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句法处理与花园小径句*

2011-08-15 00:50:24黄泽云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歧义小径句法

黄泽云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0 引言

句子理解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语言理解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进行句法分析来理解、处理句子时,往往会碰到这样的句子:

例①: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跑过饲料房的马倒下了)

该句子的理解有两种方式:其一,The horse(which/that was)raced past the barn fell,即把它理解为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省略了which/that was;其二,在听者在没有听到fell这个单词时,往往会倾向于将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与大脑中的图式“Actor…Action…Modifier”(Garman,2002:314)对应起来,直到听到fell时,才意识到自己在语言处理中犯了错误,只得折返回去重新处理该句子。

我们理解这类句子的过程一波三折,正如我们走进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要寻找这个花园的出口,大多数人认为出口一定在花园主要路径的末端,因而信步沿着主要路径悠然自得地走向花园的出口,结果发现这条主要路径是错的,只得折返回来再寻路径。这种现象叫做“花园小径现象(agarden path effect)”(Carroll,2000:133),类似例句①这样的句子就叫“花园小径句”。

很多学者都曾给出过“花园小径句”的定义,现列举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说法。

胡壮麟(2001:200)定义为“Garden path sentences are sentences that are initially interpreted with a different structure than they actually have.”

Jay(2004:156)定义为“A garden path sentence is a metaphor for being led down a linguistic path that takes us to the wrong meaning.”

Carroll(2000:133)定义为“A garden path effect we interpret a sentence in a particular way only to find out near the end that we misinterpreted it.The subjective impression is that of being led down a garden path until discovering at the end we took the wrong path and have to retrace our efforts.”

1 研究综述

“花园小径”现象是句子理解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多年来一直为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关注。对其研究,早期主要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展开讨论,如Bever(1970),Kimball(1973,1975),Frazier和Ford(1978)(蒋祖康,2000);近年来,许多学者从语法分析和功能结构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如:Pritchett(1988,1992),Weinberg(1993),Frazier和Clifton(1996,1997),Sturt和Crocker(1996,1997)(蒋祖康,2000),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介绍语言心理学对“花园小径句”的理解所提出的不同的句法处理理论模型,也就是大脑处理这类句子的心理机制,或大脑处理“花园路径”句法的策略(parsing strategies)。

2 句法分析策略与“花园小径句”

2.1 Bever和分等级的标准图式体系

Bever(1970)提出了一个分等级的标准图式体系(a hierarchy of canonical schemas),该体系认为在语言处理过程中,听者依次将语言输入与大脑中分等级的各种标准图式对照,如果某一段语言输入与最高等级的图式相符,即被接受并加以处理;如果不符,则寻找与之对应的较低等级的图式(Garman,2002:314),例如:“Actor…Action…(Object)”[(任何名词…动词…(名词)]系列都可以解释为动作者-动作-宾语就是一个较高等级的图式。看例句:

例②:The man pushed through the door fell.(推门过去的人倒下了)

听者在进行语言处理的瞬间而尚未接触到fell时,可以把the man pushed through the door理解为(a):IP[[The man]NP[pushed[through the door]PP]VP].或(b):NP[[The man]NP[CP[pushed e[through the door]PP]VP].(蒋,2000:246)。绝大多数听者会倾向于(a),按照:“Actor…Action…(Object)”这一图式,把the man pushed through the door理解为NP+V+PP的一个结构(人推门出去),倾向于把push当作句子的主要动词。当他最后听到fell这个单词时,才意识到了自己语言处理上的错误,然后再折回头重新处理该句子(b)。这两种理解的差异在于:(a)的理解是局部性的歧义,并非全局的歧义。

2.2 Kimball之句法处理机制

Kimball(1973)提出了七项句法分析原则(Garman,2002:315-318)。他认为句法分析有两个层次:首先对句子表层结构进行分析,然后逐步深入,把表层结构送入第二层进行深层结构分析。它们中有四项原则可以解释“花园小径句”。

2.2.1 右结合原则(Right Association)

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每一个新进入的词都应该与已经建立起来的树型图中的最低的、非终点的节点(即最右边的部分)相结合。如:

