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翻译测试研究进展概观*

2011-08-15 00:44汪顺玉刘孔喜
关键词:穆雷口译效度

汪顺玉,刘孔喜

(1.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2.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近十年我国翻译测试研究进展概观*

汪顺玉1,刘孔喜2

(1.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2.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翻译测试研究不仅起步晚,研究规模与成果与翻译教学、翻译测试活动的发展程度不相称。本文对近十年来我国翻译测试研究的领域和成果进行评述,以《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关于评价测试的效度依据作为参考点,提出未来翻译测试研究需要突破的方向。

翻译测试;效度依据;翻译评估;翻译批评

一、引言

我国的翻译测试历史较早,有记载的早期翻译测试始于清代科举考试(马祖毅,1998:308)。在当代,随着外语应用的普及与外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翻译测试渐成规模,在近些年尤其兴盛。除高校外语专业平时的测试外,许多全国性的重要外语科目考试都采纳了翻译题型,且专门性的翻译水平测试,如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等也已兴起。随之产生的各类翻译培训与翻译教学逐渐增多、备受重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翻译测试的发展势必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翻译测试究。

然而,总体上来看,专门的翻译测试研究起步落后于外语测试,一度受到忽视,且已有的研究规模与成果远未达到与翻译测试活动同等的发展程度。这一不平衡发展状况逐渐引起关注,如黄忠廉(1998)对前期研究的薄弱状况做了阶段性总结,并努力探索翻译测试有待研究的领域和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的近十年里,国内对翻译测试的研究持续发展,出现了以穆雷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着手进行了翻译测试理论层次上的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未能形成应有规模。

为有助于推动翻译测试研究的发展,我们需要回顾与审视这一时期的翻译测试研究发展走势,吸取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寻求研究思路和方向的突破。本文将在对初期翻译测试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过去十年的翻译测试研究进行评析,并从测试评价标准的角度提出未来的突破方向。

二、初期翻译测试研究状况简要回顾

对这部分的论述是为了同近十年的新进展更好地进行对比。起步初期翻译测试研究的状况总体上不理想,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研究者数量偏少

(二)研究成果有限

据黄忠廉(1998)统计,1978年前国内研究外语测试的论文仅15篇,其中无一篇专论翻译测试;1978—1997年间专论翻译测试的文章共14篇。如他所言,这种状况“与翻译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称”。

(三)研究领域狭窄

早在发文指出翻译测试研究领域的薄弱状况之前,黄忠廉教授本人就曾积极在翻译测试的研究上做出了诸多努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曾与他人合作,以CET-4的研究为载体,对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的翻译测试部分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主要是探讨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翻译题的命题原则与方法以及翻译测试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间的联系,暂未涉及其他领域。此外,据黄忠廉(1998)一文可知,其时的翻译测试研究非外语专业多于外语专业,而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外语界的翻译测试活动的研究则鲜有文献出现。

(四)研究层次不高

从研究成果来看,初期的研究属于尝试性研究,立足点主要是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研究,尚未全面深入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阶段。如黄忠廉(1998)指出,初期的翻译测试研究主要是针对测试试卷的具体分析,评而无论;或是关于翻译测试的某个侧面的研究和探讨,仅部分论述涉及评分标准和翻译命题原则。

对于初期翻译测试研究的薄弱状况,黄忠廉(1998)分析指出这是由于缺乏正确认识而导致研究者偏少、成果有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忽视翻译命题的科学性。2.未能正确把握翻译测试对象与范围。3.过于强调翻译测试的主观性而在标准化的测试及测试理论中予以回避。

