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绿色照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1-08-15 00:53姜国刚蔡瑞林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常州江苏省企业

姜国刚,袁 锋,蔡瑞林

(1.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江苏常州213164;3.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江苏常州213164)

江苏省绿色照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姜国刚1,袁 锋2,蔡瑞林3

(1.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江苏常州213164;3.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江苏常州213164)

江苏省L ED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上游研发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政府要确立相对完善的引导机制,从政府补贴、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角度带动江苏省L ED产业发展,抢占国内乃至国际LED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长期培育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江苏;绿色照明产业;发展对策

一、绿色照明产业是一种低碳环保产业

绿色照明产业,是指发光二极管照明产业 (以下简称L ED)。L ED是一种半导体照明,它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发出的光近乎日光灯和气体放电式灯。L ED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光源,它的光学构造体将发出的光近乎无损失的集合起来,经狭小的结构投射出来,它的颜色是根据它使用的半导体成份造成,目前大约有红、黄、绿及白光等等。

英国布赖恩·爱德华兹在其编写的《可持续性建筑》中指出,在英国消耗的全部能源当中,大约有一半与建筑有关,而建筑的人工照明耗能则占其建筑耗能总量的15-50%。数据显示,照明耗能已经成为了各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面临能源危机、温室效应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促使人们寻找能源替代品。L ED技术由于具有高亮度、低能耗、长寿命、色彩丰富、安全环保等特性,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近年来被各国公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产业,[1]广泛应用于电子显示屏、汽车车灯、室内装饰灯、交通灯、景观照明、通用照明等市场。

L ED产业研究中心分析表明,全球通用照明市场中L ED的比例在2015年将达到50%,2020年将达到80%。目前,国外L ED产业已形成以亚洲、美国、欧洲三大区域为主导的三足鼎立的产业分布与竞争格局,各主要厂商纷纷扩产,加快抢占市场份额,产业投资继续加大;主要厂商利用技术优势,从事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引导绿色照明产业的发展。我国L ED产业下游封装已实现批量生产,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中低端L ED封装基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照明用电约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2%,消耗能源占比较高;而全国路灯数量约在9000万盏,如果全部改为L ED照明,按每盏路灯5000元计算,整个市场规模在4500亿元左右。基于对市场的积极判断,目前L ED产业投资也大幅增加。2010年,仅国内上市公司L ED投资计划额就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

二、江苏省绿色照明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江苏省是我国最早从事L ED研发和生产的区域,拥有一批熟练的技术队伍和产业工人,13个省辖市集聚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照明企业200余家,拥有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销半导体发光产品400多亿套,占全国市场25%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产业链相对较完整

就全国绿色照明产业来讲,江苏省L ED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扬州中科、南大光电等公司的外延片产品为上游产业;真明丽 (扬州)、晶元光电 (常州)等公司的芯片制造为中游产业,扬州史福特光电、江苏稳润光电 (镇江)南京华鼎、联众电子、永兴电子等的芯片封装和南京国冶星电子在L ED显示模块、南京多伦在交通信号、南京洛普在L ED显示屏、南京莱斯在全彩显示及交通控制系列产品为主体的下游产业。

(三)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国内日益严格的节能减排要求,使得L ED在商业空间的使用比例增加。2010年江苏省L ED产业已经开始深入发展,做L ED封装、L ED显示屏的企业也多已进入L ED照明领域。目前市场上只做L ED封装的企业数量已经很少,大部分做封装的企业已经开始研发和生产L ED照明产品。

(四)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江苏省L ED产业的雄厚基础受到国家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2007年,江苏扬州市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首批21个国家“十城万盏”绿色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之一,国家将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引导江苏大规模应用L ED照明技术及产品,以此引导节能环保照明消费理念的更新,提升L ED照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水平。这对推动节能减排,把江苏打造成有竞争力的L ED产业化基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扬州市也是国家正式批复的7个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11月江苏省政府正式出台文件,在常州武进高新区建设半导体照明科技产业园,以苏南苏北两块产业基地为龙头,带动全省行业发展。同时,位于常州的江苏省半导体照明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立国家半导体照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促进产检学研创新型发展模式。

三、江苏省绿色照明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未来3至5年,L ED产业将进入黄金时代,同时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L ED企业若不加紧优化技术链,不能实现量产,必然要被淘汰。虽然江苏L ED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在国内乃至国际L ED研发领域和市场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相比其他先进地区尤其是国外发达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上游研发能力弱

江苏虽然形成了完整的L ED产业链,但在上游外延材料研发、中游芯片制造方面实力较为薄弱,对L ED应用产品特别是L ED照明光源、灯具等方面企业未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2]下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高端产品少,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和广东等其他L ED产业强省相比,不能有效形成同类企业的集聚效应。

(二)产业服务平台缺乏,宏观引导缺位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于有效的产业服务体系,所以L ED照明的推广还不能完全摆脱政府层面的各种扶持。目前江苏L ED中小企业上下游合作不够紧密,企业间的横向合作及与服务中介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类创新资源还未有效整合,L ED产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这种现状制约了江苏L ED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江苏省虽然是我国最早从事L ED研发和生产的地区之一,但仍然缺乏一批L ED产业化专门人才,缺少深谙L ED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亟需可以即刻发挥效力的优秀人力资源,而目前这类人才的引进比较缓慢;省内多数企业和科研单位也尚未形成系统的L ED高、中、初级各类人才培养体系。