例③:Pron was reading in the paper this morning.(Pron今天早上在读报纸)

根据该原则,听者会尽量把in the paper与VP(was reading(相连,把this morning与NP节点(the paper)(早上的报纸)相连。用树形图表示为:N[Pron]VP[was reading[in the paper this morning]PP]AP]]。但是,如果重新分析,发现把in the paper与S节点相连更好,即:N[Pron]VP[was reading[in the paperPP][this morning]AP]],而不是与VP节点相连,因为read并不要求跟一个表示该动作发生的条件;同时this morning也要和句子节点直接相连。

2.2.2 两句子原则(Two Sentences)

正常情况下,大脑一次只能分析两个句子,例如像例④和⑤:

例④:The girl the lion bit answered the question.(被狮子咬了的那个女孩回答了这个问题)

听者首先会把它理解成“Actor…Action…(Object)”图式,即the girl(Actor)answered(Action)the question(Object)。然后把the lion bit理解为修饰the girl的一个定语从句,该从句省略了引导词who/whom。

例⑤:The question the girl answered was complex.(女孩回答的这个问题很复杂)(理解为:The question which/that the girl answered was complex.)

人们不太容易分析下面一类的句子:

例⑥:The question the girl the lion bit answered was complex.(狮子咬的那个女孩回答的问题很复杂)这样含有三层或多层从句的句子。

例⑥可分成三层。第一层:The question was complex(这个问题很复杂);第二层:the girl answered(女孩回答的问题)对第一层的Actor(thequestion)进行限制说明,从而形成一个定语从句(The question which the girl answered);第三层:the lion bit又对第二层的Actor(the girl)形成一个定语从句(the girl who the lion bit狮子咬的那个女孩)。

2.2.3 尽早关闭原则(Early Closure)

当输入的语言信息已构成一个短语时,应尽早将其关闭,除非下一个节点可能是已有短语的直接成分。该原则有助于解释像例①这类句子的处理。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已经构成一个短语/句子,应该关闭,从而把新的成分fell关在外面。要把新成分吸收进句子的结构,必须打破已经建立起来的句子结构(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重新进行句法分析,这样就形成了语言处理上是困难,从而形成了“花园小径现象”。Kimball(1973)认为:Bever把N-V-N(名词-动词-名词)系列分句看成是主句的策略是一种封闭原则的特殊案例。

2.2.4 固定结构原则(Fixed Structure)

当一个短语的最后一个直接成分已经形成,从而整个短语已经关闭,再从头来重新组织其成分就会增加难度。如:

例⑦:The girl told the story cried.(听故事的女孩哭了)

在听到cried之前,大多数听者在语言处理过程的瞬间会把the girl told the story理解为NP+V+NP固定的句子结构(女孩讲故事),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当听到主要动词cried时,才会意识到理解上的失误,然后再折回头对语言输入重新进行处理:The girl(who was)told the story,cried.

2.3 Frazier和Fodor之句法处理机制

人类从左至右进行语言句法处理时,若遇到一个新单词,往往倾向于把这个单词合并在已经构建好的结构图上。Frazier和Fodor提出了两种句法处理策略(Carroll,2000:133-134):“后关闭策略”(Late closure strategy)和“最少节点挂靠原则”(Minimal attachment strategy)。

2.3.1 后关闭策略

只要有可能,人们会将新进入的语言成分依附在当前的成分上。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语法,句法处理机制就应该允许新进入的语言成分正在处理的句子结构的战场部分。如:

例⑧:Tom said that Bill had taken the cleaning out yesterday.(汤姆说比尔昨天把垃圾拿出去了)

根据该策略,yesterday要依附在从句Bill had taken the cleaning out上,可以表示为:Tom said that[Bill had taken the cleaning out yesterday.];但是yesterday也可以依附在主句Tom said that…上,表示为:Tom said that[Bill had taken the cleaning out]yesterday。这就产生了两种解释,从而引起了歧义,但是它并不导致理解困难,但它不构成“花园小径句”;而下句:

例⑨:Since Jay always jogs a mile seems like a very short distance to him.

