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师资质量提升机制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1-08-15 00:47马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师资高职评价

马斌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江苏南通 226007)

高职教育师资质量提升机制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马斌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江苏南通 226007)

高职教育师资质量观,表现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质量观,理实一体、善于合作的师能质量观,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师艺质量观。高职教育师资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偏差,必须构建高职教育师资质量提升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实现高职教育师资质量多元评价。

高职教育;师资质量;提升机制;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首先突出地表现为规模扩张。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接受优质的高职教育成为社会的共同期待和特别需求。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备受关注的同时,师资质量的保障又成为重中之重。高职教育师资建设既是国家示范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后示范建设的“二期工程”。因此,必须在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师资质量观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高职教育师资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的偏差,构建高职教育师资质量提升机制及评价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高职教育师资质量观

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文件《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必须“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1]。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由于功能和活动有所不同,应该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同时还强调“加强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赋予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1]高职教育质量不能沿用本科教育的标准来统一衡量,应有自身的质量标准,同样,高职教育师资标准也不能是本科教育师资标准,而应当涉及高职教育所有师资的主要职能及其活动。因为这些主要职能及其活动,是由高职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决定的。

师资质量观应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逻辑上的统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高技术人才。因此,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成为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行业情怀、产业情愫、企业情境、职业情趣、创业情思成为高职教育的根本旨趣;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服务性成为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高职教育具有自己所特有的、日臻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以就业为导向,所建立和采取的为直接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社会生活素质及其发展能力的基本范式(包括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及其基于工作和生活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等)。与此相关,形成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以工作任务为抓手,以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边讲边练、学做合一为教学组织形式的高职教育课堂。基于此,高职教育师资标准,从敬业精神、情感态度等心理品质到执教艺术、科研水平等师资素养,都应与其他层次、类别的高等教育相区别。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质量观

除了师德的一般性要求外,高职教育师德更应强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这个“岗”与“业”,主要指企业的岗位与职业,即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学生谋求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高职师资的态度和责任集中表现于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让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建功、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立业。教师不只是教书、传授专业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具备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德性品行、社会方法、健康心态,使他们养成社会生活素质,学会和练就在职场、社会和婚姻家庭中生活的过硬本领。

2.理实一体、善于合作的师能质量观

高职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特别注重知行并进、理实一体。高职教师除了应具备普遍意义上的创造创新、沟通表达、协调运筹、灵活应变等能力外,更应强调拥有以下几种能力:一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师要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有清晰的了解,还要对职业者的职业成长规律有清醒的把握,善于把真实的工作情境转化为真切的学习情境,并在讲练结合中发挥能工巧匠的指导优势。二是校企合作的融通能力和服务能力。教师应当具有与企业融通互动、交流合作的本领,具有为企业解决问题、服务企业需要的技能,这是构成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教师自身应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学,用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服务。”[2]三是“产学研用”的科研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教师应善于在产学结合中发掘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真实项目、课题,提升把握规律、总结经验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并主动辐射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是高职教育的五要素,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则是创新创业。教师应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本领,才能给予学生以切实有效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五是“幸福指数”的心理调适能力。教师一方面应当具备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及幸福感,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克服角色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使学生学会从怨天尤人、抱怨自责的错误心理中解脱出来,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六是“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教师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责,“研究和传承优秀文化,传播创新思想文化,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既是高校教师‘高端文化人’基于自身职业性质和社会地位所应担当的天然使命,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2]在校园文化及其系域文化建设中,教师不仅自身需要经典传统文化的武装,更要把其传承给学生,指导他们学会用博大精深的文化抗拒现实的浮躁浅薄。七是“社会生活”的引导能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更要教会他们学会生存和生活,具备社会生活的基本认知及思维能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八是“双赢”的合作能力。高职教育的基点在于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评价”,因而不仅乐于合作是教师师德的题中之义,善于合作更是教师师能的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应在服务企业、帮助学生、协调同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本领,更要教会学生累积丰沛的人脉,学会合作共事。

