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及专业素质的提升

2011-08-15 00:48:34张晓玲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素质

张晓玲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及专业素质的提升

张晓玲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新的环境,新的发展空间,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关键,能否深入地实施新课程,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地位、学生地位、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因素决定了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教师角色必须转变,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与突破。

新课改;角色转变;工作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发生的变化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新课改实施后,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忽略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导致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缺乏创新。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学习;实施新课程后,学生的地位有所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汲取,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相应地,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就需要随之而改变。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与教学方法得到了相应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因此,新课程突出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过去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单一的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表现出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适应目前的素质教育,而新课改背景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建立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新课程提倡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不同评价方式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又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四)教学策略的变化

在新课程的推行中,教学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学过程中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强调统一向注重差异转变。

首先,应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即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1]。

其次,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再次,应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传统教学十分明显的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2]。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的转变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做拥有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从专门的教学活动的束缚中脱离出来,成为科研与教学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探索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可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3]。

(三)教师应该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就意味着教师要为课程的开发和改进献策献力,要参与课程决策的过程。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最有发言权,这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责,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摒弃传统教育中残留的如“头悬梁,锥刺股”的陈旧观念,和学生一道探讨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法、反思学习法、联想学习法、条件反射学习法、快捷学习法、网络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程序学习法、迂回式学习法、纲要挈领学习法、循环学习法等[4]。其次,教育也是服务,教育服务的核心是“爱”,一切都基于“爱”,又由“爱”升华。再次,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还需要管理,管理可以出效益。人所共知,传统的管理犹如“官本位”,“谁大谁说了算”,学校如此,班级也如此。新形势下,教师既要学会与同行合作,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还要让同学们学会合作。最后,教师要发展,只有向“科研”要力量,这中间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参加科研更是学习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业务,提升价值品位,在教育的高速路上勇往直前。

(二)具备广博的专业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于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构建,对于教师来说,要成为课堂的引领者,自己首先应该具备广博的专业素质,包括深厚的专业积淀及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以扎实的课程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为知识结构主体。课程作为一种资源,也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文本教材,它包括教科书、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头戏[5]。同时,教师应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创新素质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人才。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当代教育致力于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创新,不但对知识进行创新,而且要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为此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变“经师”为“人师”,要变“教书”为“教书铸魂并重”,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知识、技能的讲解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育人的功效。

(四)树立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要求教师不但要爱岗敬业,而且还要体现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变“传声筒”为“对话者”,变知识权威为平等的首席。创设师生之间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是每个教师新课改下的重要任务;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对知识来龙去脉的了解,压缩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看似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却造成了学生们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是教学行为重结果的弊端。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提示知识生成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6];时代的发展要求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性的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因为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统一规格”下的产品。教师更多的时间应去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方法。为此,要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变“教案”为“教育诗”,变“计划性课堂”为“计划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课堂”。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 21世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的要求。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做到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合理结合,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陈黎.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2:32.

[2]李精锋.新课改对教师的发展要求 [J].教书育人,2005,(4):12.

[3]陈德源,李万金.教师应如何面对新课改 [J].教学研究 ,2009,4(13):4.

[4]齐雪英.新课程改对教师的角色要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8):77-78.

[5]尹海莲.教师应对新课改的基本策略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10.

[6]蒋正明.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J].内江科技 ,2009,(3):208.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and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ZHANG Xiao-ling
(Weinan Teachers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 m provides the teachers a new setting and a new developing space,but it brings the teachers a higher demand and a more serious challenge.The teachers as the subject and focus of the new curriculum to implement it or no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s’role transformation,the working strategy of teachers’role transfor mation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changes of the teachers’role,the students’role and teaching strategy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come into reality,and innovate and break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new curriculum reform;role transfor mation;working strategy

G655

A

1009—5128(2011)04—0073—03

2011—01—11

张晓玲 (1965—),女,陕西华县人,渭南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炳社】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素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1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5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
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