(四)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差

L ED产品价格高的背后,是核心技术的缺失,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调研显示,江苏L ED企业多数集中在封装、应用等产业链的中下游,上游核心技术还非常欠缺。L ED芯片基本靠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地进口,上游国际企业掌握了较强的定价权,导致国内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减少,从而影响对新产品的投资研发。同时国内同类企业竞争激烈,L ED中游封装由于扩产速度超出需求增速,使得L ED照明产业呈现投入大产出小现象,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滑,已影响相关企业盈利能力,给市场的开拓带来了不利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中游产品价格下跌将有利于下游应用降低成本,刺激需求,加速L ED照明的普及应用。

四、江苏省绿色照明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政策支持

1.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江苏省L ED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发改委牵头,联合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等省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各职能部门在各自范围内从项目的审批、项目选址、项目规划方面宏观引导,开展推进L ED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工作。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定期召开由成员单位及重点企业参加的产业发展联席会议,通报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工作计划,解决重大问题,协调相关工作。各地级市可以成立市级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南京、常州、扬州等重点龙头区域,可以成立L ED产业基地建设办公室。

2.建立行业协会,以协同企业实施相关政策的组织架构。由政府提供启动资金,由领军骨干企业牵头成立“江苏省L ED行业协会”,进行企业自律,对企业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并在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实现信息“收集-汇集-发散-收集”的有效循环传播方式。

4.对L 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与补贴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和扶持L ED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促进L 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5.加大政府采购与扶持力度。制定江苏省鼓励L 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应用的实施意见,编制L 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政府采购办法,大力推广使用L ED和太阳能电池等节能产品,规划建设应用示范道路、广场和示范景区,鼓励开展屋顶或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并网发电应用。

(二)技术研发与创新

1.推进建立高校院所-企业研究联合开发中心。鼓励和支持利用现有的研发和检测平台,以重点企业需求为支点,以国家半导体照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反馈产品质量信息为资料建设L ED认证中心和L ED研发中心,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技术资源共享,发挥核心技术对L ED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2.组建咨询机构,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咨询。成立由国内外业内知名专家、顾问组成的L ED产业专家咨询小组,负责指导L ED技术研发路线及相关政策的制订、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关技术标准的建立等。

3.实施专利、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核心技术,申请专利,并授权使用;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的L ED技术标准体系,成立L ED产业技术标准联盟;[3]鼓励L ED生产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推进专利、技术与标准结合的机制研发。

4.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力度,选择一批优势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加强产检学研紧密联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4]

(2)Weeds and Seeds in the Supreme Court’s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Decision:New Directions For Regulating Patent Scope(最高法院商业方法专利裁决中的杂草与种子:专利权范围管制的新趋势)。

(三)金融支持

1.实施贷款贴息。对于符合条件的L ED企业可给予贷款贴息。申请贷款贴息资金的企业,贷款必须是用于支付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且项目必须符合L ED结构调整方向,形成带动效应。

2.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各级金融机构应在确保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级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L ED企业贷款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提高贷款效率。

3.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的“四方融资模式”。企业与市政府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政府分期付款给企业;银行根据合同给企业贷款,省政府指导担保机构对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企业再分期向银行还贷。解决企业本身授信不够和政府贷款过度、政策不可控制和延续性问题。

4.加大政府投入。省财政在规划期内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绿色照明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示范应用的补助等。各市县区都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绿色照明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

(四)人才支撑

1.重视专业基础人才培养。支持省内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开设光电子专业和专业技能课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和教材建设,培养光电子专业人才和高级技工;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2.强化行业领军人才引进。省市人事和劳动部门要针对江苏省新光源产业人才稀缺的现状,加大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引进与利用的力度,特别是L ED和光伏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要营造环境,在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L ED和光伏产业项目的同时,鼓励以项目带技术和人才。

3.减少行业内员工流失。要支持企业做好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巩固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稳定技术骨干与管理人员以及关键岗位工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产业发展多做贡献。

(五)交流合作

1.建立L ED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该资源共享平台以信息网络的形式,依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形成资源共享的平台,对L ED标准、技术数据、情报、仪器设备、图书文献等要素进行整合,并与外部技术资源形成互联互通。

2.依托新闻媒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社会普及、加大L ED产业的宣传力度。

3.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国际化步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本土化”的原则,建立常态化产业合作及交流机制,加强与日本、台湾、德国等先进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L 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推动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多种手段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目前,拥有完整产业链的L ED企业还只在欧洲,L ED的上游产业基本是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天下。中下游产业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了L ED半导体照明产业园。但由于在芯片研发上缺少投入,高级技术人员缺失,核心技术上并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国内绝大多数照明企业在L ED终端应用上仍在进行低价、无序竞争。因此,江苏省要凭借经济大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从政府引导、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角度带动江苏省L ED产业发展,抢占国内乃至国际L ED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江苏经济协调发展。

[1]于高洋.我国LED产业发展路径[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12):9-12,50.

[2]黄晓艳.理性发展LED照明产业 [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1):54-57.

[3]深圳市发改委.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 [J].中国科技投资,2009,(9):1-5.

[4]王怀栋.对常州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几点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9.

Research on L E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Jiangsu Province

JIANG Guo-gang1,YUAN Feng2,CA IRui-lin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2.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fice,Changzhou Institute of L ight Industry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3.The Department of A dm inistration,Changzhou Institute of L ight Industry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Jiangsu L ED industry has some bottleneck s such as the low R&D capacity and the lack of core technology,etc.The key to L ED industry developementin Jiangsu Province is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sound government guidance mechanism from the angle of government subsidie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financial support,talents training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o as to promote L E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seize commanding point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foster new economic grow th for the long-term,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Jiangsu;L ED industry;development strategies

刘志新)

F124.3

A

2095-042X(2011)03-0051-04

2011-05-02

姜国刚 (1974—),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2009JJD 810008)

猜你喜欢
常州江苏省企业
企业
常州的早晨
企业
企业
江苏省交通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