3.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师艺质量观

师艺主要指技巧和方法,包括教学艺术、工作艺术、管理艺术、交往艺术等。教师师资质量不是静态封闭的知识、技能的堆积,而是在开放包容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知识、技能、素质及其人员构成的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是否在开放包容中具有创新的意识、方法和技巧,从而找到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平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命脉,唯有创新校企合作的“二元双赢”机制,找到校企如何深度合作、工学如何紧密结合的路径和方式,并加以细化、深化和升华,形成有效承载和运营的崭新机制,才能使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充满活力。高职学生成长轨迹中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知识系统,只有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创新、重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生活素质同步增长,才能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勇于实践,积极开拓,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出心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独具匠心,在工学结合实现方式上独辟蹊径,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独树一帜。无论是示范建设过程还是后示范建设时期,创新一直是高职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高职教师的师资质量要素之一。

二、高职教育师资质量偏差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师资质量的瓶颈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及其效益的关键因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2]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师理念、德行、能力、艺术及结构等方面,基本符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但某些高职院校的师资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仍存在偏差。

1.理念更新的偏差

部分教师既对中国传统职教思想知之甚少,不知道张謇、黄炎培、周学熙、盛宣怀、陶行知等人的实业教育、生活教育的实践及主张,又对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一片茫然,不了解姜大源、徐国庆、马树超、石伟平等职教大家的思想,对国外的先进职教思想及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社区学院、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闻所未闻,固有的学科教育的价值观根深蒂固,理论灌输的陋习挥之不去,心里依然怀揣着对课堂传统教学的眷恋,背离高职教育宗旨的言行依旧存在。由于理念更新不到位,某些课程改革及模式的转换基本没有实现,造成了教学实践的偏差和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偏差。

2.能力提升的偏差

部分教师具有一般的教学能力,但不等于拥有高职教育教学能力。高职教育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创业、教书育人等综合性、开放性能力上,涉及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术研究、科技服务、顶岗实习指导、社会生活素质培养等诸多方面。在教师能力补差和能力提升上,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出现空白点,没有着力“恶补”教师关注行业、联系企业、把握职业、指导就业的意识和本领,双师素质培训的措施流于表面,缺少有利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使教师没有实质性地融入企业。这些使得校企依然“两张皮”、工学依然“两条线”、理实依然“两股道”,高职教师的能力显现还是主要停留于课堂理论教学中,社会适应性及其服务作用表现不明显。

3.德行蕴涵的偏差

教师师德包括事业心、责任感、荣誉感、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等诸多方面,表现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事业追求、职责担当、荣誉获取及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廉洁从教等。然而,部分教师或醉心于自我修身养性,或只是负责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全然不顾对学生的德行训育、情操陶冶、心理健康指导和良好习惯养成;依然按照原有习惯、陈旧套路、落后观念从事教育教学,与现代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手段、新方法、新思路相去甚远,背道而驰。因此,这样的师德蕴涵是错位的,与高职教育的师德标准相悖,严重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人员结构的偏差

现代高职教育从吻合社会需要和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要求高职教师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素质齐整(即双师素质)。但部分高职院校人员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管理人员过多,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偏少。一线教师,中低职称多、年轻教师多、无企业经历者多;教师教学和科研队伍中,拔尖人才少、领军人才少、创新人才少、优秀团队少。管理人员中,无所事事者多,兢兢业业者少;絮絮叨叨、穷于应付者多,善于战略思维、运筹帷幄、事半功倍者少;忙于琐碎事务者多,科学管理者少;硬性规定者多,人文关怀者少。部分教师“官本位”思想严重,无心于教学科研,视下企业、搞科研为额外负担。师资队伍的结构偏差,使教育教学质量大受影响。

5.评价标准的偏差

高职教育中师资的优劣有其衡量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有其客观依据,即依据高职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是否胜任高职教育的需求,是否懂得高职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传统评价标准习惯于自我评价、同行评价而忽视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习惯于传统教学基本功及教学科研论文数量评价而忽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立体的全方位评价,职责担当及其认定、考核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三、构建高职教育师资质量提升机制及评价体系

