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2011-08-15 00:49:04孙冬梅
关键词:高职生服务体系就业指导

孙冬梅

构建与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孙冬梅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职生就业服务体系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是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保障。因此,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坚持动态、多元的运行机制,实现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多样化”,提高高职生就业力。

高职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体系

一、构建和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和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高职生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向现代化建设岗位输送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既为社会经济发展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也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第二,构建和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期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事做有钱挣有温饱,就有希望和安宁。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带着满腔热情,竭尽全力地做好高职生就业工作,帮助他们充分就业。

第三,构建和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质量是高教的核心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能否实现高职生充分就业关系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要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就应率先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构建和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容

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要求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全过程,一个完善的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实现 “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多样化”五化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第一,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和完善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员化就业指导,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各系领导、专兼职辅导员、专业教师和班主任乃至家长的作用,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要使全校教职工转变思想观念,清醒地认识到就业质量不只是就业主管部门的事情,也不是几次就业指导课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体教职工特别是专业教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改进工作作风,进行教学改革,主动关心、自觉参与其中,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真正树立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办学理念,营造“就业工作人人有责”“人人都是就业指导者”“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氛围。在多层次的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知识、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学习过程,逐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职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理应得以强化、完善。在具体实施“一把手工程”时,高校应建立院和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级领导小组组长一般应由院长或党委书记担任,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招生、就业、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机构。各系可组建由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系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和综合测评工作,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意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形势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在全校形成“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和院系通力合作、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广大专业教师全力关注、社会力量和在校学生积极参与”[2]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逐步构建全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的成才立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第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和完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程性就业指导,就是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就业指导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长期备战”型,即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阶段不同、任务不同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适应并融入大学新的环境,了解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应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规划三年大学生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理想。就业指导应着重就业形势的认知、专业认知情况、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等。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他们建立专业思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势态,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大二阶段,应侧重于职业体验、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指导学生围绕职业发展去掌握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强化职业体验,锻炼实践能力;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自身能力测试及职业定向指导,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相对照,发展个人志趣,加强自我认知,拟定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大三阶段,应侧重于引导高职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从容地应对挑战。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政策咨询;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和就业心理指导,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使高职生对自己有个客观、正确认识和评价,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发布就业信息,达到信息渠道畅通、高效。模拟就业现场,传授求职、应聘的技巧及策略;给学生创造“实战”环境,进行“实战”性指导。精心组织就业招聘,多渠道、多方式,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为高职生求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

第三,健全就业指导队伍,构建和完善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一项专业性、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就业指导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有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它是决定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好坏的关键。作为从业人员,首先应具有较强的知识占有能力。既要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熟悉大学生就业工作法规和程序,又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心 理学、管理学、咨询学、人才学等综合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还要掌握咨询方法和技巧。其次,具有较强的就业指导能力。要科学地、前瞻性地预测和研究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职业发展前景,具备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处理虚假信息的能力,为社会和学生提供丰富、翔实的供求信息,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社会交际协调能力、招聘会展的组织能力,充当职业中介,主动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掌握就业市场对用人要求的细微变化,为供需双方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高校应从辅导员队伍和教师队伍中选择责任心较强者参加就业指导工作,为了确保这支队伍工作更加有效,必须注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的相对合理,并注意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和研讨,提高指导工作水平。搞好专业培训,参加“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的资格考试,持证上岗。此外,就业指导特别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因此可吸收具有相关背景的教育专家和学者、成功创业者、高级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专家等作为兼职人员,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根据他们的优势和潜力确定主攻方向,以努力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整体。

第四,重视网络系统建设,构建和完善信息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职生就业服务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建立多级网络实现就业信息网络化。影响高职生就业不只是社会的经济状况和自身能力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能否拥有足够的且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为此,我们可以借鉴香港联校就业信息系统JIJIS的模式,构建信息化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和指导咨询五位一体,为高职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机遇和广阔径的发展空间[3]。高职院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走开放与联合之路,打破各校为阵的局面,围绕服务学生这一中心,架起学校、政府、社区、企业与学生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加大投入,组织专业人员建立功能完善的高职生就业信息网站,为高职生、从事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和用人单位全方位提供“双向”的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广大高职生提供网络信息查询、信息表现发布、网络交流、网络招聘等服务,向各用人单位提供高职生动态资料信息库,包括各专业毕业生人数、生源情况、求职意向等。同时,向社会各行业公布需求信息,发布未来就业环境,分析各行业需求形势,给高职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依据,有效实现相互间的供需信息沟

G718.5

A

1673-1999(2011)13-0179-02

孙冬梅(1962-),女,山西临汾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筹)(浙江绍兴312000)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及现当代文学。

2011-04-28

猜你喜欢
高职生服务体系就业指导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8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32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