这句话根据“后关闭策略”,人们把a mile seems like a very distance to him划入since Jay always jogs…这一从句中做jog的直接宾语。但是我们也可以把a mile seems like a very short distance to him看成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逗号,即:Since Jay always jogs,a mile seems like a very short distance to him.(Joy经常慢跑,一英里对于他来说是很短的距离)。这样就造成了理解困难,从而就构成了“花园小径句”。

2.3.2 最少节点挂靠策略

当新进入的语言成分可以挂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用最少节点来挂靠,使树型图节点的数量最少。例如:

例⑩:Ernie kissed Marcie and her sister…

该句可以理解为:Ernie kissed[Marcie and her sister](kissed them two);也可以理解为:Ernie kissed Marie||and her sister…(only kissed Marcie),her sister是一个新的名词短语的开头,这就引起了歧义。根据“最少节点挂靠策略”,我们选择前者,使句子的节点最少。

总结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花园小径句”三个特性:第一,“花园小径句”是临时的局部的歧义句,整个句子没有歧义;该句子的前段是有歧义的;第二,人们在理解“花园小径句”的前面的歧义段的过程中,不同的歧义结果之间有优先性,有的歧义解释是人们所乐于接受的,有的歧义解释是人们不太愿意接受的;第三,人们不愿意接受的解释恰恰就是这个句子的正确分析结果(冯,2003:340-341)。

句法策略模型分析了大脑处理句子的心理机制,体现了大脑语言处理的心理现实性,解释了“花园小径”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特殊的句子结构、这种特殊结构的处理过程以及大脑的语言处理机制”(蒋,2000:247),具有较强的解释性。

然而,为什么例③和例⑧不产生“花园小径”现象?上述理论模型不能做出解释。而像例句:I knew Jack failed to come for no reason.在动词failed出现之前,也有局部歧义现象:Jack即可充当knew的宾语,也可以充当尚未出现的分句的主语。但是,此例句并未产生“花园小径”现象。分析发现,产生“花园小径”现象的此类句子共同之处在于:句中出现的第一个动词不是句子的主要谓语动词,而是-ed分词,它们在句中修饰主语,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该从句省略了引导词和连系动词,或者引导词(由于本文所举的例句有限,其它情况也会导致“花园小径句”,故在此不逐一论述。);第二个或第三个动词才是句子的主要谓语动词。由于出现多个谓语动词,导致了我们理解上的误差,产生了局部的歧义。而这种解释应该用以语法分析为基础的理论模(蒋,2000:248)。

3 结语

“花园小径”现象是一种有趣而又复杂的心理现象,语言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句法处理策略或模型对其进行处理,这些句法处理策略或模型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大脑的语言处理机制和语言的理解过程,它们解释的充分性有所不同,但是这些理论都不是完美的。对“花园小径句”进行句法分析,需要多层次的共同作用,“应以语法分析为核心,并结合心理语言分析”(蒋,2000:252),并考虑语义和语用等,我们可以首先进行句法结构分析,当句法结构分析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时,则需要应用语义和语用层面的知识,对“花园小径句”进行分析和解释。理解“花园小径句”,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1]Carroll 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Kimball.Seven Principles of Surface Structure Parsing in Natural Language[J].Cognition,1973,(2).

[3]Timothy B.Jay.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4]Michael Garman.Psycholinguistics[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5]冯志伟.花园幽径句的自动分析算法[J].当代语言学,2003,(4).

[6]蒋祖康.“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7]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胡壮麟.Linguistics:A Course Book[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刘松林.心理学关于句法分析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

[10]吴先少,王英语.“花园小径句”刍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1]彭越.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

[12]朱国前.结构花园小径句[J].科技信息,2010,(16).

[13]李瑞萍、康慧.英语“花园小径”句的认知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4]田正玲.花园小径句式歧义现象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7,(1).

[15]徐章宏.“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16]杜家利.句法层面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心理学阐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7]刘丹丹.花园小径句的构成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歧义小径句法
小径
小径
星火(2022年5期)2022-05-27 12:46:58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中华诗词(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eUCP条款歧义剖析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8
句法二题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English Jokes: Homonyms
桂小径油画作品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2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