由于高职教育师资质量出现偏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高职教育师资质量观又尚未完全确立,因而从整体上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提高高职教育师资质量,成为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最关键的首要因素。大力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质量的提升,即使富有高职特性的师德、师能、师艺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1.构建高职教育师资质量提升机制

一是培训机制。对高职教育师资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培训是提升高职教育师资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形成毫不动摇的运行制度和程序。无论是高职理论的学习培训,还是课程开发技术的交流见习,不管是海外境外的专题研修,还是国内院校企业的考察访问,都是必要和可行的办法。二是实践机制。教师不能一直“霸占”传统讲台求发挥口舌之利,而应该在“手脑并用”的操作台上示范表演,因而教师不只是具有课堂理论教学口舌之功的“讲师”,更多的应当是操作起来手疾眼快的“能工”和手到病除的“巧匠”,让教师在实践中练出敏捷的身手再去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躬行践履。三是进出机制。专业教师应当进驻企业的“教师工作站”,在时间保证、场地保证、体验保证和成效保证的前提下,把握职业成长规律及其职场规范,才能回校从事教学科研;企业的技术骨干在进入学校的“教师工作室”后,经过工学融合,把握教学规律及其教学流程,才能从事兼职教学。四是召回机制。对在企业锻炼不合要求的专业教师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企业兼职教师,在校企合作评价下由学校或企业召回,符合要求后方能上岗。五是督导机制。没有对高职教师教学的督导机构,就如同企业生产没有质检部门一样,教学过程中的既督且导,不仅可以把握教学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性。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是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六是领军机制。“一位名师可以带动一个团队,并以团队的力量培养大批优秀的学生,对社会作出突出的贡献”[3],因而既要有重点地培养教学名师、科研骨干、专业带头人,更要有计划地引进具有真才实学的尖端科技人才,有组织地培植优秀团队,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成为行业专业的“领头羊”。七是奖惩机制。奖惩与评价是密不可分的,即在科学评价、准确评价、真实评价、多元评价的基础上,奖惩分明是对高效课堂、优质教学的大力推进,也是对平庸、低效、劣质教学的有力遏制。因此,创建教师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显得尤其重要,即必须“建立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年薪制、建立声誉及地位激励机制、培训与晋升机制、教师文化激励机制”[4]。

2.重建高职教育师资质量评价体系

一是理实一体教学质量评价。它包括培养学生职业需要的关键能力、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手段的运用、工作情境的转化及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业评价等方面。二是工学结合能力评价。它包括“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确定、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和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5]、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强调满足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注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符合度、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人才规格的一致性)、对学生进行当前行业企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训练的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三是教书育人绩效评价。它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扬、社团活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四是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它既包括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新品开发,也包括社区服务、扶贫帮困及校企文化对接等方面。五是特色创新成果评价。它包括工作特色、教学科研创新成果等方面。六是德艺影响力评价。它包括为人师表的德行修养、亲和的人格魅力、娴熟精湛的才艺等方面。

3.实现高职教育师资质量多元评价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不仅应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体现在评价过程中,即“合作评价”。“引进社会各行各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社会主体。逐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一体化质量监控体系。”[6]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参与,体现了系统的开放性,也使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应体现师资质量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基本原则,由行业企业及社会机构参与制定各项师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内涵,着眼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鼓励高职教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主动进取,发挥特长,创建特色,提升水平。

[1]钟秉林.适应全球化变革需要 重塑高教质量观[N].中国教育报,2008-01-10(4).

[2]张国林.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20-22.

[3]刘新生,范玉.论大学名师与学术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11(9):24-25,30.

[4]石秀芳,任婷.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2-13.

[5]马斌.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82-85,92.

[6]周培仁,唐树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57-59.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s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A B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226007, China)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quality contain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teachers' moral level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eachers' dedication to work and teaching performance; the teachers' competence of cooperation and the teachers' skill of being open and innovative.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 The gap results in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the mechanisms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ulti-evaluation of teachers' qual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quality; Promotion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G719.22

A

1671-4326(2011)04-0020-04

2011-08-0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2010/ZLY22)

马斌(1962—),男,江苏如东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教授.

孙泽文]

猜你喜欢
师资高职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