide)为含硫多肽类抗生素,由Streptomyces actuosus发酵产生。其结构为12种氨基酸及衍生物合成的多肽,分子量为1222。1998年那西肽被批准为国家三类新兽药,2001年那西肽被列为可在鸡饲料中使用的药物添加剂。2002年杭州汇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次对那西肽进行产业化研究,2003年那西肽开始投放市场,商品名为 “诺农”。2007年,农业部第942号公告中批准了那西肽增加含量规格变更注册,即那西肽预混剂增加0.5%和1%两个含量规格。2009年,农业部第1204号公告又批准了那西肽增加适应症变更注册,即那西肽在原用于鸡促生长的基础上增加用于猪促生长。

1 那西肽的作用机制及其特点

那西肽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较高的活性,对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很有效。其作用机制是那西肽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与23S rRNA相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抑制了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由于抑制了肠内有害细菌的生长,使肠道管壁吸收机能正常,因而可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那西肽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以下特点。

有明显的促进畜禽生长及改善饲料利用率的效果。

用量低。在饲料中的添加量鸡为2.5~5.0mg/kg,猪为 2.5~20 mg/kg。

动物专用。

只有抑菌作用而无杀菌作用。

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不产生由R—质粒所引起的耐药性,不产生交叉耐药性。

不被消化道吸收,无残留问题。

对动物特别对人是安全的。

对环境影响小,属环保型饲料添加剂。

因此,那西肽作为一种新型非吸收型药物添加剂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 那西肽在猪上的应用效果

那西肽能明显促进仔猪和生长猪的增重,并能提高饲料转化率,防止腹泻,提高仔猪的存活率。据Cromwell(1984)试验报道,每吨饲料添加 2.5~20g那西肽,可使生长猪的日增重提高5.3%,料肉比提高13.1%。体重增加在6.8mg/kg时最有效,饲料利用率在5.5mg/kg时最好,且在冬天的环境条件下特别有效。

河合宏(1988)报道,日本国内12个研究机关连续19次对总头数530头仔猪进行了试验,那西肽的添加浓度为 0、2.5、5.0、10、20 以及 50mg/kg 六个浓度,并和两种已知的抗生素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那西肽具有提高体重以及改善饲料效率的作用,与两种已知抗生素的效果相同,添加量在2.5~20mg/kg范围内能提高增重5%~20%,改善饲料效率5%~15%。

肖希龙等(2000)进行了诺肽霉素预混剂(即4%那西肽预混剂)对仔猪和生长猪的饲养试验。试验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的那西肽组(20mg/kg,10mg/kg,5mg/kg),高、低两个剂量的杆菌肽锌组(40mg/kg,20mg/kg)和一个空白对照组。在仔猪阶段和生长猪阶段分别进行临床观察、称重、饲料转化率、屠宰试验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那西肽能明显促进仔猪和生长猪的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且能防止仔猪腹泻,提高仔猪存活率,对猪无任何可观察到的毒副作用,其促生长效果优于杆菌肽锌的效果。

沈顺新等(2005)选用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80头,分为3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分别添加那西肽(5mg/kg)、阿美拉霉素(15mg/kg)和维吉尼亚霉素(20mg/kg),三种药物均与硫酸粘杆菌素(20mg/kg)配合使用,试验期为36天。试验结果表明,那西肽组的日增重最高,比阿美拉霉素组提高4.5%(P>0.05),比维吉尼亚霉素组提高13.4%(P<0.05);阿美拉霉素组次之,比维吉尼亚霉素组提高8.5%(P>0.05)。三组的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

沈顺新等(2008)选用日龄、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健康中猪170头,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2.5mg/kg那西肽组、5mg/kg那西肽组、10mg/kg那西肽组和20mg/kg维吉尼亚霉素组。每组设3个重复栏,每个重复栏11~12头猪。饲喂28天。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了抗生素的试验组较空白对照组的日增重均有提高,维吉尼亚霉素组较空白对照组提高了5.3%;2.5、5、10mg/kg那西肽组的日增重分别比空白对照组提高了10.2%、12.5%、16.1%,比维吉尼亚霉素组提高了4.6%、6.8%、10.3%。日粮中添加了抗生素的组的饲料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以10mg/kg那西肽组最高。试验表明,在日粮中添加2.5~10mg/kg那西肽对猪具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

陈代文(2008)用那西肽(2.5、5.0、7.5mg/kg)与硫酸粘杆菌素(40、60mg/kg)在仔猪阶段(体重 8~20kg)进行了配伍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那西肽5mg/kg与硫酸粘杆菌素40mg/kg配伍使用,仔猪日增重最高,饲料利用率最好,腹泻率最低。

张文烨等(2009)选用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仔猪180头,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2.5mg/kg那西肽组、5mg/kg那西肽组、7.5mg/kg那西肽组、10mg/kg那西肽组和5mg/kg已知抗生素E组。每组设3个重复栏,每个重复栏10头猪。试验期为31天。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5mg/kg、5mg/kg、7.5mg/kg和10mg/kg那西肽组的日增重分 别 提 高 了 9.85% (P>0.05)、22.87% (P <0.05)、28.05%(P<0.05)和 34.81%(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 6.63%(P>0.05)、11.97%(P>0.05)、13.96%(P<0.05) 和 19.46%(P<0.05),腹泻率分别降低了15.03%(P>0.05)、35.03%(P<0.05)、40.0%(P<0.05)和41.71%(P<0.05)。本次试验表明,在日粮中添加2.5~10mg/kg那西肽可明显促进仔猪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

