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艳,谢茂拾
(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专业课程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黄海艳,谢茂拾
(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高校教育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更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中可找到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途径包括: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授课中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美的展示;课程考核中增加对文化素质的内容;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处理好“博通”与“专精”的关系。
文化素质;素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教育不仅要教学生专业技能,更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人才。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冰山以下部分”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素质,而非“冰山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现在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倾向于冰山以下部分的素质部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其当前的发展,而且对未来的发展状态影响深远。为此,教育者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来教育,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
目前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主要的做法是开设文化素质类课程以及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开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际上文化素质教育无处不在,高校的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都承载着素质教育的重任。任何专业课程都能找到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在专业教学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更需要每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主要讲授对“人”的开发与管理的课程,在授课中注重文化素质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显得很重要也很自然。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比教师的专业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因为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取舍、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偏好、师生角色的定位等,不同的教学理念所产生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需要专业课教师首先改变过去的专业课只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文化素质课老师的事的观点。教师要树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进去。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的理念是教学行动的指南。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树立科学的读书观,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特思考精神。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境界。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所从事的学科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治学态度来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人格。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识人、用人、留人的能力,需要学生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在教学中授课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广泛的阅读。
在《概论》部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与人物传记等,借此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阅读《历史的经验》、《白话史记》、《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经典名著对专业素养提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GE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的《赢》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本好教材。在招聘方面,韦尔奇的“4E1P”,即energy(积极向上的能力)、energize(激励别人的能力)、edge(决断力)、execute(落实工作的能力)、passion(激情),不仅给出了学生将来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招聘人才的标准,而且学生自身可以对照提高这五个方面,来适应将来求职场上的激烈竞争。该书中“20-70-10”区分原则,即把员工划分为最好的20%,中间的70%和最差的10%,对于理解绩效考核中强制分布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根据考评结果划分出的不同等级的员工将受到不同的待遇,又涉及到绩效反馈的问题。该书还讲了关于领导力、员工管理、员工激励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内容,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巴菲特说过学习管理只要读杰克·韦尔奇的《赢》就行了。在讲授《人力资源测评》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曾国藩的《冰鉴》、刘邵的《人物志》、赵蕤的《长短经》这类中国古代识人要诀。在《绩效管理》章节,针对绩效考评的原则,如公开的原则、客观性原则以及绩效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常常会犯的以下几种错误:宽厚错误、晕轮效应、相似性错误、政治倾向,可以拓展学生对有关心理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一方面训练学生觉察自身内心的这些错误从而避免发生这些错误的取向,另一方面提高洞察他人的心理的能力,在处人做事的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薪酬管理》章节,如在讲授薪酬设计的原则内部公平与外部竞争性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薪资水平及不同岗位薪酬差别,拓展学生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等。《劳动关系》章节的讲解,在讲授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还应建议学生阅读东西方的管理名著,如《论语别裁》、《孙子兵法》、《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杰克·韦尔奇自传》等等。《圣经》、《古兰经》、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想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等,这类影响世界历史的名著,每个有文化、有素质的大学生都应该读。
为提高与改善拓展阅读的效果,教师可组织学生写读后感、课堂讨论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加深学生对该书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包括了大量的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组织协调以及决策等工作,传统的讲课教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授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1、课堂辩论法。在讲授集权与分权设计时,可以采用辩论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查找各种案例和背景信息。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企业文化背景、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组织结构和沟通模式等。学生可以通过公司网站或其他媒体获取企业文化、发展、组织结构、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等基本信息,从中真正体会集权和分权各自的优缺点或者说是各自适用的条件。在讲授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方法的优劣比较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采用辩论的方法开展。辩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法——影评、书评。影评是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挑选或学生推荐一些适合教学用的影像资料,如《帝企鹅日记》、《致命ID》、《肖申克的救赎》等让学生课后观看,分小组讨论分析影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剧情发展的因果联系,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各小组相互切磋,专业课老师再进行评点。