三、近十年翻译测试研究新进展评析

(一)过渡阶段起推动作用的研究

黄忠廉(1998)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概括提出了翻译测试有待研究的话题:1.翻译测试的层次(及其细化),2.翻译测试的目的,3.翻译测试的类型,4.翻译测试与考试大纲,5.翻译题命题原则与方法,6.翻译测试的评分原则与方法,7.翻译参考译文的制定,8.翻译测试解题思路,9.翻译测试的实验研究,10.口译测试研究,11.翻译测试的标准化。这些话题展示了翻译测试研究的领域及层次,为翻译测试研究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为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徐莉娜(1998)结合自身翻译教学经验进行了翻译测试研究的理论探索,她指出了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与翻译测试研究的脱节,认为其时的翻译测试存在命题方式单一、测试与教学内容脱节等弊病,提出了命题形式上应将客观题和主观题有机结合,并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翻译测试题型,旨在能对翻译教学起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总之,上述几位学者结合翻译教学对翻译测试进行的探索式研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时间跨度上看,徐莉娜(1998)、黄忠廉(1998)等研究成果既属于初期翻译测试研究的集中反映与阶段总结,也是对当前的翻译测试研究起推动作用的过渡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纳入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①宋志平(1997)所做的翻译测试研究与理论思考同徐丽娜的研究领域及所得结论非常相似,也可算作这一过渡时期中发挥了推动作用的重要研究。因为本文以1998年为分界,故将其归入初期研究。

(二)穆雷的系统理论研究——近十年间最重要的系列研究

黄忠廉(1998)总结翻译测试现状并提出翻译测试有待研究的领域之后,近十年来翻译测试研究有了一些新进展,研究领域有所扩大,研究层次开始提高。代表性的就是有学者对翻译测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代表人物是穆雷教授。

还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妈妈临出门时告诉我:“10点到11点是你的自由阅读时间,11点以后要去室外活动,顺便买一瓶酱油回来。”可是,当我看《皮皮鲁外传》时,又被那精彩的故事吸引……妈妈回来时,见我还在看书,严肃地说:“以后,我要把你的书全没收了,你看看你,这么小的年龄就戴上了眼镜!酱油呢?”我连忙站起来,扔下一句“马上就去”就一溜烟跑出去了。

穆雷的研究也是始于关注到翻译测试与翻译教学的发展同翻译测试研究不相称这一不平衡状况。穆雷(2000)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翻译测试题型单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都是一两篇短文翻译。而造成这种测试方法单一的原因在于,众多翻译教师认为翻译测试是主观性很强的测试,不好评分。鉴于此,穆雷(2000)提出了“如何使主观性的评分尽可能做到公正、合理”这一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时认为应注意加强主客观题型的结合,赞同了宋志平、徐莉娜等学者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此外,穆雷教授提出翻译练习也是翻译测试的一种形式(2000)。她认为科学布置和管理翻译练习有利于促进翻译教学,并根据调查研究给翻译教师提出了学生译作评判的多种建议与实例说明,旨在通过加强对翻译测试的研究来使之适应翻译教学的需要。至此,翻译测试研究仍然是侧重于与翻译教学紧密挂钩的,但提出了有待研究的课题——评分标准,这蕴含了对翻译测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的趋势。

最值得关注的是穆雷教授所进行的广东省哲学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系列研究”,这代表了近十年间翻译测试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下面试从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1.该系列研究显示了翻译测试研究思路上的新发展。穆雷(2006a)梳理了现行翻译测试的主要方法,也即文本翻译的各种评分方式。她借鉴语言测试的分类方法,将现行翻译测试大致分为客观性测试和主观性测试两类,并以英汉/汉英翻译为例,探讨了翻译测试及其评分问题。这一阶段性成果体现了翻译测试研究思路上的新发展。

首先,穆雷在该文中指出科学的翻译测试的内容应包括:1.明确测试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方法、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等;2.根据教学大纲、考试目的和上述原则制定考试大纲;3.精心命题,合理分配各类试题的比例;4.合理评分,尽可能使用计算机辅助评分;5.分析数据,对测试结果做评估,同时修改或调整试题。

