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雪芳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2000)
网络对文学传播的演进与重构
谭雪芳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福建 福州 352000)
传统文学趋于精英化的存在方式和把关制度下的传播壁垒使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式微,而与网络的邂逅与联姻,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网络文学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下已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新媒介从文学的主体、文学类型、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对文学传播进行了演进与重构,展示出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壮美图景。
网络文学;文学传播;文学演进;文学重构
1998年台湾水利工程专业博士蔡智恒用 “痞子蔡”的网名连载了一部《第一次亲密接触》,一时风靡网络,国内主要媒体首次出现了“网络文学”字样,十多年的时间,网络打破了纸媒发表和出版的壁垒,营造了一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诉求相互融合和交流创作的平台,从自娱自乐的草根写作变成了全民阅读的主流文学,[1]其影响力已由文学本身延伸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但网络给文学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其无深度言说、去中心化和游戏审美的特质而使其缺乏节制和规范,在给文学评价带来深层次的冲击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我们知道,一种理论就是一种思考体系,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不同的研究对象应该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用阐述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学理论来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和评论往往隔靴搔痒,言不及义,无法对网络文学的特征和本质进行清晰的理论阐释。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媒介理论视角出发,从新媒介技术对网络文学的文学主体、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影响作切入,剖析网络新媒介对文学传播的演进与重构。
当下流行的文学早已不是圈子化的纯文学杂志和小众气味浓厚的报纸副刊,而是网络文学,它是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以“超文本”形式链接起来、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叙事并可以随意发布的一种文学形态。著名学者赵毅衡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提出:整个文学界都明白,新的中介,已经给我们创造了新的文学。[2]
这个新的“中介”就是网络。文明的变异往往从最基本的工具开始,传播媒介的递变是文化突飞猛进的直接动因,从早期的人际传播到后来的大众传播,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再到多种媒介的融合传播,无不暗含了传播发展的基本规律,即随着媒介环境的迅速变化,人们在媒介的使用上必然“转向较不集中的,用户更大的,传播内容更加多样的和个人使用者更能动地介入传播内容的技术”,[3]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立论:媒介即信息,[4]即媒介对人的关系形态和行动尺度发挥着塑造和控制作用。正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三次大的媒介变革对文学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它决定了文学存在的基本物化形态、文本形式及与此相关联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活动。
第一次媒介革命就是人类从早期的手势语言到口头语言的媒介变革。人类传播信息处于靠身体姿态这种媒介的时候,可以说文学还没有产生,只产生了口头语言这种崭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以后,才真正产生了文学的原始形态——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格萨王传》,西方的《伊利亚特》、《奥德赛》以及民歌等等。第二次媒介的重大革命,就是文字媒介的出现。文字超越了语言媒介的时空局限以及人们大脑记忆的衰减度和不稳定性,将人类文化流传下来,而纸张的发明和印刷技术的成熟,使得文学的大众创作和普遍流传成为可能。第三次传播媒介的革命,是从原子状态的纸张文本变迁为比特形态的电子文本,即网络的出现。这次媒介的革命比起以往任何一次媒介的变迁都显得更为重要,网络以比特作为单位,没有重量和体积,没有时空特性,无限地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同时还能兼容除文字之外的其他媒介信息,如图片、视频等,“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5]网络文学的这种即时生产、大量复制、即时传播的特性消除了以往人们对文字的尊敬与崇拜,文学那种贯穿历史、震撼人心的指代性、凝聚力和概括性被来源于生活的感官经验和稍纵即逝的直观感觉所替代。人类文学在传播工具的递变过程中,从蒙昧时代的口头文学、农耕与工业明时代的印刷文学,最终被网络带入一个全新的时期——网络文学阶段。
1、文学话语权的平民回归。
在传统的写作、出版模式里,“文以载道”的士大夫传统和“感时忧国”的现实驱动,使文学创作要么载道经国要么赋诗说愁,文学创作和欣赏是少数人的特权,这种精英化倾向使底层平民的文学话语权被剥夺殆尽;在发表过程中,一方面是出版制度中编辑、出版社层层把关,另一方面编辑的个人趣味也左右了刊物的选稿方向,文学传播的这种“通道壁垒”最终使文学曲高和寡。较之于传统媒体,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其海量的信息和低成本无障碍共享,它以平民的姿态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开启了话语权,信息获得了空前的传播自由,在激发出社会底层艺术活力的同时,也创造了数字化语境下全新的文学社会学。
2、文学类型的裂变
