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焯元,李 春
(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东 从化 510900)
医学高职高专体格检查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罗焯元,李 春
(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东 从化 510900)
体格检查是借助检查器具或通过感官对机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的最基本方法,是临床工作的基本功。在体格检查实训教学中,通过调整实训内容,加强感官体验,培养职业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综合分析能力等,使医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医疗体制下基层医务工作岗位的要求。
医学高职高专;体格检查;实训教学
医学高职高专学校是培养基层医务人员的摇篮,其目标是培养能为乡镇和社区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等综合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因此,应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1]。体格检查是医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检查器具来了解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2],是临床工作的基本功。体格检查所收集的资料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诊断的正确性。体格检查实训教学要求运用视、触、叩、听、嗅等方法,反复操作,不断训练,体会各项检查内容的特点、区别及等级判断标准,获得体格检查的个体感性认识,将体格检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感官的感知体验。因此,我们认为,医学高职高专体格检查实训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在查体实训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的对接,介绍新的临床检查技术。如一般检查中的淋巴结检查,除了学会对淋巴结的分布、大小、形态、质地的检查顺序、检查手法、注意事项外,还需思考解剖学中局部淋巴结所属部位的淋巴液、相应临床常见疾病及临床相关检查方法(如超声、活检、穿刺)等,并根据异常淋巴结的特点及病人状况,选择检查方法。在各脏器检查方法训练中,以加强对学生检查手法的具体指导为基础,着重强调各脏器检查中的不同点,当出现异常体征时,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检查,并适时介绍临床物理检查的类型和国内外体格检查的最新动态。如在心脏检查中,当听到心律不齐、心音改变,应想到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当心脏杂音三级以上时,介绍心脏多普勒检查;当心界叩诊扩大时,介绍X光、CT检查;当骨骼叩击疼痛,关节活动障碍时,应选择CT、MR检查等。通过反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加强学生对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需要。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5种,即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2]。要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并使所获得的检查结果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检查者必须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掌握各种检查仪器和检查手法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形成各项体格检查内容的感官体验,具备娴熟的检查手法和丰富的诊疗经验,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因此,在实训教学中,我们对操作手法、操作体验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解说和示范,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和体会,从而得到正确的感性认识,并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体验。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常发现部分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检查手法,不注重体会检查时的自我感受,不懂得如何体会感官的感知要点。如触诊时,学生能说出理论上的各种检查方法及各器官的正常与异常情况,查体时却不能判断出所检查器官质地的软硬度、表面光滑度及边界钝或锐的程度;在听诊时,学生能说出书本上所罗列的心脏杂音的分级,各种呼吸音的特点,但听诊时却不能将各种杂音区分出来,甚至连清、浊、实音的判别都很模糊。因此,我们在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查体方法的同时,注重训练其感官感知能力,加强自身体验的感知训练。通过感知训练,学生们在视、触、叩、听、嗅觉的辨别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触诊时的手感灵敏度,听诊时的干扰排除、真伪区分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在实训教学中,常常见到学生面对“病人”时胆怯、慌乱的窘态,问诊时丢三落四,查体时缺乏针对性;在对异性检查时显得尴尬,不能落落大方地面对“病人”,容易造成“病人”对准医生的不信任、不配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检查理论还不熟悉、检查方法还不熟练外,主要还在于学生缺乏准医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进行体格检查实训时,应指导学生进入并习惯“准医生”角色,加强对学生准医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医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专业性、稳重性、条理性、公正性、果断性等。教师应将准医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贯彻到每一次实训课中。第一次实训课就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每一项实训项目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临床医生,每一个表情、动作都要符合医生的职业特点。对异性的检查,要严肃认真,把自己定位为性别中性。当病人对检查环境、检查方法有顾虑时,要理解病人的心情,及时的对病人做心理疏导,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病情等状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对年轻女病人的问诊应注意到私密性,检查时注意周围环境的隐秘性;对性格内向型的病人应加强与其家属的沟通,选择适合于病人的诊查方法等。在实训教学中通过准医生心理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从容不迫地应对查体时的各种情况。
随着医学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基层医务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师全方位地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提倡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3]。医学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基层医务工作的需要。在体格检查实训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注重素质培养,指导学生尊重病人,做到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手法熟练轻柔等。实训中要求学生注意个人仪态、装束,如工作服穿着整齐等,口罩、帽子穿戴标准,女生扎起头发,不穿拖鞋上课(进病房)等。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爱惜检查用品,照顾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操作时,为病人着想,开展以“如果我是病人”为主题的讨论,提高对检查者自身的要求。如一边检查一边询问“病人”痛不痛,手法重不重;需要起身或翻身时先告诉“病人”,然后用手帮助“病人”翻身或起床,有意识地询问“病人”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帮助等。实训课结束时,主动承担整理器械和场地的任务,养成严谨有序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训课训练学生在进入医院病房时能放轻脚步,主动与医务人员或病人交流,看完病历后将病历夹放回原处等。
综合训练包括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临床应用训练。实训时不但要训练学生体格检查的操作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训把所学知识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在以往实训教学中,只注重体格检查方法的训练,不重视对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操作手法要点模糊、操作方法选择不当、症状收集缺乏头绪、诊断依据牵强附会等现象。临床体格检查的过程,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综合分析过程,临床医生在做体格检查时,往往是一边检查一边分析。例如对一名腹痛、腹泻、呕吐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应注意其神志状况,以判别病人是否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注意皮肤弹性和皮下及粘膜有无出血点,借以判断脱水程度及是否为出血性肠炎;注意腹壁紧张度和肠形,以鉴别外科急腹症;注意腹痛部位及有无压痛、反跳痛情况,借以确定病症所在部位;注意常见压痛点、肠鸣音等情况,以进行腹部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只有经过综合分析,作出确切诊断,才能为制订正确的临床治疗方案奠定基础。因此,体格检查实训教学不是单一的掌握检查操作的过程,而是综合各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操作的过程。每一位医学生都应该养成综合分析和多方位思考的习惯,以适应新医疗体制下的基层医务工作岗位的要求。
[1]文历阳.关于发展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1~5.
[2]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3]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G420
B
1671-1246(2011)21-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