这样可训练学生对人对事的敏感性,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同时,还可运用书评的方式。如巴金的《家》、《春》、《秋》很适合作书评的材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家庭背景以及时代背景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是学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本绝佳的好课本。由于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较少,通过阅读、分析、写评论的方式,可以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还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如薪酬与绩效方面的内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或由学生自主进行一些企业调研。每个小组根据本组调研积累的资料,依据企业的背景知识,结合管理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薪酬或绩效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方案,师生共同分析企业的具体情况,运用所学的理论对方案进行点评。方案设计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这样还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积累做人、做事的经验。
4、人力资源活动的模拟。在讲授《招聘与面试》以及《员工培训》这两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实验和模拟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与培训,让学生在做中学。此方法可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在模拟招聘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采用各种手段收集用人单位的信息,制作独特的简历,在面试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展示自己的优势以及面试的各种礼仪等。在组织招聘与面试模拟活动时,将学生分成小组,部分人模拟招聘者,部分人模拟应聘者,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以及招聘流程和面试的掌握,还可以培养招聘模拟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等。
专业课的课堂也是展示美的地方。首先老师的仪表、穿着打扮给学生暗示以成年人的审美标准,这一点很重要。要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这方面,可以结合模拟招聘等,给学生具体指导面试时应该穿着什么样的服装,佩戴什么样的首饰,以及其他该注意的地方。另一方面,还应纠正学生坐姿、走路姿势,所谓“坐如钟,站如松”,拥有这样的“精、气、神”才能在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在培训与开发课程中可以建议学生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增加对美学的培训,如在求职时如何着装,如何表达等。
另外老师制作的PPT是展示美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不仅是欣赏精美的PPT,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传授制作PPT的要点,如何展示与突出重点内容,如何根据要展示的内容以及不同的场合进行PPT模板的选择等。PPT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而非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制作,这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在此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点美学与心理学方面的资料。
在专业课程讲授中,引入文化素质的训练,势必会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阅读资料。学生有时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是否会认真配合,为保证教学效果,可以在专业课程考核中增加对文化素质修养的考核,考核的形式应该多样化,适应课程需要,符合文化素质修养培训的特点。
首先必须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简便实用,可操作的考评指标体系。具体考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三个一级指标,可以再具体划分下属的二级指标。如知识可分为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经济、管理等知识。其次在考评方式上,可以考虑把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将减少主观随意性,同时又可以避免机械量化的弊端,增强真实性、科学性。如对语言、文学、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评就可以通过试卷测试的方式进行,直接得出分数,以作为评判的依据。能力和素养的考核可采用定性的方式。如组织学生座谈、讨论和情景分析等具体形式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实地参观,查阅文件和学生社会实践作业以考察学生的社会调查、分析问题、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最后,根据考评结论,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了解教师授课中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进而完善教学内容、方法等。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导入文化素质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教师与学生共存于同一生态链条之上,具有等同的生态价,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方的改变,从而影响课程质量[2]。教师与学生在课程生态中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不是一方决定另一方的机械关系,也不是文化传承中前喻或后喻的关系,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互作用[3]。
另外,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恰当地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所谓“博通”指扩大知识总量和扩大知识领域,可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专精”指形成区别于他人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对某一社会需求的适合度。为此,专业教育既要保持一定的“博通”教育,又要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专精”发展[4],真正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1]马冬虹.教师的理念与学生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54-56.
[2]杨同毅.论高校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52-57.
[3]周庆元,黄耀红.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J].高等教育研究, 2008,29(3):73-77.
[4]王义遒.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3):5-15.
Research in Cultural Qualities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al Course——Tak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HUANG Hai-yan,XIE Mao-shi
(School of Management,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211815,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not only taught professional skill,but also trained in cultural qualities.The bonding point between professional skill and cultural qualities lie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cultural qualities education can be integrated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eachers should update their ideas,imp rove their cultural quality,lead students in reading extensively,us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show esthetics,and increase the content on cultural qualities in the exam s.Teachers should interact with their students and deal properly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der know ledge scope and better professional skills.
cultural qualities;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640
A
1009-9735(2011)04-0049-04
2011-03-21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SGSY2009ZDO28);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09SJB790004)。
黄海艳(1973-),女,江苏阜宁人,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谢茂拾(1958-),男,湖南长沙人,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