屏幕前的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使主体的创作心态更加自由和开放,网友可以即时随意的回帖评论影响创作者和作品的进程,网络的这种开放性注定了网络文学作品是多元化,较之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类型呈现出更为瑰丽的色彩:(1)传统文学体的网络原创文学: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网络小说。(2)多媒体文学:即将文字媒介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的艺术文本。(3)超文本文学:即运用计算机链接程序和万维网技术将作品设计为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只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如BBS小说、接龙小说、超文本小说。(4)网络文学的新宠——博客、微博文学。(5)网络戏剧:以网络游戏小说较为突出,即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角色参与其中的剧情,随着参与角色的增加,剧情变得神秘莫测,它具有十分典型的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征,其中比较著名的游戏小说有《泥巴》等。
3、文学语言的嬗变与创新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句深奥的“真言”在网络世界得到了透彻的体味。在网络上,语言不仅构成了人的存在,而且构成了存在本身:它以其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不过分讲究文采,不讲究表达技巧,削平了神圣而增加了日常性,消减了高雅性而增强了通俗性,模糊了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大众文学语言。
(1)简单、生活化的构词。网络中盛行的某些词语则故意通过谐音的方式、将英文或数字引入,把习成的音义组合别解为新的语义,通过视觉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词语的谐音变异就产生了积极的修辞效果,在表情达意上耐人回味,充满了意趣。如 “变态”写作“BT”,“气死我了”简化为“7456”,:-)是普通笑脸等等。
语义别解也是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故意将原有意义相对比较固定的词语分解成独立的语素,在紧密结合的语素中间加进一些成分,将原本褒义的词赋予了贬义的色彩,或将本来褒义的词赋予了贬义的色彩——改变旧的所指,给予新的所指,从而生成一些违背常规的新意,达到诙谐幽默和辛辣讽刺的效果。如:“天才”指天生的蠢材,“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等等。
还有一些因社会事件被热炒后网络上出现一些新的流行语,新网络流行语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表面上是娱乐,背后却隐含着现实社会的博弈,而它的流行更体现出了社会的包容度。如:打酱油、俯卧撑、压力差、做人不要太CNN。
(2)拼贴戏价式的表达。没有了声音、语调、笔迹的区别,网络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受众的“个性”。因此,网络使用者必须依靠自身的语言风格等因素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取得一定范围的身份认同,如:
我家球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一个两个不算稀奇/再多也输得起/天大地大都是朋友/请不用客气/场上梦游是惯例/场下才牛气/国足欢迎你/用尽剩球感动你/……我家球门常打开/要进几个随便你/交锋过后就有了底/你会爱上这里……
——《北京欢迎你》(国足版)
胖子嘿嘿一笑,道:“那就要看你的本事了。你要知道,胖子为了吃,可是会拼命的。所谓肉丝曾可贵,肉片价更高,若有大块肉,两者皆可抛。来吧,来吧,我肚子里的油水,估计还够跟你玩儿上一回的。”
——唐家三少《冰火魔厨》
将歌曲《北京欢迎你》改编成对中国足球恨铁不成钢的调侃;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进行改写,将胖子对大块肉的馋涎与原诗的含义联系起来,令人不禁莞尔。
(3)粗口式的话语方式。网络是一个俗众狂欢的广场,网民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等都有所不同,并且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都是隐秘的,他们在网络中可以肆意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受约束,使得网络中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如:tmd(他妈的)、p(屁)等随处可见这种“土”得掉渣、“俗”得出奇的表达。这和传统写作大相径庭,传统的文学写作是 “文章千古事”、“经国之大业”,作者据此可以赢得赞誉、换取功名,网络文学则不然,更多地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以平民姿态、平常心态写平庸事态,以撒播感觉来表征平庸崇拜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如:唐僧:阿弥陀佛,悟空,莫再责怪为师了,出家人慈悲为怀,为师只是见那位施主十分痛苦,才让悟净将他扶骑到马上的,为师又如何知道他是此地衙门钓-鱼-执-法的饵呢?作者借传统小说《西游记》中的情节,对俗世进行另类讽喻。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6]。信息载体的变化能导致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网络技术介入文学,超文本、多媒体、交互式的创作方式必然带来文学的平面化、零散化叙事,对元话语、经典规范、崇高审美及宏大叙事进行了全面摒弃和解构,跳出了传统文学叙事语言的桎梏,带来了文学存在本质和存在价值的改变。
(1)超文本叙事。传统的写作和解读,常采用线性顺序,作品情节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先后次序,虽然在叙事过程中也经常采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或多线索结构,但一旦成文、发表以后,文本就失去了可塑性。相比之下网络文学文本没有固定的结构、不变的规则、可靠的界限,它的叙事是非线性的,允许读者自己选择阅读路径,而且信息载体几乎没有空间限制,完全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思维不再被强制运行在一个线性维面上,使同一文本阅读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网络超文本对以纸质印刷文本为媒介的传统文学形成了颠覆性的挑战,打破了传统纸质文学线性叙事的神圣规律,使整个网络都交织着多种时空的可能性,犹如博尔赫斯笔下的“岐路交叉的花园”,因此,超文本之父尼尔森(Ted Nelson)把这种信息结构称为文献宇宙(docuverse)。在这种网络文本中,写作者可以运用计算机链接程序和万维网技术将作品设计为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只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超文本[7];读者对关键词进行点击,就会再生出一个新页面,如果不点击,则仍按原路径往后阅读,情节保持完整、流畅。不同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的读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文本,而且可以随时返回重新选择,真正做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超文本小说经典有麦马特的《奢华》、米歇尔·乔伊斯《下午,一个故事(aftenroon,a story)》、著名的“泥巴游戏”(MUD)等等。