其次,她指出了翻译测试与一般的语言测试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语言测试注重测试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及其语言交际能力,翻译测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受试者的翻译能力,也就是双语转换能力,其中还包括检查受试者对待和处理两种文化的态度及能力。据此,穆雷(2006a)认为,单用语言测试的内容与方法来进行翻译测试是不够的,翻译测试应有自己独立并超出语言测试之外的内容和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穆雷(2006a)一再强调要将主要用于翻译教学的翻译测试跟通常的以翻译批评或职业评估为目的的翻译评估区分开来。她本人进行的翻译研究测试,正是倡导从翻译理论和测试理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翻译教学及其测试跟作为语言手段的翻译测试的异同。而这些又正是其系列研究区分并定义翻译测试的意义所在。

2.该系列研究显示了翻译测试研究层次的提高。该系列研究旨在从理论深度来对翻译测试研究的各方面予以佐证,不是仅停留在与教学的表层结合的讨论。如穆雷(2007)首先探讨了翻译测试的定义与定位,力求对研究对象做一个科学界定。她认为在现有的翻译研究文献里,翻译评价(translation evaluation)、翻译评估(translation assess ment)和翻译批评(translation criticism)等几个词往往不加定义而互相换用会给研究讨论带来麻烦和误解。穆雷教授结合其研究得出,翻译测试是用来检验被测对象对翻译实践能力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涉及对答题内容的评判,因此跟翻译批评、翻译评估或评价和语言测试等都有关联(2007)。根据她所建立的图表显示,翻译测试是一种特定的测量,是“翻译评估”与“翻译评价”的步骤或者说手段,也属于翻译批评的一部分。而翻译批评、翻译评估或评价的讨论都是翻译测试的依据,对翻译测试产生影响(同上)。

穆雷(2006a)根据其调查发现指出现行的翻译测试评分标准/评分方法具有随意性,没有经过理论论证、分析或说明,她认为文本翻译的评分应将“综合法/印象法”与“分析法”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为此,穆雷教授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和美国的文本翻译测试评分标准做了调查,旨在为翻译教学者收集整理翻译测试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提出“模糊综合评分模式”以用于文本翻译,①该论述见于穆雷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翻译教学中的(汉英/英汉)文本测试研究——模糊综合评分模式的建立(之五)”,刊登于《翻译季刊》(香港),笔者缺乏该资料,此处无法提供该文献情况。特别是大规模文本翻译测试的评分。穆雷相信可以应用她所提出的模糊综合评分模式来解决翻译测试的各种问题,即:如何形成一套动态的、可以调整的、便于教师灵活运用的翻译测试评分标准体系;如何使翻译测试评分既简单易行又相对可靠等等(2006b)。穆雷教授所构思的模糊综合评分模式,主要是针对翻译教学中的文本翻译测试,计划力求中和各种模式的长处,考虑翻译教学的特点,以调查研究为依据,力求既重视文本的对比,又不忽略译者和读者因素,还要兼顾各类文体的特征。

此外,穆雷(2006b)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对翻译能力的有关讨论,以此来探索翻译测试的评分依据。因为测试翻译能力的关键,即是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可以评估的因素,或在命题时设法使翻译能力通过翻译实际操作体现出来。因此,穆雷(2006b)首先综述了对“翻译能力”这一概念的讨论,结合了杨晓荣(2002)、姜秋霞(2002)等学者的观点,提出翻译测试可以针对翻译能力所应包含的几方面进行命题设置并依此来明确翻译教学目的,认为对翻译能力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对翻译测试各种问题的认识。

