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临沂市卫生学校,山东临沂276003)
浅析现阶段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丽
(临沂市卫生学校,山东临沂276003)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临终照护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不仅能提高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其生命尊严,体现真正的人道主义,而且能节约费用,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针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宣传,使全社会都了解、理解和支持临终关怀事业;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临终关怀专业人员培训;鼓励兴办多种经济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人道主义;人口老龄化
临终关怀不仅能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其生命尊严,体现真正的人道主义,而且能节约费用,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促进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谈几点看法。
较多临终病人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不是在舒适、平静中度过,而是处于现代医疗技术、药物的控制下,临终前均有接受侵入性治疗等痛苦经历,充满了恐惧、痛苦和无奈。临终关怀则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帮助临终病人减少并解除身体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的恐惧,使病人平静、安宁、舒适地抵达人生终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临终关怀服务需求增大。如今,“421”家庭还是少数,但再过20年,养老问题会困扰每个家庭。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社会化的老年人照顾,尤其是对临终老人的照顾,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家属的需要。对于家庭,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临终关怀可以让老人安详地离开,在让家属摆脱沉重医疗负担的同时,也提供了心理上的安慰,让他们更快地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中。因此,临终关怀是解决临终老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
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医疗费用。如果将这些费用转移到其他有希望救助的病人身上,将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建立附设临终关怀机构,即综合医院内的专科病房或病区,既可以解决医院利用率不足,资源闲置问题,又可以综合利用医院现有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为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可能。
推广临终关怀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一方面,教育人们正确认知死亡,临终病人及其家属、医护人员都要坚持唯物主义,面对现实,承认死亡;另一方面,承认医治对某些临终病人无效的客观现实,而通过临终关怀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可以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它实质上体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1)从1988年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的建立至今,而对普通居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几千年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忠孝观”的束缚,给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意义,致使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尽管社会发展要求普及临终关怀,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面临极大挑战。
(2)临终关怀机构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来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同时,从医院本身来说,不可能靠临终关怀服务赚取利润。选择临终关怀的病人不采用价格昂贵的治疗手段,用药也都是选用一些相对便宜的缓解症状的药物。临终关怀服务中,医护人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情感护理,医院必须下大力气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但是这些服务项目都是无偿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许多本应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望而生畏。
(3)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是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人们对死亡的看法深受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1,2],许多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仅处于恐惧中。而科学的死亡观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这种良好的心理适应对于临终病人的家属也同样必要[3]。此外,对于部分病人家属来说,死亡是痛苦的开始,许多人会因为家人的离去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他们同样需要死亡教育。因此,在我国开展临终关怀,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使更多的人彻底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4)临终关怀机构现状堪忧。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且普遍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少、设施差、病人少等问题。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
(5)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了解、理解和支持临终关怀事业。临终关怀的推广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因此,要转变对死亡的认识,在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中是无法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临终病人及其家属、医生都要坚持唯物主义,当死亡来临时,应该面对现实,承认死亡,承认进一步治疗的无效。
(2)合理分配卫生资源。临终关怀治疗费用一般是医院常规治疗费用的1/3,要改变使用卫生资源的传统观念。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无一例外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临终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实质上体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3)加强临终关怀专业人员培训,使临终关怀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可编写相关科普文章、教材,举办各种培训班、讲习班,在医科院校增设死亡学、临终关怀学等课程,逐渐建设一支专业骨干队伍;开设临终关怀学专业,加强对临终关怀基本理论的研究,对传统生死观、死亡哲学、医学模式、安乐死、优死论、病人权利、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姑息治疗、善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研究。
(4)鼓励兴办多种经济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将国家、集体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要主体。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法律条文,并认真组织实施。民办临终关怀事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应充分挖掘,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扩大临终关怀在公众中的影响,以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确定临终关怀的实施规程,规范优死程序,实行遗嘱和预嘱制度,使临终关怀在治疗、操作、管理、善终等各个环节上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临终关怀的实施提供依据。②多渠道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可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如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在综合医院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的居家服务等,在更多的基层医院向医务人员普及临终关怀有关知识,使更多有临终关怀需求的病人得到应有的关怀。
总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及时找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促进临终关怀事业不断发展。
[1]兰礼吉,冯镜.死亡观及死亡教育的哲学浅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13(4):22~23.
[2]渠川铮,赵健,王萍,等.死亡教育的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2):60~61.
[3]Manima A.Ethical issues in palliative care:considerations[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2003,17(34):141~149.
R197.1
A
1671-1246(2011)03-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