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2011-08-15 00:49:0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技能大学生能力

马 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马 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业能力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做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就业的好坏不仅是大学生二十多年学习成果的体现,更是关系其未来人生走向的转折点。但是,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问题

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09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研究分析了2008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毕业半年后,2008届大学生毕业生的失业率为14%,较2007届毕业生的失业率上涨了2个百分点。2010年等待就业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30万,2009年是611万,当年就业率为68%,待业人数196万。如果加上前几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2010年人才市场上大约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生在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难”正在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但是,就业难的背后却存在“用工荒”的现象,这二者形成了一对矛盾体。这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不匹配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的本质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那么,什么是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概念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FS)将就业能力定义为“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也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需求相关、动态发展的各种有益于成功就业的能力组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大学生毕业获取工作这一阶段的能力,而应包含“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的阶段,搜寻职业岗位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以及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生涯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各异的”。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它具有动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不高,其原因是深层次和复杂的。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的原因

(一)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也质疑道,“我不会说这些企业不该办大学,如果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课程设置得不好,那么,我觉得有问题的是大学,而不是企业”。

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首先,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这就必然会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状。

其次,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课程设置失衡。高校的教学活动大多围绕理论与书本,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不注重更新,导致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后眼高手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

(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大学生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在于二者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存在差异。企业需求的就业能力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在校生则是: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而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都被企业列入重要性最低的五项能力。

但是,一直以来,外语和计算机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其等级证书是学生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当前的考证热也反映了这个现状。在这种认知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学习外语与计算机,且以考取资格证书为目标,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各种等级证书只能作为进入企业的敲门砖,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的学生却都忽视了这一点,为考证而考证,盲目随大流,偏离了方向。

而有些学校的教学系也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合作,赚取学生的培训费和考证费,积极鼓动学生报考各种资格证考试,完全不顾就业的多元化需求。

(三)大学期间的实习流于形式

当前,大学生实习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脱离了培养的目的。而学校对实习学分的给定也仅限于实习企业出具的实习鉴定和学生的实习报告。这就导致大学实习几乎流于形式,能真正通过实习而就业的学生更是少数。

一方面企业作为赢利性机构,非就业目的实习只能给企业增加成本,有些企业甚至认为是在找麻烦,因为要拿出额外的人力、物力来指导实习学生,而学生能带来的效益却很少。考虑到成本和效益,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除非政府和学校有额外补贴;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就业前景的实习,会耽误自己找工作。如果实习积累不了对找工作有用的经验,学生就更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往往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学生,实习不和就业挂钩或者不能真正积累经验,不能使企业和学生双方都获得所需利益,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做法

(一)改革大学课程设置,提升学生软技能

当前大学生热衷于考证来作为应聘面试的硬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等软技能的提升。因此,大学课程设置就应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重视就业的软技能培训,比如团队合作、求职匹配能力、求职策略能力、简历制作及面试技能,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要求。

现在部分高校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软技能,开展了如:模拟招聘比赛、简历制作大赛、形象设计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等。有的高校还把比赛和课程进行挂钩,获奖学生将获得选修课学分。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实习实效

作为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型人才或者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从长远来看,如何让学校教育和社会、企业需求有效结合,如何创新教育途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以高职院校为例,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和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某高校的热带作物专业、园林、园艺专业就利用农垦的背景和资源,加强了与各种研究所的合作、交流与学习,并且派学生前往农垦水果基地实习,掌握最前沿的种植知识。某院的电子和汽车专业也和多家汽车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学生通过现场操作,把知识转变为技能,真正地了解了企业的需求,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很多学生通过实习直接被企业录用。

(三)发挥就业指导师作用,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会产生迷茫感,找不到目标,更不用说对将来职业的规划。但这个阶段也是对新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应该从大一开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认识专业的需要及发展前景,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此外,辅导员和职业指导师也要发挥作用,对学生进行动态指导,定期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就业的动态和需求,指导学生及时补充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四)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年级或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发展意向。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分类、分层次地进行培养和指导。以高职学生为例,学生学制三年,每年要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指导:

一年级,了解学生特点,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初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

二年级,对学生进行分析、筛选、分类。针对不同学生,把他们分成若干个群体和层级,形成分类数据库。根据群体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类指导和职业规划的调整,形成不同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级,根据分类数据库,联系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就业单位和企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总之,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内容充实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和职业生涯指导服务,才能让学生适应多元化的就业需求。

(五)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结合专业和就业开展的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例如:通过开展大学生就业知识竞赛,让大学生了解就业手续办理和法律法规知识;开展模拟招聘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可以提升大学生应聘面试的技能。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要更注重与专业的结合。例如:某校非常重视专业社团的建设,围绕专业来开展文化活动,建立了专业化、技能化的社团组织,通过社团活动来带动专业学习。同时,加强和社会相关企业的合作,寻找社团活动的基地和资源,从而真正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1]井昊.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完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2]李忠君,张玉萍.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商场现代化,2010,(4).

[3]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产生背景及对策建议[J].前进,2009,(11).

[4]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2).

G64

A

1673-0046(2011)05-0088-02

猜你喜欢
技能大学生能力
高级技能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抄能力