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轨迹

2011-08-15 00:53古江波王金华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古江波,王金华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同志用民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它是伴随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

(一)实事求是思想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精神是由物质所派生的。马列主义唯物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我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必须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性质作如实的反映;我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自然规律。恩格斯说过,改造旧社会的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1]。实事求是肯定了“求是”的前提是“实事”。实事是什么?“实事”就是客观现实、客观实在,而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实事求是思想在同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相一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既把实事求是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具体化为方法论,并具体贯彻到我们一切革命建设实践之中,使之成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而使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实事求是思想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的基本观点是:第一,社会存在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也具有它的客观实在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必然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体现着着双重关系: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力以及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这双重关系犹如历史的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2]列宁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3]。这“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的思想,精辟的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的说明了我们认识社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必须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求是”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我们坚持从实事求是的立场出发,在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守这一正确原理,按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制定奋斗目标,按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真实特点制定行动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这些正体现着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三)实事求是思想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哲学中又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世界所处的真实状态是怎样的呢?在哲学史上,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孤立与静止的,我们把它称之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我们把它称之为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人类必须用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客观事物,从运动和变化之中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可知论的立场出发,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搞革命建设必须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而客观存在的物体不是静止的,是运动的,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可见,“实事求是”思想就是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要求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不能妄下结论;不能只看到事物的片面特征和孤立现象,而必须努力摸清事物的全部状况,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求是”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深刻的实事求是思想

我们党在成立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把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当作教条,对国民党右派反动势力防备不足,使党的事业在发展上遇到很大的挫折。大革命失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血的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总结教训,调整思路,开始走根据中国革命的实情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党的武装斗争,首先指向的是大型城市,希望效仿苏联,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然而,进攻大城市的起义最终都遇到了挫折,党再次认识到中国革命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毛泽东通过调查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作了全面透彻的分析,指出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领导红军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中,毛泽东始终坚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指导中国革命蓬勃发展。1930年,他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批判党内“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4]。他指出,“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4];“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4]。而党的中央集体也因为一度放弃毛泽东的务实方略而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再次给我们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935年,遵义会议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实际上也就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37年7月和8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规律,科学地论证了实事求是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党在工农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战争过程中,坚决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减租减息等政策,团结一切力量抗击日寇侵略。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5]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问题,走群众路线,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实践中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实事求是思想。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实事求是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惨遭“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经济到达崩溃的边缘;人民思想被“本本主义”禁锢;社会缺乏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掀起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热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地位。

邓小平同志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正确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他领导我们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畏艰险,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具体情况,采用先试点、逐步推进的策略,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在这个史无前例的改革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极端重要性,把解放思想引入到实事求是的范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5]“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才能顺利发展。”[5]

把实事求是看作是毛泽东思想乃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又一个重大发展。邓小平同志通过对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的反思,不仅得出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精髓的论断,而且对实事求是概念有了进一步深化认识:“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6]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贯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华,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丰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使党的思想路线内容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更加确立了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中的核心地位。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为总揽,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社会主义在前苏联和东欧遭遇巨大挫折。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发展的有利条件,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

江泽民同志带领全党继续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态度和方法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有效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江泽民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敏锐眼光,高瞻远瞩的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客观的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从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我们党要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就必须使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先进生产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把握了人民群众劳动实践的指导思想。我们党要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发展,就必须使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根本利益的拥有者,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决定力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党要想长期执政,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并与时俱进地推动了实事求是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践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分析了世情国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吸取外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体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并指出了把握好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根本方法。中国正在发展,需要继续发展,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要发展,就必然会涉及到各种具体的、实际的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些矛盾,使这些矛盾运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期到最大推动作用,就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做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把实事求是思想贯彻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党的十七大以来,实事求是思想已经不限于仅仅作为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思想路线,而是被全面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被应用于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忠实践行的基本理念。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主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思想,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经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丰富和发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践行和发展,走出了一条艰辛探索、不断完善、满载光辉、充满活力的发展道路,而连接这条道路的主线就是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吸收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甚至亲自参加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是正确的,之所以能成为指导各国革命斗争的普遍真理,首先就是它的真理性经受住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实践的检验;其次是因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坚定支持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4]他进一步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4]邓小平同志在党的思想路线背离实事求是的时候,坚定地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丰富和发展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把“三个代表”作为检验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应用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牢记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客观规律,在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时刻注意检验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结果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贯彻到党的一切工作中去。

从我们党创立以来9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凡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符合的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坚持;凡是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被党和人民否定和抛弃;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党的事业就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什么时候我们抛弃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党的思想路线就会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党的事业就会遭到破坏、停滞不前。正是有了实践的真理检验特性,实事求是思想才能形成,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并在曲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41. 284.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6.

[3]列宁选集(第3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8.

[4]毛泽东选集(第2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1. 109.801. 284.

[5]邓小平文选(第2版)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9. 141.382.

[6]王金华.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研究[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47.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实事求是”定乾坤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