网络的非线性叙事策略导致了同一源文本可以被阅读者随意点击组成不同的再生文本组合,而网络的非线性阅读方式,则大大提高读者的主体意识,网络文化学者陆俊提出:“如果说用白话文作小说是一次文学革命,那新型的超文本结构的文艺作品也无愧一场‘革命’的称号。”
(2)多媒体叙事。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文学形象的塑造只能依靠文字来完成,虽然文字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张力可以使读者有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这对读者的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表达与读者的理解,为了克服言意之间的矛盾,前人曾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已作了一些尝试,如《红楼梦》小说中有绣像式和故事情节式的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红楼艺术形象的传播。但网络超文本技术将这种尝试扩展到极致,文字表达的同时链接动画、音乐、影像等多媒体手段,构建一个立体式的叙事空间,为文学形象的塑造带来虚拟的声色胜景,如在短短几千字的小说《很爱很爱你》在网络发表时配有图画和音乐,人物还配有卡通形象,既可以当作文学来阅读,可以当作音乐来听,也可以当作画册来翻。
多媒体叙事综合动画、影像、音乐等几种审美方式为一体,为文学传播拓出了一片新的视野,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的多媒体化传播特征必将“导致了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知识传播与接受图景,极有可能催生新的学术意识与知识框架。”[8]
(3)互动叙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互动叙事并不新鲜,在口语传播阶段,叙事完全是互动,我们现在所见的各种史诗,就是各种互动叙事留下的结晶,但文字书写取代口语成为主流记事后,在传播延展了时间扩大了空间的同时,互动变成了奢侈的向往。麦克卢汉认为,其原因在于文字把人推出部落社会,让他用眼睛代替耳朵,用线性的视觉价值和分割意识取代整体、深刻、公共的互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与迅捷性改变了这一格局,一条网线、一台电脑,可以实现全球互联、平等参与的机会,如此全球即时互动成为可能,这种互动,使网络写作真正实现了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一篇短小的文章,你贴在网上,立即就能收到读者的反应,或者是鲜花与掌声,或者是一大堆鸡蛋朝你扔过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风中玫瑰的BBS小说《风中玫瑰》便是这种网络互动的典型;精彩的“接力小说”也是的交互创作的一种形式,由某一作者开头,其他网民续写,像接力赛一样,由许多人一起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结局却谁也不能预料,如1997年4月,加拿大就曾举办了一个“全国小说”的网络接力写作活动,12位代表来自加拿大全国十二个省区,围绕“跨国故事”这一主题在十二个小时内完成了一篇集体创作的小说;博客体叙事也是近年参与群体较多的一种叙事,如以宣扬性爱日记的木子美博客、以观照社会热点表达自己观点的韩寒博客等;2009年以后出现的微博写作在互动性较之于博客更及时、更便捷,其140字以内的写作为文学叙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文学传播的媒介不同,决定了其创作和阅读状态的不同。在未来更加先进的科技,更为自由的市场和更加多元的文化生态的共同促进下,传统文学必将抛弃自身臃肿而沉重的历史包袱,以一个开放与包容的姿态,接纳网络文学灵活、自由的时代元素和注重个体抒发的精神诉求。同时,网络文学也必将在日臻完善的传播技术、审查制度、创作技巧、批评体系等的合力的作用下,吸取传统文学中在内容、精神等多方面的精华,与时俱进,开创一个全新的文学发展新纪元。
[1]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1/2011-10-28/103830.htm l,2011-11-02.
[2]赵毅衡.带给主流文学的危机[J].文学自由谈,2000(01):138-140.
[3][美]沃林·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慎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
[4][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7.
[5]朱威廉.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N].文学报,2000-02-27.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7.
[7](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6868.htm,2011-11-20.
[8]陈平原.数码时代的写作和阅读[N].南方周末,2000-07-07.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Network on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AN Xuefa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
The elite form which traditional literature exists in and the communication barrier with controlling system,are declining due to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e.Literature reaches more people,thus becomes more influential with the help of network.In fact,today on line literature has become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influence as more than just literature itself.New media pushes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to develop and reconstruct from all aspects including composition,form,language and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showing a magnificent picture differ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on line literature;the modes of dissemination;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G206.2
A
1674-2109(2011)06-0050-05
2011-10-16
本论文系福建省教育厅“新媒体艺术与文化产业”课题成果 (项目代码:03BT0925)。
谭雪芳(1972-),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码艺术与网络文化,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