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后缀“-门”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2011-08-15 00:49:04黄彬瑶
关键词:后缀丑闻受访者

黄彬瑶

汉语后缀“-门”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黄彬瑶

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最为活跃善变,最易受到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因而社会生活中任何微小的变化在人们使用的词汇中都会有所体现。针对汉语中新生后缀“-门”被广泛使用的现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变异和流行与同时期社会状况、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探求“门”后的社会意义。

汉语后缀“-门”;语言变异;社会心理

一、汉语后缀“-门”的形成和演变

从语源角度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后缀“-门”是英语后缀“-gate”的直译。作为两个异源异质的语言单位,汉字“门”与英语单词“gate”除了字面上对应之外,并无其他直接联系。而“-gate”作为英语后缀,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轰动美国的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中派生出来的[1]。

水门事件在美国历史上影响巨大,以致后来再发生重大政治丑闻时,人们便会联想到“水门事件”,并与之进行类比。“Watergate”由原来特指事件发生地点——“水门大厦”(Watergate Complex)的专有名词,被用来专门指代尼克松“水门事件”,进而演变成可用来泛指任何一件政治丑闻的一般名词,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2]在英语中“-gate”逐渐从“Watergate”这个单词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表示丑闻的后缀,尤指“影响范围大的政治或商业丑闻”(《20世纪新词语字典》)。

30多年来,英语中出现了一大批以“-gate”作后缀表丑闻的合成词。例如:Prisonergate (虐囚门)、Slaughtergate (屠杀门)、Totegate (赌金门) 等等。Wikipedia自由网络百科列出大约71个被广泛承认的以“×-gate”命名的事件。

在这些“×-gate”合成词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媒体的翻译进入汉语。早期国内报刊上出现的“××门”基本上都是英语合成词“×-gate”的直译,因而都可以找到其对应词。例如:瑞士调查 “安哥拉门”事件(Angoragate),谁是“虐囚门”的深喉? (Prisonergate)[3]。汉语中的“门”也由此平添了“政治丑闻”的含义。

随着“××门”在国内媒体上频繁出现,汉语后缀“-门”在继承英语“-gate”原有涵义与用法的基础上,出现了语义延伸,用法搭配上进一步拓展。从使用范围来看,“××门”没有在国内政治领域被接受,而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等其他领域被广泛采用[4]。从词义上看,从严肃的政治问题转变为普通的社会生活问题,从震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事到不值一提的娱乐花边新闻,小纠纷、小风波都可以冠之以“××门”之名。从搭配方式上看,“-门”主要通过附在双音节的名词性成分或动词性成分后面,构成一个三音节复合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例如:解说门、脏话门、艳照门等等。“××门”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后接“事件”或“丑闻”,后者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例如:超女厉娜首次回应“堕胎门”事件(《行报》,2006-09-25);陆风汽车如何穿过“碰撞门”(《经济观察报》,2005-10-21);从“艳照门”看私人领域公共化(《法制日报》,2008-3-19)。

作为一个仍在不断发展演化中的词缀,“-门”后缀的使用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门”逐渐开始不单指某一新闻事件,而可用作一系列类似事件的总称。例如:2006年德国世界杯1/8决赛中,中央电视台足球解说员黄健翔的“激情解说”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被称为“解说门”。央视主持人海霞因在关于淮河洪涝灾害的专题节目中,形容受灾群众“带着过年的心情”,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此事件也被冠以“解说门”。此后每当电视解说员在节目中因严重口误造成不良影响,都会被说成“身陷/遭遇‘解说门’”。

二、汉语后缀“-门”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及数据分析

为了获取相关语料,笔者随机查阅了2003年至2010年(10月之前)多份不同类型的中文报纸(包括《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 收集 “××门”(事件)相关报道共计27篇。为了解大众对汉语后缀“-门”的了解及接受程度,笔者通过发放书面问卷、网络问卷及随机采访的形式,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总共177人进行了调查。笔者将样本(受访者)进行了分组,其中:A 组(13-18岁)27人、B 组(19-29岁)111人、C 组 (30-49岁)21人、D 组 (50岁以上)18人。所有受访者中,男性91人,女性86人。

