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文琦
数字鸿沟视域下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党文琦
网络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参与也有积极影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存在,使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非均衡性,以及网络社会中的知识沟制约着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指出我国政府要通过加快信息化进程、发展电子政府、强化公民意识等方式缩小数字鸿沟,充分发展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
数字鸿沟;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数字鸿沟日益凸显出来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与网络技术所带来的附加问题让政治学的发展在网络时代遇到了危机。通过数字鸿沟对网络政治参与影响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满足公民高涨的政治参与热情,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第一,网络政治参与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有利于弥补制度供给不足。畅通的政治参与渠道是公民利益得以输入政治体系的重要保障。罗伯特·达尔认为,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的参与渠道越多越畅通,政治参与就越加便利,相应的参与就越多[1]。
网络空间是一个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营造的公共领域可以使公民平等地参与、讨论,所以网络中的虚拟平等比现实平等更容易实现。网络中公民拥有更为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参政机会、平等的网络权利。根据网络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以及其隐匿性、开放性的固有特点,在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时,给公民提供了便捷化、平民化、自由化的参政机会。公民的政治表达通过网络的传播功能“上达”、“普达”,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有效弥补了国家制度供给的不足。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提高了公民参与程度,有利于形成对政府的舆论监督。公民通过网络密切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如今,网络论坛、政治博客承载了网络民意,在网络气势汹涌的传播下形成舆论气候时便可对政府施压,公民便通过网络对政府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此外,网络政治参与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舆论、调控舆论的有效平台。为达到调控舆论的目的,政府与公民往往形成的良性互动模式更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保障。
第三,网络政治参与为增量民主提供了新的方式。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前提下最大限度增加政治利益,它注重政治改革的稳定、有序和效益[2]。网络可作为政治信息传送体制之一,使公民政治活动直接的、自主的、自愿的进行表达、参与,并为扩大民主提供了“试验田”。在网络平台上,不会直接造成社会资源的破坏,这与传统社会中经过对抗、动荡甚至革命洗礼下的公民成长极大不同[3],为公民、社会塑造有序的增量民主提供了新的方式。
始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明与扩散,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标志性事件,伴随而来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发展,正在以极其深刻的程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它重塑着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同时,也参透到政治领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政治观、民主观,影响着政治参与模式和方法。
第一,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的网络政治参与非均衡性。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技术、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因素造成数字鸿沟的第一道、第二道沟即数字鸿沟的“接入沟”和“使用沟”的产生。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其中东部地区:北京网民数量1 218万人,普及率为69.4%;上海网民数量达1 239万人,普及率为64.5%;江苏网民数量达3 306万人,普及率为43.8%。中部地区:山西网民数量达1 250万人,普及率为36.5%;河南网民数量达2 417万人,普及率为25.5%。西部地区:云南网民数量达1 021,普及率为22.3%;贵州网民数量达751万人,普及率为19.8%[4]。从地理位置上看,东中西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率承递减趋势。从“接入沟”角度分析,基础设施配备的差异性影响公民对网络的使用。
第二,数字鸿沟——网络社会的“知识沟”制约着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从表象上看,数字鸿沟反映了网络基础设施配备的缺乏和使用水平的差异,而从深层次探究数字鸿沟实质反映的是知识的差距。由于信息和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人们对知识获取的不平等必然会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公民作为网络社会的信息主体,对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以及信息表达、交流、评价等方面能力的差距所造成的“知识沟”,当面对网络上亦真亦假的政治信息时,他们则表现出甄别、研判、传播等行为上的差距。
(一)加快我国的信息化进程
首先,加快基础设施配备,消弥东中西部、城乡间等地区因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差异所造成的电脑普及率、宽带接入率、互联网普及率等差距。基础设施扮演了政府发展信息技术至关重要的角色。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备需要国家制度政策、财政政策的支持,没有国家财力、物力的强力支持是很难完成整个国家大范围的设施配备。其次,大力发展公民的信息素质教育。促进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的大众化,普及互联网知识,使大多数人不仅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条件,而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在大力培育信息技术人才的同时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培养、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公民的信息伦理,以科学的信息理念塑造公民的信息意识。再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缩小数字鸿沟。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占有程度不同造成的社会分化问题,如今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因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5]。站在全球战略地位审视数字鸿沟问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无疑对化数字鸿沟问题为数字机遇,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有积极影响。通过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解决因数字鸿沟所带来的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以及无序性是极为有利的措施。
(二)发展电子政府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子政府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政府治理的模式,是信息时代民主的选择,也是信息时代的善治选择。通过有效的方式构建电子政府有着关键性的意义。首先,丰富政府网站信息。政府网站一方面为公民从网上获取信息和服务提供便利,降低信息收集和传播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网站所提供信息的权威性利于客观、真实信息的传播,利于遏制虚假信息的泛滥,为确保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提供前提保障。其次,扩大电子政府服务范围,构建无缝政府。通过增强政府网上职能来构建一个对行政服务使用者来说感觉不到“边界”的无缝政府。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并提出意见、进行质疑,政府则通过网络对公民的意见、疑问进行解答。电子政府的成熟构建使政府与公民在一种良性的互动中和谐发展,有利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通过电子政府的发展培养出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对缩小数字鸿沟,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强化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包括公民权利意识和公民义务意识。政治层面上的公民是指能自主参与国家事务,自由行使政治权利并承担一定政治义务的人。公民虽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物,而漫长封建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使得臣民意识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无处不在,所以要摒弃旧有观念,强化公民意识,需要长期的、持续的贯穿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大领域中进行教育,并通过学校的公民教育、宪政理念与公民精神传播实现系统的公民教育,再把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实践相结合实现公民精神的培育。在内容方面,强化公民意识需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规则和技能的培训,对公民进行民主意识、义务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的强化。通过公民权利的实现并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让其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调动更多的公民把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网络政治参与中来,对缩小数字鸿沟,扩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积极作用。
[1]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8.
[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周佳子.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中国互联网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01.
[5]邵培仁,张健康.关于跨越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D621.5
A
1673-1999(2011)13-0031-02
党文琦(1986-),河北石家庄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