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琍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市场营销专业的服务行业众多,所有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行业都需要高层次的营销人才。就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进行研究,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是我们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重大问题。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下,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快速地发展。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
研究贯彻落实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打造“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回应国家需要和群众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湖北省提出了"把湖北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和现代物流中心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湖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这"四区"建设,通过加快"四区"建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一产业比重,提高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
1、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业。
2、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随着我省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业务技术人员,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能独立开展企业经营、商品推销、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等业务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就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过程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即面向企业、面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仅仅能够生产优质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真正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利润目标并得到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十分旺盛的态势。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充分暴露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了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重要性。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展开。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等模式,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兴起,并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所接受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近年来在机电、食品工程等专业已有成功经验。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养合同即“订单”确定教育目标,企业则在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订单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即学校根据签订的协议,按照企业规定的岗位培养人才。由于培养的学生是按照协议的要求量身定做的,走上岗位后,能够很快熟悉所在岗位的工作流程,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节省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益。
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工学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彻底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体系安排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序。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切实关注学生的职业长远发展制定课程体系目标。
以学生的营销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打造为依归,依托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针对学生个体的潜能,开发与设计基于职业生涯及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实战性,职业性和灵活性。
(二)建立有效的机制协调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内各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
(三)拓宽视野和思路,加强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四)加快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营造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利环境。
(五)建设一支与营销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确保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
(六)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评价方式,改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引入“项目任务教学法”,创新实践教学,将知识点以项目为中心串连起来,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围绕项目设计实训,围绕项目实施考核,打破传统的知识排序方式,按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内容。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以就业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同时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展开。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项目课程的实施,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正真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能力教育提供保障,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以实施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多年来一贯坚持和提倡的做法,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水平。
综上所述,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遵循“1234”,即:
一个导向:就业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展开;
两种模式: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订单式”培养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社会经济细胞——企业直接引入职业教育,使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零距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采用“订单式”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可操作性强,优势明显,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
三招岗位操作技能培养:通过对课程结构的重置,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工学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彻底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体系安排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序。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必须转变课程体系改革的范式,强调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各方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改变课程目标制定的不平衡状况,调整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完善课程实施,改革课程评价机制,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
四重师资保障: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已经纳入学院通盘考虑;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这样才能够正真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利环境。
[1]唐林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3]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