针对问卷中“您是否听说/看到过‘××门’(事件)的说法?例如:“‘艳照门’等”这一问题,A组与B组中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听说或见到过类似说法,C组与D组中分别只有38.1%与50%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或见到过类似说法。可以看出,后缀“-门”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确实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受访者的年龄越小,接触词缀“-门”的频率越高。这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有直接联系,相较于其他年龄层,他们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对环境变化及新生事物也更加敏感。其语言风格受各种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影响显著,形成一个“语言团体”。

总体上,对于后缀“-门”的接触频率,性别因素作为变量之一没有导致明显区别。但必须指出,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加,性别因素导致的差别逐渐突显。即对后缀“-门”的接触频率随年龄增大而递减,而这一递减趋势对于女性受访者来说更为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杂志和报刊是人们接触后缀“-门”的主要途径。暂不考虑各种媒介影响范围大小的差别,网络、杂志和报刊的共性之一是它们都提供书面文字信息,而广播、电视等都是以话语作为信息载体。换言之,后缀“-门”更多是以书面形式被使用,而非口头形式。

针对“假设你在报刊上看到‘××门’,你是否会被标题吸引而去阅读内容?”这一问题,接近7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会被吸引,进而想去了解更多有关此事件的信息。这就充分解释了为何现今各种媒体广泛使用甚至滥用“××门”的说法。有趣的是,众多受访者同时表示,他们知道媒体常炮制“××门”(事件)来吸引大众。一位中年男性受访者表示:“看到这样的标题,我通常会去读内容,因为现在媒体总是用这种说法夸大其词,我想看看这次到底是否又是媒体在炒作。”

针对 “你在日常工作生活的交流中会使用‘××门’的说法吗?”这一问题,只有28.2%的受访者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后缀“-门”。当被问及为何不愿采用“××门”(事件)的说法时,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很奇怪/很别扭”,有的则认为这种说法所指不明确,容易引起歧义,影响交流。可见,虽然后缀“-门”的使用范围已经从政治领域延伸到文化、经济、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词义被大大扩展和泛化,但在使用中仍然有许多限制,它仍只是传媒及新闻工作者的偏好,离生活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虽然近年来后缀“-门”被广泛使用,众多“××门”频频见诸各种新闻传媒,但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其由来。即使作为社会中知识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广的群体,也只有大约30%受访大学生知道后缀“-门”来源于7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足见这一比例在其他群体或年龄层中会更低。

调查结果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后缀“-门”的接受程度显著降低。受访者中,即使是对潮流最敏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最强的初/高中生(A 组)及大学生(B 组)喜欢“××门”这种说法的也仅占29.6%和20.7%。绝大多数受访者持“无所谓/没感觉”的态度。部分对“-门”后缀持反对态度的受访者认为“许多‘××门’都是媒体言过其实的炒作,哗众取宠而已”,有的认为“后缀‘-门’被滥用,缺乏创造性”,还有的则认为“以‘××门’为代表的许多新词汇被滥用,影响了汉语的规范性”。虽然喜欢“-门”后缀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很小,但他们也给出自己的理由:“‘××门’的说法,新鲜有趣、吸引眼球”,“‘-门’就像一个标签,一看就知道是个负面消息,还可以用来统称同类的事,表达方便。”

采访中笔者发现,尽管大部分受访者并不知道后缀“-门”的由来及其最初含义,但在其汉化和演变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赋予了“-门”各种各样的内涵。不少受访者既不知道后缀“-门”的由来,在日常生活中也从未听到/看到过“××门”,但仍能猜测出“-门”指的是“坏事、大事”。