3.该系列研究体现了翻译测试研究领域的认定。穆雷(2007)表明,翻译测试研究包括讨论测试的目的和范围、命题的方法和评分、测试主体与客体的组织等等,都需要科学论证和深入的理论研究,而其中最为困难的是文本翻译的评分问题,她所进行的系列研究重点定位在对文本翻译的评分策略的探讨上,从理论上阐明所采用方法的可行性。而评分策略的研究即涉及到翻译标准的讨论。因为不同的翻译标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不同的翻译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翻译质量要求和翻译评估方法。基于之前对翻译批评、翻译评估与翻译测试之间内在关系的讨论,穆雷(2006c)综述了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翻译批评标准的讨论,意在说明从理论上看,翻译批评所依据的理想标准可以用来作为翻译评估或翻译测试的操作标准参考;但同时她又认为鉴于翻译评估与翻译测试的不同目的,不宜完全照搬翻译批评的标准,且目前的翻译批评标准过于笼统和理想化,不适应翻译教学中测试的具体操作,建议另作考虑。

总之,穆雷教授的“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系列研究”主要着眼点在与对翻译评分策略及评分标准的讨论上,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提供了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理论论述加以佐证或说明,力求补足以往翻译测试缺乏理论的状况,是现阶段最有影响、最具系统性的翻译测试理论研究。

(三)其他研究及特点

1.外语专业翻译测试的研究成为热点。近十年间的翻译测试研究重心转移到外语专业的翻译测试活动上,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对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翻译题型的评析,或是探究其对翻译教学的指导。汪顺玉(2009)对2000年至2005年发表的20篇此类论文①限于篇幅,关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部分的评析论文文献在此没有列出和海芳(2004)的博士论文《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笔译测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他认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主观的思辩类型。……关于分数的结构和意义解释方面几乎没有进行,而这方面的信息正是构念效度的核心。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文献中多数研究属于边缘性质的,没有触及效度的核心;二是就八级考试效度依据而言,仍然有多块处女地等待开垦”。

2.口译测试研究的兴起。如陈菁(2002)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区分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在交际法原则指导下进行口译测试具体操作建议(2003)。此外还有袁小陆(2007)研究探讨了口译能力与口译测试有用性之关系,以及黄晓佳、王建国(2009)基于Bhler的口译质量实证研究评议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译考试的评判标准。

3.语言测试理论在翻译测试研究中的应用。如上述陈菁(2002)的结合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的研究,以及李欣(2004)结合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理论,提出翻译测试所考查的三种能力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知识;将翻译能力的构成作为翻译测试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确定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探讨了在翻译测试中,通过题型设计、内容选材等方法,实现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她认为实现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必将提高翻译测试的总体效度,使翻译测试做到公平、科学、规范,更好地促进和评估翻译教学(2004)。另外,汤培蓉(2007)、张晓芸(2007)等研究结合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backwash)理论来进行翻译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

翻译测试的现代化研究。如田艳(2008)进行的“翻译网上自动评分初探”研究,响应了翻译测试现代化的要求。该研究介绍YanFa系统通过关键词匹配技术来实施网上英译汉译文的自动评分的情况,探索翻译网上自动评分的可行性,迈出了这方面研究的关键的一步。

这一时期的其他一些研究与早期翻译测试研究主题基本类似,大都是翻译测试与翻译教学的探讨,如王全瑞(2006)、罗选民等(2008)等,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四、基于测试评价标准的思考

如果把现有的翻译测试研究置于测量科学的范畴上评价,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队伍方面,语言测试与翻译研究的学术桥梁还没有搭建起来,翻译测试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大都是翻译教学与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方面,由于研究队伍的现状,他们的研究大都是基于翻译学研究或翻译教学研究大范围下进行的。研究大都不是在测试科学的框架下进行,印象式、反思式或理论论证很多,大部分成果属于边缘性研究,有论点而缺少实证依据。

翻译测试虽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测试,但作为测试活动的一种,其研究也应遵循测试评价的原则。根据《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AEPA/ APA/NCME,1999),效度是开发和评估考试中最基本的要义。效度可以从测试的内容、心理过程、分数内部结构、外在标准和社会后效五个层面进行验证,这五个方面被认为是所有教育和心理测量的通用总则。现有研究仅仅在内容和社会后效方面有所讨论,但这些讨论大都不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而涉及分数意义核心的“内部结构”和拟测翻译能力解释的“心理过程”方面还鲜有研究出现。即使像汤培蓉(2007)、张晓芸(2007)所进行的翻译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属于从“社会后效”方面,但是其研究的实证性和理论基础都显薄弱。未来的翻译测试研究应该更多地在测试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证为手段,从上述五个方面着手,为解释翻译能力和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五、余论