3 那西肽对猪的安全性

那西肽的毒性很小。小林功等(1988)曾采用大鼠做试验,那西肽口服LD50为13060mg/kg体重,皮下注射为4160mg/kg体重,给药10天未见死亡,体重、进食、饮水及腹腔本身也未见异常。

用含那西肽 0、200、1000、6000mg/kg 的饲料喂大鼠3个月进行一般临床试验,血液检查、生化学检查均没发现那西肽毒性。

关于遗传方面,小林功等(1988)做了那西肽体外诱发基因损坏的试验,包括基因重组、修复、回归变异以及那西肽诱发变异等试验,结果显示都是阴性的。另外,用小鼠做宿主进行的Ames试验和微核试验都显示那西肽不会引起基因损伤。

关于致畸性。妊娠小鼠每天强制性给予1000、2000以及5000mg/kg体重那西肽,观察是否有致畸性及其他异常症状,最后结论是那西肽的致畸性为阴性。

小林功等(1988)在刚断奶小猪饲料中添加那西肽0~500mg/kg,经观察,在增重、采食和一般健康状况等方面均正常,进行解剖、血检等也未见异常现象。

江海洋等(2008)用含有 20、60、100mg/kg 那西肽饲料给猪连续饲喂28天。所有动物均在给药前、给药第28天、停药第3天、停药第5天采血样。试验期间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并测定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未给药前相比,所有动物给药后均进食正常,呼吸和排泄未见异常,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猪饲喂20~100mg/kg那西肽对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明显影响。

4 那西肽在猪组织中的残留

那西肽具有在动物体内不残留的特点。小林功等(1988)报道,给猪添加最大量(20mg/kg)10 倍以上,连续90天,在给药中间以及停止给药后的0~7天屠宰,检测结果显示,肝、肌肉、脾、心脏等的残留量均小于0.025mg/kg(临界值以下)。

小林功等(1988)还用C14标记的那西肽进行了跟踪给药试验,发现大部分那西肽排入粪便之中,这说明其在肠道中发挥了作用,但没被分解及吸收,直接排泄于动物粪便中,因此在动物的脏器和组织内几乎没有残留。

朱淑斌 (2005)给生长猪饲喂 10mg/kg和50mg/kg那西肽,体重达90kg时屠宰,检测停药期分别为0天、3天和7天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在任一停药期内猪的背最长肌、心脏、肾脏和肝脏中都没有那西肽残留(小于0.01mg/kg)。

江海洋等(2008)用20mg/kg那西肽连续饲喂猪28天,分别在给药0天、7天、28天和停药12小时、1天、3天、5天和7天测定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那西肽残留。结果表明,给猪饲喂20mg/kg那西肽连续28天,那西肽仅在给药7天和28天在猪肌肉中检出,但残留量均在定量限(0.02mg/kg)以下,停药12小时后猪肌肉中检测不出 (0.005mg/kg以下)。而在给药前后猪肝脏和肾脏中均检测不出那西肽残留。说明那西肽在肠道中吸收很少,动物组织中几乎没有残留。

5 那西肽对猪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作用

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是土壤微生物之一,也是动物肠道的寄居菌。正常情况下产气荚膜梭菌不致病,在不利的条件下,如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良,饲料突然改变、搭配不当、粗纤维不足,畜禽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破坏,则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产气荚膜梭菌少量繁殖时,抑制动物生长,直接消耗饲料养分,产生毒素作用于肠黏膜,使肠管壁变厚,肠道吸收营养的能力大大降低。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时,会发生血痢,坏死性肠炎,溃疡性肠炎,甚至猝死。由于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是其产生的毒素在体内起作用,因此一旦发病,则治疗效果不佳,在生产实际中主要以预防为主。

那西肽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很好的抑制剂作用。小林功(1988)报道了那西肽对8种产气荚膜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 0.0062~0.025μg/ml。河合宏(1988)报道那西肽对产气荚膜梭菌的MIC为 0.003μg/ml。底佳芳等(2007)采用试管稀释法用那西肽、恩拉霉素、阿美拉霉素、杆菌肽锌、盐酸林可霉素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CVCC52和猪源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CVCC2038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物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均敏感,但敏感程度不同。其中那西肽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 0.1μg/ml。那西肽、恩拉霉素、阿美拉霉素和杆菌肽锌能抑制猪源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而盐酸林可霉素对该菌没有抑制作用。其中以那西肽的抑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MIC)为 0.005μg/ml。

由于那西肽对产气荚膜梭菌抑制作用强,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那西肽可有效防治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炎。

目前我国被批准可用于养猪生产的药物添加剂品种较少,广大养殖户迫切需要效果好、无残留、对人和动物都安全的药物。那西肽就具有动物专用、不产生交叉耐药性、无残留、对环境影响小,可有效防治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炎等特点。这些优点无疑为那西肽在养猪生产中的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西肽的应用前景必将非常广阔。

猜你喜欢
荚膜产气梭菌
湿垃圾与病死猪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研究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中国饲料(2021年17期)2021-11-02 08:15:10
羊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兽医导刊(2021年15期)2021-01-10 06:13:47
Meso-mechanical model of concrete under a penetration load
肺炎链球菌荚膜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研究
猪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和诊疗方法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3
陕西省部分地区鸡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煤层气排采产气通道适度携煤粉理论
西藏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的防治
西藏科技(2015年10期)2015-09-26 12:10:24
产气剖面测试在苏里格气田东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