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思考

2011-08-15 00:49:04
关键词:贫富差距经济体制优先

张 澍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思考

张 澍

效率和公平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两大目标。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过程,分析了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改变,指出新时期要在高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公平,提高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

效率;公平;辩证关系;新思考

效率和公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两大目标。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

(一)“效率与公平”关系提出的背景

我国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提出与讨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盲目实行平均主义,过分地强调公平,不强调效率,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以及相关人士的关注,因此开始重新对效率和公平的思考,主要是想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的效率与公平观念,进行比较强烈的冲击,藉以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思维领域。这种观点,实际上也符合邓小平提出的 “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思想,即首先通过效率机制把社会财富的总量做大,然后才可能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说到底不讲效率优先的公平最终只能是穷人的公平、贫困的公平和落后的公平,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沉痛历史教训之一。

所以,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国情,使具有前瞻眼光的人们认识到:效率优先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条件,建立在低效率基础上的公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瓜分,对创造财富者的剥削。

(二)改革开放至今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过程

改革开放开始后,在总结改革开放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因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号召,即在注重效率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这与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但也存在着忽视公平,以致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状况;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公平”。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效率和公平”的认识,我国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出发,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其变化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个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具体举措解决。

(三)不同历史阶段“效率与公平”政策的实施及效果

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效率优先”,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1993年我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求是》杂志2005年第23期刊登的社科院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文章说:“我们这个口号,在当时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那就是‘平均主义’与‘大锅饭’,为了克服这个弊端才提出这个口号。然而,这个“口号”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带动了国家的发展。首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实施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次,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大范围的小康;再次,中国社会形成了创优争先,重效重质的社会风气,一改改革开放前的懒散、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从这些层面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是要肯定的。可是,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政策的实施主体在实施操作时对政策把握的侧重有所不同,出现了一些消极的情况。世界银行在《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研究报告中指出,2005年中国基尼系数接近0.47,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1]。从这一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到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时,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可见,公平已变得不容忽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改变

(一)经济体制改变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建国之初,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实施了计划经济体制,之初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由于该体制计划性强,忽视市场本身的规律,逐渐形成了不重效率、重“公平”的现象。而这所谓的没有效率的公平,也不是真正的公平,不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这种不讲求效率、要实现绝对公平的体制,弊端日益体现出来,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具有前瞻性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为发展经济逐渐对经济放活,直到1994年的十二大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导致效率与公平关系也随之变化。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此时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实力,我国不得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就是经济学者常说的: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割好。因此,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兼顾;但在具体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因为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效率优先,才能创造出大量的财富,而利益分配也是以效率为根据的。

(二)社会结构改变要求对“效率与公平”重新审视

在改革开放之前,实施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是很大,因为整体都是贫穷的。改革之初,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减小,特别在1979-1984年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和允许个体经济发展,农民和一些个体者经营得到发展,城乡之间差距缩小;在市场经济实施后,也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从1999年至今,大量引进外资、加入世贸组织,“三资”出现与壮大,国企改革、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等,导致中国贫富差距出现两极分化。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导向。1978年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发展是硬道理,决定了过去30年中强调效率优先,把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上。这样的做法对于发挥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有积极意义,但是放松了对公平的诉求,由此导致了差距在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也深深地改变了社会结构,拉大了贫富差距。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

在建立经济体制的时,既要照顾到效率的发挥,也要照顾到公平的实施,不能顾此失彼。在面对贫富差距拉大时,要更加认真地对待公平问题,因为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会反过来影响效率的发挥,因此,一定要慎重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

三、新时期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再认识

第一,和改革开放30年前比较,中国社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经济已经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并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监督中,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大众生活水平已普遍得到提高;全民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人争先恐后为社会创造财富,凡事讲究效率,真正地做到了效率优先。

第二,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实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不公平”的产生,如权力分配的不公、财富分配的不公、机会分配的不公等,这些不公将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前进的阻碍,也会引起公民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以致对社会报复,还会降低公民对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将影响社会总效率的提高。

第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可见,党中央对公平已非常重视。而要真正在实践上做到公平,除了提高效率、发展经济之外,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确保公平的实现。

首先,任何公平的实现都要建立在高效的基础上,没有效率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我们追求的公平,是在市场经济实施和宏观调控的指导下,促使经济高速、健康、平稳发展,创造较多的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进行公平的分配。

其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公平实现与否会反过来影响效率的高低,以及社会的能否安定。毋庸置疑,社会不公从来都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对处在不太稳定的转型中的改革社会来说,政府不应幻想只要经济发展了,公平问题自然就会解决,必须明确意识到,要推进的改革不仅要促进效率,而

D609.9

A

1673-1999(2011)13-0026-02

张澍(1986-),女,河南漯河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1-04-11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经济体制优先
40年,教育优先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08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26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09:52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10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9:35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7:56
报告
南风窗(2014年24期)2014-09-10 07:22:44
优先待遇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