翻译测试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容忽视。由于种种原因,本文或许在搜集文献时未能穷尽研究成果,但基本上能体现这一时期的研究概貌。近十年翻译测试研究不再局限于英语教学与翻译测试相结合之类的应用研究,以穆雷为代表的学者在目前阶段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翻译测试的评分策略及标准等;部分结合语言测试理论进行的翻译测试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翻译测试现代化的研究也迈出了可喜的探索步伐;这些都代表了近十多年来翻译测试研究的新进展。

同时,翻译测试研究迫切需要从测试理论和技术上输入营养,需要更多地从测试科学视角研究翻译。未来的翻译测试研究要取得突破与长远发展,需要在翻译测试的内容、心理过程、分数内部结构、外在标准和社会后效五个层面予以加强。

[1]AERA,APA,NCM E.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S].Washington,D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9.

[2]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51-53.

[3]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J].中国翻译,2003(1):67-70.

[4]海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笔译测试[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4.

[5]黄晓佳,王建国.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译考试评判标准评议[J].中国翻译,2009(1):54-59.

[6]黄忠廉.翻译测试研究:进展与方向[J].中国俄语教学,1998(3):55-59.

[7]姜秋霞.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11-15.

[8]李欣.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及其实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7-219.

[9]罗选民等.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1):76-82.

[10]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1]穆雷.翻译测试现状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0(1):15-17.

[12]穆雷.翻译测试及其评分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a(4):466-471.

[13]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译,2006b(2):43-47.

[14]穆雷.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c(4): 45-47.

[15]穆雷.翻译测试的定义与定位——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一)[J].外语教学,2007(1):82-86. [16]宋志平.关于翻译测试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 1997(4):30-33.

[17]汤培蓉.大学英语翻译测试的反拨作用探析[J].考试周刊,2007(2):85-86.

[18]田艳.翻译网上自动评分初探[J].中国科技翻译, 2008(1):33-35.

[19]王全瑞.翻译测试中的语言技能因素[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348-352.

[20]汪顺玉.语言测试构念效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1]徐莉娜.关于本科生翻译测试的探讨[J].中国翻译,1998(3):29-32.

[22]杨晓荣.汉译英能力解析[J].中国翻译,2002(6): 16-19.

[23]袁小陆.口译能力与口译测试有用性之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07(5):87-90.

[24]张晓芸.两大全国性翻译测试的反拨效应之预测性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1):54-58.

[25]肖春艳等.论语境对翻译的制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0-942.

[26]郭亚东,等.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文本的建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9).

(责任编辑:朱德东)

A Survey of the Studies on Translation Testing in the RecentDecade in China

WANG Shun-yu1,L IU Kong-x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2.Hubei University forNationalities,Hubei Enshi445000,China)

Studieson translation testing in China,a recent academic endeavor,are not commensurate to the fruitful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or translation testing practice.This paper conducts a survey of the studies on translation testing in past decade in China and advocates some new orientatio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ine with the framework of validity evidences embodied in The Standard for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Testing.

translation testing;validity evidence;translation evaluation;translation criticism

H059

A

1672-0598(2011)01-0104-06

12.3969/j.issn.1672-0598.2011.01.017

2010-12-07

汪顺玉(1965—),男,重庆酉阳县人;博士,教授,在重庆邮电大学英语任教,主要从事语言测试研究。

刘孔喜(1981—),男,湖北恩施人;硕士,助教,在湖北民族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穆雷口译效度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安迪·穆雷泪洒澳网公开赛
西雅图市长因性侵丑闻退出竞选连任
穆雷加冕男网年终NO.1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