对于后缀“-门”的理解,受访者的回答五花八门、大相径庭,结合受访者回答与笔者收集的新闻语料,汉语语境中“-门”的内涵大致可归纳如下:(1)所指多为丑闻、负面事件;(2)事件牵扯广、影响大;(3)当事者或事件相关者是公众人物、公共机构或公司企业;(4)当事人处境尴尬难堪,或者面临的问题复杂棘手;(5)当事人想要掩盖的事件意外被曝光泄露;(6)事件并非一定属实。

三、“门”后的深意分析

尽管“-门”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词缀,但在其演变和广泛使用的背后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笔者对调查结果加以梳理整合,以探究“门”后的深意。

首先,在初步分析的结果中,存在一个显著的不对等。即调查结果表明大众对后缀“-门”的接受程度并不高。23.2%的受访者表示“厌恶”,57.6% 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没感觉”,且70% 以上的受访者并不知道后缀“-门”原来的含义,但承认会被“××门”吸引的受访者所占比例高达73%。既然吸引大众的不是后缀“-门”本身,那到底又是什么呢?

由于语言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际言语要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中进行,因此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话语信息的传递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既是民族文化、传统习惯的积淀,又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的综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反映,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必然使语言产生变异,而语言的变异也必然映射出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导致语言变异的动因也是多层次的。

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中国式的“××门”诞生于报纸,泛滥于网络,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5]。

通过之前的调查分析,我们归纳出大众对汉语后缀“-门”含义理解的六个共同点。如果将它们重新加以整合,可以得到这样的话语:大众感兴趣的是“公众人物、公共机构和公司企业,因其极力想要掩藏的不良行为或事件被意外曝光而陷入窘境”。

公众人物、公共机构、大公司大企业所代表的是社会中的强势阶层。一方面普通大众对他们充满好奇,想要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有窥探其隐私秘密的欲望。另一方面,大众虽然关注这些“××门”事件,但多数人抱着置身事外的旁观态度,充满讽刺与嘲弄的意味。这些都反映普通民众反对社会强势阶层的草根心态和反偶像心理。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不公平日益凸显和尖锐化,人们需要以某种形式发泄不满情绪,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四、结论

近年来,从“解说门”到“艳照门”,越来越多的“××门”充斥着媒体及网络,进而成为一种受人关注的语言现象。“××门”源于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gate”以意译的方式进入汉语,从一个外来词逐渐被汉语内化,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语义延伸。其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领域,任何或大或小、或真或假的新闻事件,无论是否称得上“丑闻”,都可以冠之以“××门”,并且出现了用以指“一类事件”的趋势。

语言变异既受语言系统内部的自身原因影响,又受语言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语言是反映社会的镜子,语言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折射当时的社会状况及社会心理[6]。于此同时,语言在其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也塑造了人们的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影响整个社会。

我们的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众求新求变,浮躁的社会心态也显露无疑。众多的新词汇不断产生,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也很快被抛弃。就像“××门”,从进入汉语到被滥用,之后逐渐引起大众的厌烦前后也不过几年的时间。

语言对社会有绝对的依附性,对社会的发展又有应变性。为了适应时代和新事物的快速发展,这些新词新语需要不断改变,以灵活的方式来反映和服务社会生活的需要;大众求新求异的认知心理也必然会对新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产生影响,从而使诸如后缀“-门”这样的新词新语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延伸、泛化。

[1]徐福坤.“-门”的词义发展[J].现代汉语,2007(3).

[2]周日安,邵敬敏.美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J].外国语,2007(4).

[3]彭婷.“-门”词族探微[J].文史博览,2007(8).

[4]布占廷.新闻标题中“门”族词的意义及用途[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杨永林.千门万门,同出一门:从美国“水门事件”看文化“模因”现象[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6]刘桂兰,李红梅.从模因论角度看“xx门”现象[J].外语学刊,2009(2).

H146.1

A

1673-1999(2011)13-0106-03

黄彬瑶(1987-),女,福建福州人,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

2011-04-12

猜你喜欢
后缀丑闻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 02:35:38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 10:41:00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 05:05:44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6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24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35
TalKaholic话痨
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
东芝惊爆会计丑闻 凭空捏造1518亿日元收益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8
东芝爆财务丑闻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